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兴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兴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1月14日兴化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序言《兴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由兴化市人民政府根据《中共兴化市委关于制定兴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组织编制。“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是兴化抢抓新一轮发展机遇、提升全社会小康水平的重要时期。本规划纲要立足兴化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结合兴化实际,对未来五年进行合理预测而形成。用以阐明政府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的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依据。第一章“十一五”时期发展的简要回顾“十一五”以来,兴化市委、市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抢抓机遇、务实创新,攻坚克难,努力克服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富庶、生态、文化、和谐”兴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期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80.24亿元,年均可比增长15.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9069元,折合突破4000美元。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双双实现五年翻两番,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排名不断前移,有望建成以市为单位的江苏省全面小康社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高效农业、物流业、旅游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累计上升11.5个百分点。民营经济更加活跃,兴达钢帘线公司成为全球第二的钢帘线生产基地。开放型经济取得新业绩,2010年自营出口额、实际利用外资分别为3.2亿美元、1亿美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407%和349.9%。图1“十一五”期间经济总量变化图单位:亿元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border=0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五年来,全社会科技研发工作得到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实现突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日益加大。教育资源布局调整有序推进,教学和学校后勤实现规范化管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应急能力得到提升,人口卫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人口出生率保持较低水平,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市人民医院、新区体育馆、广播电视发射塔等一批标志性社会事业项目顺利实施。修缮了金东门、八字桥及儒学广场等古建筑群,提升了中国·兴化郑板桥艺术节办节水平,成功塑造“国象之乡”、千岛菜花旅游节等文体节庆品牌,沙沟镇荣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共同彰显和提高兴化的美誉度和软实力。深入开展平安兴化创建活动,法治兴化建设得到加强。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行政服务中心规范运作。调整完善了市乡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城市建设管理体制,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基本形成,教育、卫生、文化系统体制机制改革逐步深化。戴南镇被国家和省纳入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全面启动实施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和农民专业合作,农村金融改革取得突破。获批省级不锈钢特色产业基地及不锈钢、特钢制品出口基地、脱水蔬菜出口基地,一批具有产业优势和地方特色的企业集团相继成立。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03家,累计利用外资3.16亿美元。企业上市和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积极进展,对外贸易不断扩大,累计出口额9.87亿美元。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十一五”期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0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817元,年均分别增长13.4%和12.4%。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初步建立,城乡一体的统筹就业格局基本形成。广泛开展各类就业技能培训,坚持政策促进就业和创业带动就业,“十一五”期间,新增城镇就业4.1万人。社会保险扩面扎实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100%,实现城乡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险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建立城乡一体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扶贫帮困取得明显成效,困难群体生活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不断健全,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逐步提高,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助学助医、安居工程、慈善扶助、司法援助等社会救助体系。图2“十一五”期间居民收入及变动情况单位:元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border=1人居环境不断优化。不断坚持统筹兼顾,全市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进展顺利,兴化大道南延、英武大桥等重点路桥工程相继竣工,建成区框架进一步拉开,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0.5%。城市防洪工程、后街背巷改造、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完善了城市功能,昭阳湖公园、森林公园、乌巾荡风景区等一批园林休闲景点增添了城市品位。大力实施农村新“5+1”实事工程,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取缔了城东废品市场,城乡水环境得到改善。大兴金公路、兴泰公路扩建兴化段等重点交通项目相继完成,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公路。水利、电力、通信等一批工程加紧实施或竣工,兴东水厂、戴南水厂、兴化市自来水厂(周庄)投入运行,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成效显著。“十一五”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工业化和城镇化得到快速推进。除R&D经费占GDP的比重、森林覆盖率指标未完成规划目标外,“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其他主要目标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五年来积累的发展经验和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从发展趋势看,“十二五”期间,兴化有条件实现发展阶段的新跃升,向工业化中后期迈进,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将进一步提升。“十一五”以来兴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与矛盾,主要是二、三产业比重相对偏低,低端加工和传统商贸业份额仍然较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明显不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不强,对经济社会发展要素的承载力和吸引力不强。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仍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供求矛盾较为突出,社会建设和管理依然任重道远等,这些都是“十二五”期间需着力解决的紧迫问题。第二章“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环境与定位未来五年兴化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国际性、区域性复杂多变的形势,必须综合考虑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的影响,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确定奋斗的目标与重点。一、“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环境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发展得到持续深入推进。从国际环境看,全球经济在历经金融危机后,新的产业分工和布局正加速生产要素的流动,有利于兴化在更大范围、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上集聚外部要素,在更广的产业领域组织现代经济活动并促进产业提升。从国内及区域环境看,长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的作用明显抬升,全省江海联动发展的模式日渐清晰。兴化虽处于沿江沿海产业带的腹部地区,但随着泰州长江大桥等一批省、市干线路桥项目的实施,完全有可能成为全省江海联动重要的衔接区域、沿海辐射内陆的产业走廊,为重点产业发展提供较大的机遇和空间,并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动力。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对生活质量的渴求不断增强,带来了新的生产生活模式和城市空间组织方式的变革,有利于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时期,兴化有望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中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经济发展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当前国内经济回升的动力主要依靠政策作用,拉动我市投资需求的不少重大项目也得益于此,随着政策效应的递减,投资压力可能有所加大。江苏沿海开发将在“十二五”时期全面升温,苏北将获得较多的政策支持;省里对苏中的定位是要“快速崛起”,但其确定的重点在沿江。面对苏北及周边县市加快发展的态势,面对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传统优势的逐步丧失,兴化有可能面临着步入发展洼地的风险。长期以来,我市能源利用效率相对不高,与节能减排、高效低碳的发展理念不相适应,在“十二五”时期将有可能面临市场和政策的双重倒逼,以此为特征的工业化进程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转型升级任务较为繁重。二、“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定位(一)指导思想市委提出的建设“富庶、生态、文化、和谐、幸福”兴化是今后一段时期发展的总的定位,对未来五年的发展具有战略决策意义。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及省和泰州市有关指导方针,贯彻落实兴化市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十二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生态、文化、宜居为特色,以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环境生态化、城乡一体化为路径,坚持富民惠民宗旨,增强开放创新动力,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努力增强居民幸福感,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二)发展原则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并根据当前形势及对今后一段时期的预测,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十二五”时期发展原则是:—转型升级。在优先提升经济总量的基础上,主动策应新的产业分工和布局,积极优化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推行产业“集群化、品牌化”战略,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注重提升产业素质,完善有利于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城乡统筹。促进城区(含郊区)加快发展,建设戴南、安丰小城市和重点中心镇,形成更为合理的城乡体系,增强对周边乡镇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充分发挥产业特色和资源优势,实施差别化发展战略,推进镇域之间协调发展。—绿色低碳。逐步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探索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逐步形成集约型增长模式。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实现经济与生态的有机融合。—民生为本。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建设和管理为保障,以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为两大着力点,扩大省级文明城市和小康社会建设成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建便捷、舒适、平安、自由的人居环境。(三)发展目标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重点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全面小康层级,“十二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55亿元,年均可比增长13%,人均GDP超过58000元,年均增长15%左右;全市财政总收入166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5亿元,年均增长均为25%左右。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形成制造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的新格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92%。新兴产业规模有所扩大,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0%。服务业年均增长13.8%占GDP比重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以上,确保达到42.8%,力争实现45%;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力争达到40%。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人力资本投资占GDP比重超过12%,人才贡献率超过40%,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2.5%左右。期末,年专利申请量超1500件,百亿元GDP专利授权数达300件,企业专利实施率达70%。人民生活和谐幸福。期末城市化水平达到55%。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继续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0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000元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实现人民群众住有所居、安居乐业,幸福感普遍提升。社会建设得到加强。扎实推进教育现代化,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分别达35%和95.5%。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万人拥有病床数达25张。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际补偿比超过70%。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99%。资源环境日趋改善。人口、资源和环境与经济发展日趋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期末单位GDP能耗下降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CO2排放削减率、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达到上级下达目标要求。全市耕地保有量保持18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8%。第三章“十二五”时期的重点任务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十二五”期间,需要着力解决以下重点任务:一、以自主创新为抓手,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把转型升级作为“十二五”时期的经济工作主线,持续不断地抓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各项要素投入为抓手,积极完善相关政策举措,引导形成更高素质的经济形态,着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抗风险能力。㈠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⑴强化科技支撑。
本文标题:兴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289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