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说课稿
高桂长10601200800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说课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我的说课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教材分析二、教法学法分析三、教学过程四、板书设计一、教材分析:1.说教材本节课是司南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高中阶段第一次实验课,也是后续很多章节探究性试验的基础,比如:自由落体运动,探究a与F、m的关系,验证机械能守恒等。标准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探究打点计时器的使用方法,学会通过纸带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测量物体的加速度的方法,并尝试用图像法表示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学好本节课,可以拉近物理与生活、模型与实际的距离,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问题的修养和发散性思维能力。2.、说学生学生是高一新生,已经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对匀变速直线运动有一定的认识,但本节是探究性实验,与以往的验证性实验不同,思路和逻辑线索都不一样。所以,本节课内容,从知识到能力,对学生的要求都很高,特别是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但也有一定的吸引力。3、说教学目标考虑到上述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我提出以下几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打点计时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会安装并使用电火花打点计时器;2、学会通过纸带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3、学会利用纸带求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加速度;4、学会描点画图,明确v-t图像的意义。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纸带的处理过程,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领悟如何间接测量一些不能直接测量的物理量的方法;2、通过几种不同的求加速度的方法的学习,体会逐差法在数据处理中的优势,并掌握逐差法;3、通过v-t图像培养学生利用图像处理数据的能力,体会数学工具在物理问题中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打点计时器的巧妙,从而增强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意识;2、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1、打点计时器的使用方法;2、通过纸带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3、通过纸带计算物体加速度的方法;4、画物体的v-t图像。教学难点:1、由纸带计算物体的瞬时速度;2、用逐差法和图像法计算物体的加速度a。高桂长106012008002二、教法学法分析教学方法:基于以上特点,我采取的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教学方法。三、教学过程:1、新课引入:本节课,我以提问的方式引入。问题:怎样判断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1)通过让学生回顾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学生自然而然会回答:若物体加速度a保持不变则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所以,只要有一台可以直接测出物体在任意不同时刻的加速度的实验装置,便可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2)让学生讨论其他的判断方法。通过让学生回顾加速度的定义式:0tvvat。学生可以想到:若相等时间间隔内的速度变化量△V相等,则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所以如果有一台可以读出任意时刻物体的速度的实验装置的话,也可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虽然目前全国各地可以找出直接测量加速度a和速度v的实验装置,但价格非常昂贵,在全国各地所有高中推广还不大现实。(3)既然实验室没有直接测加速度和速度的实验装置,按照学生的思维顺序,学生自然会想到通过测s和t来判断。(设计意图:这样的引入层层递进,不断调动学生的思维,充分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思想方法,为后面利用纸带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奠定了重要基础。)2、打点计时器的介绍及应用能够同时反映s和t的实验装置便是打点计时器,常用的有电火花和电磁打点计时器,通过对它们的对比分析和介绍,让学生明确它们的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但在实际的实验过程中,只用到其中一种,多采用电火花打点计时器。接着,老师演示一次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实验,这样可以得到一条带点的纸带,此时要让学生明白:挂在下车屁股后面的纸带与小车的运动是同步的,纸带的运动情况间接反映了小车的运动情况。(打点计时器的介绍虽然简单,却是后续实验操作的基础。用纸带间接反映小车的运动情况,也让学生领悟到了间接测量不能直接测量到的物理量的妙处。)得到一条纸带后,要对纸带进行数据处理,这边,以课本上的纸带数据为例。为了测量和计算方便,取每六个点为一个单位,每两个计数点间的间隔取T=0.1s,数据处理的第一个目的是:3、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在引入中,我与学生探究了三种判断方法,纸带的数据处理中,我们同样可以利用那三种方法:第一:比较任意不同时刻的加速度a,只不过通过纸带无法直接读出a,需经过一定的计算。这里,先算出各段位移的平均速度,再通过加速度的定义式算出各段的加速度a,得到各段的a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相等,说明该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第二:比较相等时间间隔内的△V,要求出B、C两点间的速度变化量,必须求出各点的瞬时速度。通过推导可以得到,AC段的平均速度即为B点的瞬时速度;BD段的平均速度即为C点的瞬时速度。这是求瞬时速度的重要方法。通过比较发现,相等时间间隔内的△V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相等,也同样说明该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第三:通过s和t来判断。让学生回顾上节课得到的一个重要推论:2saT,学高桂长106012008002生发现,若任意相邻且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差s恒定,则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通过计算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相邻且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差相等。这种方法和前两种方法相比,计算量小,更简便、更快捷。(这三种通过纸带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与引入遥相呼应,逻辑严密、层次鲜明,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4、求加速度a得到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后,要继续通过数据处理计算物体的加速度a。第一:由2saT可以得到加速度的表达式2saT。若s完全相等,无误差,用这个表达式可以很快求出加速度。但在实际的实验中,测得位移存在一定的误差,仅用到两组数据,误差往往较大。第二:逐差法此时,我便向学生介绍一种可以减小误差的方法,逐差法。通过一步步推导得到:123a+a+aa=34561232(s+s+s)-(s+s)=9Ts这里,每组位移数据都用到了,所以误差相对较小,但往往很多同学将9T2写成3T2,我便以我以往的经验,告诉学生,41ss、52ss、63ss总共有三个3个3T2,所以,分母中应该是9T2。(通过两种求加速度方法的对比和推导,突出逐差法可以减小实验误差的特点,并对学生在应用逐差法进行处理数据时的易错点进行技巧性纠正,让学生充分体会在实验数据处理过程中的严密性和科学性。)第三:图像法这里主要是画v-t图,对表中数据描完点后,进行连线,连线的原则是使得尽可能多的点落在直线上,即使不在直线上的先应该尽量对称地分布在直线的两侧,图像的斜率即为物体的加速度。(图像法的教学让学生亲自体验描点作图的思想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对图像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体会,为本章建立物理图像来分析、寻找物体的运动规律打下坚实的基础。)四、板书设计:最后来看一下我的板书设计,这也是整节课的主要脉络,结合这张板书进行简要的课堂小结,能很好地向学生再现整个课堂。高桂长10601200800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一、打点计时器二、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1、比较各段的加速度2、比较相等时间间隔的△V3、用2saT判断三、求加速度的方法1、2saT2、逐差法3、图像法
本文标题: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说课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292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