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北京海淀区高考模拟题
-1-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练习语文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孝悌.挑剔.啼.笑皆非风流倜.傥B.舷.窗炫.耀玄.妙绝伦火.亘赫一时C.谥.号对峙.舐.犊情深狼奔豕.突D.录.用俸禄.绿.林好汉碌.碌无为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词义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轻佻一筹莫展(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赡养判若鸿沟(形容矛盾很深)B.疏浚以儆效尤(警戒他人不要做坏事)膺品颐指气使(指有权势的人傲慢的神气)C.通牒不容置喙(指不允许别人插嘴说话)针砭含英咀华(比喻琢磨和领会诗文的要点和精神)D.缄默铤而走险(勇敢地面对艰险,知难而上)熨贴开源截流(增加收入,节省开支)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生物都要新陈代谢,细菌又不是如此。②要完成这个课题的实验研究,需要三年的时间③翻开手稿一看,所有的地方都用红笔改过,只有几处没有改动。A.何尝大体似乎B.未必大致几乎C.何尝大致几乎D.未必大体似乎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目前,中学生作文中错别字俯拾即是....,改变这种现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B.曾几何时....,十届年寒窗磨剑,到头来,看到成堆的稿纸难以变成铅字,他内心无比痛苦。C.某市教委删除了中学生守则中“节俭”和“谦虚”的内容,对此人们街谈巷议....,褒贬不一。D.在人代会上,人大代表一致认为,政府应名正言顺....地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2-5.下列句子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在北京举办了古埃及第一个文物展览,此次展览有143件埃及国宝级文物集体亮相北京。B.明年春天,世界级拳王来北京作商务性角逐,此举不仅能让观众大饱眼福,还将载入历史的史册。C.质量技术监督局昨天公布了对京城市场上皮鞋、旅游鞋的最新质量监督抽查结果,抽样合格率分别为63.9%和46.6%。D.为了选择中国熊猫的饲养员,洛山矾动物园很是为难,因为报名争当中国熊猫的饲养员实在是太多了。6.下列各句与上下文衔接得最好的一句是()鸽子是这城市的精灵。它们眼里,收进了多少秘密呢?A.它们是惟一的俯瞰这城市的活物,有谁看这城市有它们看得清晰的真切呢?每天早晨,有多少鸽子从连绵的屋顶上飞向天空!B.每天早晨,有多少鸽子从连绵的屋顶上飞向天空!它们是惟一的俯瞰这城市的活物,有谁看这城市有它们看得清晰和真切呢?C.它们是惟一的俯瞰这城市的活物,每天早晨,有多少鸽子从连绵的屋顶上飞向天空!有谁看这城市有它们看得清晰和真切呢?D.每天早晨,有多少鸽子从连绵的屋顶上飞向天空!有谁看这城市有它们看得清晰和真切呢?它们是惟一的俯瞰这城市的活物。二、(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①艺术接触者掌握艺术语言的内涵,并不容易。主体的感受与判断虽是由客体的特定形态所引起的,但客体自身的特殊内容既未直接说出,它对观赏主体来说就带有模糊性。②四川民谣里的“扯倒叶叶藤藤动”,和成语“一叶知秋”相似,当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的一种生动概括来理解,当作对于复杂得多的社会现象的一种比喻来理解,不能否认这些用语有模糊性。③那么为什么它能普遍流行,为人们所乐于应用而富于概括作用?这是因为社会经验有个性的主体,拥有特殊的主观条件,在接触这些带一般性的语言时,结合着自己的特殊感受,经过或迟或速的思索,领悟其中的深刻意蕴。因为它的意蕴可能普遍作用于广大的语言接触者的领悟,所以说它的意蕴有广泛的社会作用。④习惯语中的“不假思索”,其实有片面性。不论接受者多么聪明,当他掌握对象的内在意义时,也不能没有即使短暂得不曾自觉的思索。所谓审美的敏感,也是以有所思索引起来的。⑤大家都承认,白居易的语言形式通俗。通俗得不识字的老妪都能听懂,但是老妪所能-3-听懂的诗意,对诗意的深度的掌握,是否可能和更有理解能力的读者的理解深度相等同?⑥当然不能。即使同样熟悉诗词的知识分子,对白居易的名作《草》的意蕴的理解也有矛盾。例如其中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有人把这些原上草当作卑鄙小人的象征来理解,有人却认为这是对战斗者的顽强意志的比喻。为什么同一客体可能引起这种对立的理解?这种理解的审美个性的差别,主要是以不同主体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感受个性为条件的。王朝闻《月与指月》(节选)7.以下不能..作为“它(艺术客体)对观赏主体来说就带有模糊性”的依据的一项是()A.观赏主体是有个性的、有社会经验的,且拥有特殊的主观条件。B.观赏主体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感受个性常常是千差万别的。C.观赏主体掌握艺术客体的内在意义时,会有哪怕是短暂的思考。D.观赏主体在接触艺术客体的时候,结合着自己的特殊的感受。8.第五、六段中引用白居易诗句的例子想要说明的一项是()A.熟悉诗词的知识分子,比不识字的老妪对诗歌的理解要深刻得多。B.不同主体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感受个性,决定了审美个性的差别。C.白居易诗歌语言通俗,内容贴近生活,就连不识字的老妪都能听懂。D.对同一艺术客体的理解可能是完全对立的,而这正是其魅力之所在。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全文是讲审美主体对同一客体理解的模糊性及消除模糊性的方法。B.“扯倒叶叶藤藤动”这类艺术语言生动,富有概括笥,能够普遍地流行。C.造成艺术语言的模糊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未能直接说出客体自身的特殊内容。D.有所思索才能引起审美的敏感,“不假思索”的说法有片面性。10.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说的“以我之眼观世界,则世界著我之色彩”,正体现了艺术鉴赏中的感受个性。B.“主观条件”,“特殊感受”,“有所思索”是领悟所有艺术客体意蕴的先决条件。C.凡是具有广泛社会作用的艺术意蕴,都是因为它能使广大语言接触者有所领悟。D.如果观赏主体具备了审美的敏感生,那么就有可能改变由观赏客体带来的模糊性。三、(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也。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太祖平荆州,以芝为菅长。时天下草创,多不奉法。郡主簿刘节,旧族豪侠,宾客千余家,出为盗贼,入乱吏治。顷之,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椽史据白:“节家前后未尝给徭,若至时藏匿,必为留负。”芝不听,与节书曰:“君为大宗,加股肱郡,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今调同等为兵,幸时发遣。”兵已集郡,而节藏同等,因令督邮以-4-军兴诡责县,县椽史穷困,乞代同行。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太守郝光素敬信芝,即以节代同行,青州号芝“以郡主簿为兵”。迁广平令。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黄初中,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会内官欲以事托芝,不敢发言,因芝妻伯父董昭。昭犹惮芝,不为通。芝性亮直,不矜廉隅。与宾客谈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卒于官,家无余财,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者莫及芝。《三国志·魏书》卷十二1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差:派遣B.而宾客每不与.役与:参加C.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责:责问D.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报:报告1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此孝子也.,杀之不义是说也.,人常疑之B.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C.因.芝妻伯父董昭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D.昭犹惮芝,不为.通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现代汉语最接近的一项是()A.少为书生..,避乱荆州B.县掾史穷困..,乞代同行C.抑强扶弱,私请不行..D.不敢发言..,因芝妻伯父董昭1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司马芝正直的一组是()①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②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③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④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⑤昭犹惮芝,不为通⑥卒于官,家无余财A.①②③B.④⑤⑥-5-C.②③⑤D.①④⑥1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司马芝年轻时,在去荆州避难的路上,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品质;在南方居住十几年,能够恪守礼义节操。B.在任菅县长官期间,司马芝不畏豪强,征调主簿刘节的门客当兵,同时写信给刘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一向豪侠的刘节代替门客去当兵。C.征虏将军刘勋,恃宠骄横,多次写信嘱托司马芝帮忙,司马芝一概依法处理。后来刘勋犯法被杀,和他有关联的人都被定罪,而司马芝却受到称赞。D.司马芝性情正直,严于执法,不受请托,权贵至亲都不敢私下求他办事。他死后家无余财,从魏建国以来,历任河南尹没有能比上他的。第Ⅱ卷(共105分)四(15分)16.翻译文中画线的两句话(5分)①即以节代同行,青州号芝“以郡主簿为兵”。②与宾客谈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第17题的问题。咸阳①城西楼晚眺许浑②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桃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注]①咸阳:秦汉两代的故都。②许浑:晚唐诗人。17.《咸阳城西楼晚眺》是千古名篇,第二、三两联更是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从景物描绘与情感表达的角度分析其妙处。(6分)18.默写填写(4分)①的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上片“”,。,”借用历史人物孙权的典故,抒写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情怀。②《六国论》的作者是,文章表达中心观点的一句是-6-“,,,。”五、(18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22题西湖梦①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两位大诗人、大文豪,不是为了风雅,甚至不是为了文化上的目的,纯粹为了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兴修水利,浚湖筑堤,终于在西湖中留下了两条长长的生命堤坝....。②清人查容咏苏堤诗云:“苏公当日曾筑此,不为游观为民耳。”恰恰是懂游观的艺术家不愿意把自己的文化形象雕琢成游观物,于是,这样的堤岸便成了西湖间特别显得自然的景物。不知旁人如何,就我而论,游西湖最畅心意的,乃是在微雨的日了,独个儿漫步于苏堤。也没有什么名句逼我吟诵,也没有后人的感慨来强加于我,也没有一尊庄严的塑像压抑我的松快,它始终只有一条自然功能上的长堤,树木也生得平适,鸟鸣也听得自如。这一切都不是东坡学士特意安排的,只是他到这里做了太守,办了一件尽职的好事。就这样,才让我看到一个在美的领域真正卓越到从容的苏东坡。③但是,就白居易、苏东坡的整体情怀而言,这两道物化了的长堤还是太狭小的存在。他们有他们比较完整的天下意识、宇宙感悟,他们有他们比较硬朗的主体精神、理性思考,在文化品位上,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峰巅和精英。他们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统领一代民族精神,但却仅仅因辞章而入选为一架僵硬机体中的零件,被随处装上拆下,东奔西颠,极偶然地调配到了这个湖边,搞了一下别人也能搞的水利。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历代文化良心所能作的社会实绩的极致。尽管美丽,也就是这么两条长堤而已。④也许正是对这类结果....的大彻大悟,西湖边又悠悠然站出来一个林和靖。他似乎把什么都看透了。隐居孤山20多年,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远辟官场与市嚣。他的诗写得着实高明,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来咏梅,几乎成为千古绝唱。中国古代,隐士多的是,而林和靖凭着梅花、白鹤与诗句,把隐士真正做地道了,做漂亮了。在后世文人眼中,白居易、苏东坡固然值得羡慕,却是难以追随的;能够偏偏到杭州西湖来做一位太守,更是一种极偶然、极奇罕的机遇。然而,要追随林和靖却不难,不管他有没有他的才分。梅妻鹤子有点烦难,其实也很宽松,林和靖本人也有妻子和小孩的。哪儿找不到几丛花树、几只飞禽呢?在现实社会碰了壁、受了阻,急流勇退,扮作半个林和靖是最容易不过的。⑤这种自卫和自慰,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不能把志向实
本文标题:北京海淀区高考模拟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350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