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农村社会学11(本科)
1《农村社会学》自学考试辅导资料城镇经济与管理(本科)第一章绪论一、社会学简介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欧洲,它的创始人是法国的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孔德最先提出了社会学这个名词,并且把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研究社会内部的和谐秩序)和社会动力学(研究社会的历史发展)。赫伯特·斯宾塞是西方社会学史上另一位著名的早期社会学家、实证主义者,他是英国社会学的奠基人。社会有机论和社会进化论构成了他的基本理论观点。另外,法国的迪尔凯姆和德国的韦伯也为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社会学一般从三个层次研究社会:⑴微观层次。包括个人和社会群体。⑵中观层次。主要研究社会组织、社会制度、小区等。⑶宏观层次。从整体角度研究社会。二、农村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农村社会学是社会学在欧洲产生半个世纪后出现的。一般认为,它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的诞生地并非欧洲而是美国。农村社会学产生于美国是当时美国农村社会的迅速发展和急剧变化的产物,也是社会学发展的必然。1876年,美国社会学家萨姆纳主张把社会学分为理论社会学和应用社会学两部分,为分支社会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到20世纪初期,世界社会学研究的中心由欧洲转移到了美国。第二节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一、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关于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至今学术界没有定论。100多年来,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论述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得出了不同的观点。美国著名农村社会学家霍桑认为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农村社会成员的社会化。另一位美国农村社会学家桑德森认为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农村的各种社会群体。索罗金认为农村社会学研究农村社会各部分之间、农村与城市之间、农村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而发现农村社会的本质、规律。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关于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还没有一种统一的见解,但是农村社会学有它特定的研究客体----农村社会。因此,关于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可以表述为:农村社会不审研究农村社会整体及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的科学。它通过对农村社会整体及其各部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揭示农村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促进农村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二、农村社会学的基本内容农村社会学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关于农村社会整体及其各要素的常态研究,也就是关于农村社会及其各要素的一般特点、常态分布和发展规律的研究。又可以分为微观层次和宏观层次两部分。微观层次的内容包括人、家庭、群体;宏观层次的内容包括农村社会组织、农村小区、农村的社会分层与流动、农村社会生活、农村社会发展。二是关于农村社会整体及其各要素的变态社会研究,也就是关于农村社会的弊病和运行障碍,以及如何克服这些弊病、障碍的研究。在这里主要包括社会问题和社会控制两部分内容。三是关于农村学的研究方法。主要研究社会调查的具体方法和形式,如观察法、访谈法、文献法、实验法、问卷法等。三、农村社会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农村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与普通社会学有着紧密的联系,二者的区别与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从两门学科产生的历史来看,社会学先于农村社会学。普通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欧洲,而农村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从一定意义上说,农村社会学的产生是普通社会学发展的结果。⑵从两门学科的研究对象上看,农村社会学与普通社会学存在某些生命与交叉。变通社会学以整个社会为对象,其中就必然包括农村社会,而普通社会学中的许多原理和基本观点也要取自对农村社会许多社会现象的研究和抽象。但又不能互相代替。普通社会学从社会整体出发,研究各种社会现象中的具有普遍性的理论和原理。而农村社会学主要研究整个社会的一个组成总分----农村社会。⑶从两门学科的发展过程来看,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农村社会学与其它社会科学,比如农业经济学、农村经济学、城市社会学等也不同程度的区别和联系。第三节农村社会学的发展农村社会学一经产生就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937年美国成立了美国农村社会学会,西欧1957年成立了“欧洲内参社会学工作协会”,不久成立了“欧洲农村社会学社”。1964年夏,欧洲农村社会学社和美国农村社会学会联合在法国主办了第一届农村社会学世界大会,1968年夏又在荷兰举行了第二届世界大会,此后每隔几年举行一次世界大会。日本是亚洲接受普通社会学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农村社会学最早得到传播的国家之一。中国农村社会学的发展历史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解放前职业社会学者的农村社会学的教学研究活动。当时在这一领域中最突出的包括:杨开道在燕京大学讲授农村社会学,并出版《农村社会学》教科书,标志着中国农村社会学的诞生。李景汉主持河北定县(今定州市)调查,并出版《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一书,记载了当时定县农村社会状况。费孝通1936年进行了江村调查,并写成《中国农民的生活》(又名《江村经济》)一书,生动、系统地描绘了江村社会状况。后来又出版《乡土中国》、《乡土重建》两书。二是30年代的改良主义的“乡村建设运动”。主要是由山东乡村派的一系列活动和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和定县实验构成。其中,梁漱溟认为,中国农村社会崩溃的根本原因是传统文化的失调,固有礼教的衰退,法制礼俗的否定。因此,要通过恢复“法制礼俗”来实现农村复兴。并于1931年在山东邹平创办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并创办刊物《乡村建设》。晏阳初认为愚(目不识丁、缺乏知识)、贫(不得温饱)、弱(不讲卫生、是东亚病夫)、私(不团结、缺乏道德陶冶和公民训练)是当时农村的四大问题。并提出文化教育治愚,生计教育治贫,卫生教育治私。于是,晏阳初领导的平民教育促进会在河北省定县开办了平民学校。三是中国共产党的农村调查和农民运动。毛泽东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阶级分析法深入到湖南农村做社会调查。1927年写成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篇文章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光辉文献。中国共产党的农村调查和农民运动,不仅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也在农村社会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中国农村社会学从1952年后,因整修社会学被取消而在大陆陷于完全停顿,只是台湾的农村社会学还继续坚持和发展着。1979年,大陆的社会学恢复后,农村社会学又恢复和发展起来。发展中国农村社会学的意义参见教材第70—71页。第二章农村人口与劳动力第一节农村人口与农村社会一、人口与农村人口人口是指一定数量的人的总和,包括人口数量、质量、结构、空间分布状态、流动和变迁等。人口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其中,自然属性是指人口的生物特征,如人种、人口的新陈代谢等。社会属性是指人口作为社会主体所具有的特征,如人口的生产规律、民族构成、文化构成等。人口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农村人口是农村社会的主体,是在农村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从事生活资料和自身生产的主体。农村人口是农村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发动者,是农村社会关系的承担者,是农村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农村人口之间的相互交和联系形成了整个农村社会。二、农村人口与农村社会的关系农村人口与农村社会的关系表现为三个方面:⑴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有一定的比例关系。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农村人口发展必须与整个社会的物质生产相适应,与农村社会物质生产和福利条件相适应。⑵文化教育对于提高人口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农村人口发展规模直接影响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村人口的规模应该与整个社会的文体教育状况相适应。⑶生活质量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生活质量提高程度取决于消费基金的发展速度与人口发展速度的比例关系。农村人口的发展速度必须与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相适应。第二节我国农村人口的现状与对策一、我国农村人口的现状我国农村人口的现状主要有四个特点:⑴农业人口多、基数大、增长速度快。⑵农村男性比例大,性比例(以女性为100与男性人数的比例,计算公式为:性比例=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失调。⑶农村人口素质低。⑷农业劳动力剩余,就业问题突出。二、我国农村人口膨胀的原因我国农村人口膨胀的原因主要有三个:⑴农村人口数量大,比例高,年轻型年龄结构。人口的发展是通过人口再生产实现的,而人口再生产具有惯性。⑵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养老完全是依靠家庭,“养儿防老”是农村人口膨胀的最主要原因之一。⑶“无后不孝、传宗接代”的传统意识根深蒂固。陈旧的思想观念是农村计划生育的严重障碍。三、农村人口问题的对策解决农村人口问题应采取如下措施:⑴强化科学技术在农村生产中的作用,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诱导农民把对人力资源投资的重点转向智力投资。从多生转向少生优生。⑵发展和完善农村社会化养老制度,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弱化“养儿防老”的生育观念。⑶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加强对农民现代意识的开发,不断提高他们的精神素质。⑷强化行政控制,加强对农村的人口管理。⑸制定优生法,建立对晚婚夫妇的奖励制度。⑹广开就业门路,解决农村妇女的劳动就业,充分转移他们的时间和精力。第三节农村劳动力一、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现状与特点劳动力是存在于人的身体中的劳动能力,是人在从事劳动时所能运用的体力和智力总和。农村劳动力是指具有从事劳动的体力和智力并且有劳动欲望的农村居民。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人口和农村劳动力的不断增加,我国农村劳动力具有四个明显的特点:⑴农业劳动力绝对数量不断增加,但在劳动力结构中的比重却在缓慢下降。⑵农村劳动力在不同地区间,农业产业部门间颁布不平衡。⑶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大。⑷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二、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类型和特点农村劳动力剩余以农业劳动力的过剩为主。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劳动力的供给大于需求,其差额便是剩余。农业剩余劳动力根据其产生的原因可划分为以下六种类型:一是积累型剩余。产生这种类型剩余的原因有两种:⑴农村人口过快增长,劳动参与率提高,劳动区间拓宽,使农业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⑵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劳均耕地急剧下降,可利用的农业资源未充分开发,农业劳动力超过客观需求。二是效益型剩余。⑴由于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新技术运用、能源增多供奉了部分劳动力。⑵农村牌价推选联产承包制以后,农民劳动力是非问题延长了,效率提高了,使农业劳动力实际需要量减少。三是结构型剩余。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城乡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的。⑴城乡结构不合理,限制了农业劳动力向城市及国营大工矿企业转移。⑵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业劳动力不能向非农产业部门转移。四是替代型剩余。主要是由于农民文化技术素质较低,难以向非农业部门转移而造成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五是素质型剩余。主要是指由于经济落后、缺少资金,无法实现农业劳动力转移而造成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六是经济贫困型剩余。主要是指由于经济落后、缺少资金,无法实现农业劳动力转移而造成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三、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影响就我国目前的现状而言,农业剩余劳动力更多带来的是负面影响。1、农业剩余劳动力长期滞留农业内部,必然导致农村的贫困,影响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2、影响社会的安定,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3、降低生活水平和质量。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及其途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指原来从事农业活动而现在变成多余的劳动力转化为从事非农业活动劳动力的过程。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大,国民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的状况,决定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必须采取多层次、多途径的转移方式:一是种植业内部转移。主要表现在将粮田面积、资金、劳动力向粮食作物以外的期货作物转移。如经济作物等可以吸收较多的劳动力。二是农业内部转移,主要是转向林、牧、副、渔、草业。以上两种都是农业内部转移。对于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特别是在不发达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三是农村内部转移,包括向乡镇企业转移,村办、户办、联户办企业,农村不同类型地区劳动力转移,向小集镇转移等。四是向大工矿企业转移。五是向第三产业转移。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结构的变化,必然为农村发展第三产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六是向国际转移,组织劳务出口,开展国际性的劳务输出。这其中又包括:直接性的劳务输出,即组织国内不同类型的劳动力出国,从事国际性的劳动服务,是近年来我国劳务输出的主要形式。间接性的劳务输出,充分发挥我
本文标题:农村社会学11(本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355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