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冬季安全生产轧钢厂大棒车间冬季作业特点严冬季节,天冷、地滑、冰雪霜雾多、结冻期长,因此冬季给行车工作和安全生产带来许多困难,冬季作业的特点概括如下:1、笨:冬季天寒地冻,风、雪、雾的天气多气候恶劣,作业人员穿戴较多,地冻打滑,行动不便,显得笨手笨脚,不但影响视线听觉而且影响操作技能的发挥。2、滑:冬天霜、雪、冰多造成露天通道和地面滑,给露天作业人员人身安全带来不利因素,增加了难度。3、凝:冬季气温低、雾多,信号、玻璃包括人的眼镜都容易凝霜凝雾瞭望困难影响作业。4、畏:冬季气候严寒,人们由于畏寒怕冷,容易简化作业程序盲目乱干、有章不循给人身安全带来隐患。综上所述,这些冬季作业的特点,是对安全生产的不利条件,因此只有了解冬季作业的特点,克服不利条件做好作业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树立战严寒、抗风雪、战胜困难的信心,采取有效的冬季作业措施,确保作业中的人身安全。冬季作业安全五防工作防车辆伤害防滑防煤气中毒防爆防火一、防车辆伤害防止车辆伤害的十项基本安全要求1、未经法定部门培训合格持证人员,不熟悉车辆性能者不得驾驶车辆。2、应坚持做好例保工作,车辆制动器、喇叭、转向系统、灯光等影响安全的部件如作用不良不准出车。3、严禁翻斗车、自卸车车厢乘人,严禁人货混装,车辆载货应不超载、超高、超宽,捆扎应牢固可靠、应防止车内物体失稳跌落伤人。4、乘坐车辆应坐在安全处,头、手、身不得露出车厢外,要避免车辆启动制动时跌倒。5、车辆进出施工现场,在场内掉头、倒车,在狭窄场地行驶时应有专人指挥。6、现场行车进场要减速,并做到“四速,即:道路情况不明要慢,线路不良要慢,起步、会车、停车要慢,在狭路、桥梁弯路、坡路、叉道、行人拥挤地点及出入大门时要慢。7、在临近机动车道的作业区和脚手架等设施,以及在道路中的路障应加设安全标、安全标志和防护措施,并要确保夜间有充足的照明。8、装卸车作业时,若车辆停在坡道上,应在车轮两侧用楔形木块加以固定。9、人员在场内机动车道应避免右侧行走,并做到不平排结队有碍交通;避让车辆时,应不避让于两车交会之中,不站于旁有堆物无法退站的死角。10、机动车辆不得牵引无制动装置的车辆,牵引物体时物体上下不得有人,人不得进入正在牵引的物与车之间,坡道上牵引时,车和被牵引物下方不得有人作业和停留。二、防滑一、员工个体防护常识员工个体防护常识1、员工应安全着装,做好自身防护。穿软底防滑鞋,不要穿硬底或光滑底的鞋,戴好棉安全帽,戴防护手套。2、在冰雪路面行走应该小心慢行,膝盖微弯曲,身体向前倾重心向下,注意脚下,走小碎步(步幅不超15厘米),禁止跑行。手上不宜拿尖锐细长物品,切忌提重物,双手不要揣在兜里或双手插入袖口,因为双手来回摆动有利于身体平衡,同时一旦滑倒,双手可起到支撑防护作用。3、选择路况比较好的通道或路面。上下梯子时,必须用手把扶好梯子扶手,沿梯阶逐级上下,走日常通道。避免走临时通道或直爬梯。4、在雨雪天,严禁高空作业。如果服用嗜睡类药品请及时向主管领导报告,尽可能避免室外工作。5、在雨雪天或路面冰雪未除净期间,应禁止员工上下班或在厂区内骑车。冬季骑车,轮胎不要充气太充足,并且要选择无冰冻的平坦路面,不要猛捏车闸。不急拐弯,拐弯和下坡最好下车推行,还应与前面的车辆、行人保持较大的距离。道路泥泞湿滑时,骑车更要精力集中,骑行的速度要比正常天气时缓慢二、防滑控制手段1、雨雪天后应组织人员尽快及时清除冰雪。为预防雪后高空冰凌对人身安全的威胁,清雪的原则是先高空后地面。2、巡检线路、罐区梯子、泵房、仪表室、办公楼等人员出入口的冰必须除净,有条件的铺设吸水防滑毯。3、在冰雪未除净期间,每班应对岗位员工进行防滑、防摔提示教育,可在人员经常出入口增设防滑跌倒警示标识。4、应以人工除雪手段为主,消防通道和生产及辅助系统巡检通道、生活通道、梯子平台上无冰雪。如果路面、梯子、平台的积冰,人工难以在短期内清除,可采取撒盐、沙、煤灰等措施防煤气中毒煤气中毒通常指的是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无色无味,比空气轻,易于燃烧,燃烧时为蓝色火焰。空气中一氧化碳含量如果达到0.04%-0.06%时,就可使人中毒。怎样识别一氧化碳中毒1、轻度中毒。中毒者会感觉到头晕、头痛、眼花、全身乏力,这时如能及时开窗通风,吸入新鲜空气,症状会很快减轻、消失。2、中度中毒。中毒者可出现多汗、烦躁、走路不稳、皮肤苍白、意识模糊、老是感觉睡不醒、困倦乏力,如果采取有效措施,基本可以治愈,很少留下后遗症。3、重度中毒。此时中毒者多已神智不清,牙关紧闭,全身抽动,大小便失禁,面色口唇现樱红色,呼吸、脉搏增快,血压上升,心律不齐,肺部有罗音,体温可能上升。极度危重者可持续深度昏迷,脉细弱,不规则呼吸,血压下降,也可出现高热40摄氏度,此时生命垂危,死亡率高。即使有幸未亡,也会遗留严重后遗症煤气中毒的现场急救原则1、应尽快让患者离开中毒环境,并立即打开门窗,流通空气。2、患者应安静休息,避免活动后加重心、肺负担及增加氧的消耗量。3、给予中毒者充分的氧气。4、神智不清的中毒患者必须尽快抬出中毒环境,在最短的时间内,检查病人呼吸、脉搏、血压情况,根据这些情况进行紧急处理。5、中毒者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6、呼叫120急救服务,急救医生到现场救治病人。7、病情稳定后,将病人护送到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8、中毒者应尽早进行高压氧舱治疗,减少后遗症。防爆冬季气候干燥,气压低,极易发生爆炸事故,主要有:电气设备爆炸,煤气爆炸等防煤气爆炸成分煤气种类COH2CH4爆炸范围焦炉煤气6~958~6022~254.5~35.8高炉煤气26~292.0~3.00.1~0.435.0~72.0转炉煤气63~662.0~3.012.5~74.0铁合金炉煤气60~6313~150.5~0.87.8~75.07发生炉煤气27~317~1016~1821.5~67.51.防止形成燃爆的介质。这可以用通风的办法来降低燃爆物质的浓度,使它不达到爆炸极限。也可以用不燃或难燃防止火灾、爆炸,还可以防止汽油中毒。另外,也可采用限制可燃物的使用量和存放量的措施,使其达不到燃烧、爆炸的危险限度。2.防止产生着火源,使火灾、爆炸不具备发生的条件。这方面应严格控制以下8种着火源,即冲击摩擦、明火、高温表面、自燃发热、绝热压缩、电火花、静电火花、光热射线等。3.安装防火防爆安全装置。例如阻火器、防爆片、防爆窗、阻火闸门以及安全阀等,以防止发生火灾和爆炸。防爆的技术措施主要有:防火防火的重要性安全生产是对每个企业最基本的要求,防火工作,自然更是马虎不得。企业中每个工种或岗位上的员工都应该自觉遵守消防法规、消防安全规章制度和保障消防安全的操作规程做好防火工作,企业应对员工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训,员工要掌握本职工作所需要的消防技能,如有关消防设施的性能,同时要了解并掌握本单位、本工种、本岗位的火灾危险性和防火措施、事故应急措施,若发现火险事故隐患应及时向上级领导报告,及时消除火险隐患,积极纠正和制止违反消防法规的行为,更要掌握自防自救的基本技能,会报火警,会正确使用灭火器材,会扑救初起火灾,明确自己在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中的义务和责任。工业企业火灾的原因(1)物理原因,如旺火引燃电火花起火、静电放电、雷击等。(2)化学物理上的原因,如可燃物自燃、危险物品的相互作用、磨擦和碰撞。(3)技术管理上的原因,如建筑物设计不符合防火要求、缺乏防火设施、设施老化失修、违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等。预防火灾的一般措施(1)厂房在设计时,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2)加强对可燃物质的管理。对各种易燃易爆的气体、液体、固体,按其性质分别存放。特别对易燃流体,有自燃危险的物质必须符合安全要求,防止自燃。(3)管理和控制好各种火源。具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场所,严禁吸烟和带入火柴、打火机等。电焊作业前要清除周围的易燃物。在易燃易爆场所动火应制定安全措施,动火前要经有关部门审批,采取措施,取得动火许可证后方能动火。(4)加强对电气设备及其线路的管理。防止短路、过负荷。对工业电炉要严加管理,防止烘烤可燃物。易燃易爆场所的电气设备和照明,应符合防火防爆要求。(5)易燃易爆场所应有足够的、适用的消防设施,并要经常检查,做到会用、有效。常用的灭火材料和设施(1)水。水是最常用和使用最方便的灭火剂。它通常经液态、雾态和汽态形式使用和起作用,主要可降低火场的温度和隔绝空气。其消防设施有消火栓、雨淋、雨雾、水斗、喷雾器、水蒸汽喷咀和消防车等。用水灭火的禁用场所:1)忌水物质,遇水放热的物质,如钾、钠、铅粉、电石等。这些物质能与水作用生成可燃气体,形成爆炸混合物。2)铁水、钢水及灼热物体。能使水迅速蒸发引起强烈爆炸。3)可燃易燃液体火灾。它使可燃液体浮于水面,扩大燃烧面积。4)电气火灾。水能导电,易造成触电和短路事故。5)精密仪器、贵重文物资料、档案的火灾。用水扑救,会使其毁掉。(2)泡沫灭火剂。它以化学分解和机械方法产生泡沫,这些泡沫是热的不良导体,覆盖在燃烧物表面起阻隔、窒息、冷却作用。通常使用的设备有泡沫灭火器等。由于泡沫含水,所以电气、忌水物质的火灾禁用其灭。(3)二氧化碳灭火剂。由于二氧化碳是惰性气体,不助燃、不导电、无腐蚀、易液化,可以降低火场空气中的氧含量从而起到冷却作用。主要用于电气火灾、贵重物品火灾、粉尘火灾的扑救。通常使用的设备有二氧化碳灭火器等。4)化学干粉灭火剂。由细微的固体颗粒组成,可隔绝空气,降低火场温度。可心扑救石油、油化、有机溶剂、天然气设备的火灾。(5)卤代烷灭火剂。有1211、1202、1301灭火剂等。它能抑制燃烧,起到冷却和窒息作用,可扑救油类、电气设备、化工原料、化纤原料等的初起火灾。通常有各种规格卤代烷灭火器。当发生火情后,应根据火灾性质,正确选择灭火器材。公司火警电话9819119
本文标题:冬季安全生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364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