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北师大版单元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2011-5-2615:06:00|By:施清芬]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很高兴与大家同聚在这里,共同来探讨对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认识,对一年级数学教学的设想,以及共同来探讨要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孩子们愿意学并学好数学。希望通过今天的一起学习讨论,能够对我们日后的教学活动有所帮助。下面,我先来谈谈自己对本册教材的认识和教学要达到的目标。一、整套教材的指导思想立足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对教材的印象最初打开一年级的数学教材,给我的印象是:它就象是一本卡通故事书,每一课学习内容、每一道练习题都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来把它表达出来,并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本册教材的主题“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由此,我定出了下面8个教学的具体目标。三、具体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3、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景.4、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5、鼓励算法多样化.6、重视学生的实际活动.7、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8、创造性的使用教科书.(①怎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学并学好数学呢?1、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大部分都受到学前教育,所以说,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但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却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上第一节数学课《生活中的数》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他们新的学习环境--教室,让他们寻找教室中的数,又领学生到校园进行参观,寻找校园中的数,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数学,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了亲切感。2、有意识创设活跃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我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编排设计了很多不同的游戏、故事……如:在上“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我让孩子带来了许多物体和图形,先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后放到一起数一数,看看每种物体、图形各有几个。这样不仅使学生认识了数,还为以后的分类课打好了基础,更培养了孩子的合作学习习惯。再如:上《小猫钓鱼》一课时,先让学生观察猫家四兄弟的不同神态,再让学生戴上小猫的头饰,进行模拟表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自编、自演故事,真正使学生在“玩”中获得了知识。3、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大家都知道本册数学教材的练习题中,有很多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勤思考。刚开始,当我问道:“谁还有不同的方法?”时,很多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所以这时,只要有学生能通过思考来回答问题,不管他答对与否,我都给与相应的鼓励,表扬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我讲《跳绳》这一课时,大多数学生都列算式为:26(2个摇绳的,6个跳绳的),这时,有个小女孩却胆怯怯的举起了小手,她列的算式是:44我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什么要列成44呢?”她说:“有4个小男孩,4个小女孩,共有8个小朋友在玩跳绳。”我当时特别高兴,就借机说:“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棒极了!”并奖给她一个“智慧果”。然后,我对其他孩子说:“其实通过这幅图还能列出很多不同的算式,谁还能做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经过这一启发,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最后一直深挖到根据衣服、袜子的不同颜色来列算式,甚至更有的学生列出了连加算式。从这以后,在每每拿出一道题,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去寻找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可见,只要我们能适时抓住机会,并加以正确引导,相信孩子们是有潜能可挖的。4、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许多孩子在入学以前就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法,但是如果把它们拿到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来就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了。数学如果不能与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如:上完《分类》课以后,布置学生到书店、超市等地方进行调查,看看它们是按什么规律把物品进行归类的,之后又让学生带来了各种不同的东西,叫学生扮演“商场小经理”把各种物品按自己的想法进行归类。这样,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把数学真正融入到现实生活。②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刚入学的孩子,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赋予新的内容,如要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勇于表达,乐于合作等内在的学习品质。新课程的教学形式,有时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从入学起,就要有计划地培养,可以先采用2人合作的学习形式,到后半学期,再逐步扩大为3~4人一组,建议异质分组为好(不同情况的孩子搭配),要有组长,可以轮流担任,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布置活动要明确,分工要合理,指导要具体,评价要及时,逐步培养学生积累参加数学活动的经验。)四、本册教材的整体介绍第一部分本册教材的整体介绍立足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年级上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方面。根据这四个学习领域,按照一年级刚入学儿童的学习水平,教材中具体安排了如下一些内容:(一)主要教学内容〈一〉数与代数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9课时第二单元比较4课时第三单元加减法(一)18课时第七单元加减法(二)15课时第八单元认识钟表2课时〈二〉空间与图形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4课时第六单元认识物体2课时〈三〉统计与概率第四单元分类2课时第九单元统计2课时〈四〉实践与综合●实践活动1.独立设置的实践活动结们大家来锻炼1课时迎新年1课时2.结合具体内容设计的实践活动单项实践活动3个(P15页、P53页、P55页)整理与复习一2-3课时整理与复习二2-3课时总复习5课时●小栏目数学游戏8个(P27页、P33页、P37页、P39页、P41页、P73页、P77页、P93页),数学故事5个(P15页、P35页、P47页、P57页、P79页),这两个栏目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来学习数学;小调查2个(P23页、P43页、),实践活动3个(P15页、P53页、P55页),这两个栏目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二)本册教材的编写特点1.以数学活动为主线,二级标题为活动方式或情境呈现。如,可爱的校园,捆小棒,搭积木等。其目的想体现通过组织数学活动来学习数学,有利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2.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对数的理解力。3.通过实际操作和游戏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4.安排的小栏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学习良好的情感体验。从教学内容来看,知识面拓展了;计算与其它内容穿插安排,学习内容多样化,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计算在学习其它内容时也可以得到练习,有利于计算技能的形成;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第二部分各单元内容介绍与教学建议★数与代数领域◆、数的认识,下面我们先来说一说,数的认识包括哪些?数数:未入学的儿童也会说一、二、三、……,但他们在用手指点数实物时,往往口说的数快,用手点的实物慢。只有做到“口手一致”,同时知道数到最后一个实物时,就是这堆实物的总数,才达到要求。认数:也就是读数,数出实物的个数,用数字符号来表示,把实物的数量与数字符号对应起来,这就是符号化的过程。认数时,要注意形相近的数字的区别,如6和0,6和9等。写数:要求学生写字的姿势端正,笔顺正确,在田字格中进行练习。数的顺序:如知道在尺子上5排在6的前面,6排在5的后面。5比6小,6比5大。学生会从1顺数到10,还会从10倒数到1。渗透基数和序数:数可以表示数量,也可以表示次序。对数的认识,教材分三个阶段安排: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还始终贯穿着从0到10这11个数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等基本活动,这些内容安排在5个情境活动之中。“可爱的校园”主要是通过直观地数数,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就在我们身边;“快乐家园”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将直观地数数与数的表示方法结合起来;“玩具”与“文具”两个情境活动是学习1——10各数的书写;而“小猫钓鱼”则是认识与书写“0”。二、教学要求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到10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编写特点:这部分教材编写的突出特点是结合生动的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数数、操作等数学活动,来呈现学习内容,让学生从中体验数的意义,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对数的理解力。例如:让学生自己看数去发现“可爱的校园”中的数学信息,体会数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基数),教材每一个数都通过主题画让学生数各种实物,突出它们的数量都是某一数量;结合“快乐的家园”进一步认识“1”的丰富的意义,再迁移到对2、3……的认识,并初步体会数还有表示顺序的作用(序数);结合“小猫钓鱼”的情境,观察鱼的数量变化,发现“0”可以表示没有,同时也要知道0也可以表示起点和界限,再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0。这些活动从形式到内容不拘一格,富有情趣,让学生不仅获得知识、习得技能,还会不厌其烦,而生发对数学良好的情感体验。在这些练习题的设计上,注意渗透集合与对应的数学思想,也关注学生计数(顺着数、倒着数、跳着数)技能与数感的发展。四、教学建议: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特点,以及本单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教学时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数、认数、读数、写数的教学过程中,都应重视实物操作,使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体会数的意义。其次,由于学校教育的开始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学时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观察、书写、思考、倾听、提问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应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題目,在弄清题意的基础上独立完成解答过程。在学生做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指导。再者,由于初入学的学生不太容易分辨数字的结构和笔顺,容易搞错上下左右的位置,且由于学生的手指肌肉不是特别灵活,要把数字写得正确、整齐、匀称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教学时教师不要急于求成,可以要求学生每次少写,但要常练,除课本中的练习外,可组织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写数,逐步提高。第二单元:比较。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有大小、多少、长短、高矮、轻重等的比较。“动物乐园”呈现出比大小与比多少;“高矮”则是体现了比高矮、比长短;“轻重”则是以物体的轻重进行比较。二、教学要求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并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活动中,体会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三、编写意图本单元教材十分强调学习过程的体验性活动。1、在活动过程中,初步体会对应的思想。如第一课“动物乐园”,比较动物谁多谁少有两种策略,一是基于“数数”,二是进行“配对”;前者学生有一定经验,后者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经历“配对”的活动过程,体验数的相对大小关系是重要的;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产生“怎样表示两个数大小关系”的学习动机,并掌握用抽象的符号(=、<、>)描述数的大小关系的方法。2、在充分的感知中,认识物体间的高矮与长短关系。如从“高矮”一课的主题情境图中,凭肉眼脸观察可以说出盲人高、小孩矮,但搀扶盲人过路的两个小孩谁高谁矮,光靠肉眼无法判断,需要另想比较的办法。3、在活动中逐步体验、理解物体间的轻重关系。又如“轻重”一课,用手掂一掂一个苹果和一个梨,难分出轻重时,就需要用天平称一称,看天平向哪边沉那边的东西就比较重。教材所提供的比较高矮、轻重的方法,都切合儿童的生活经验,是学生自己能想到的。四、教学建议由于进行多少、高矮、大小、轻重等比较,并不是纯粹的知识性学习,而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性活动,它鈌了非常丰富的过程性学习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给学生提供具体有趣的素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使学生获得对比较多少、高矮、长短、大小、轻重等活动的体验。在教
本文标题:北师大版单元教材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376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