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北师大版第十二册数学教案
爱搜狗教学资源网第一单元数学与环境绿化环境——植树方案[教学提示]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页内容。教学目标:1、进一步熟悉折线统计图,能完整、准确、熟练地从统计图中获取有关信息,预测变化趋势。2、发展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3、通过对生活中与绿化环境相关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作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重点:了解植树造林的相关知识,能大胆设计出植树的方案,并能根据立体图画出俯视,侧视的平面图。知道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时,看到的图形是不同的。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课件播放一排排、一行行人工林场的场面,并伴有解说。绿树能给我们带来优美的环境,清闲的空气和愉快的心情,你居住的小区绿化面积大吗?为了让我们的生活、居住条件越来越好,为了让天更蓝,为了让水更清,为了让空气更清新,为了让地球变得更美丽,赶快行动起来,加入到植树护绿的队伍中来吧!2、师:这个画面是小明的父亲工作的林场,为了这些树木茁壮成长,小明的父亲很细心,他认真观察了某种树木生长的情况,并制成了树木生长曲线意图[评析]:情境的创设由学生的生活体验切入,林场美丽的风景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1、学习例1课件出示某种树木生长曲线示意图(图见书第2页例1右)。(1)观察示意图,理解“树木生长曲线”和“树木的生长速度”这两个词语。师:请同学们观察示意图中的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生: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树木生长高度。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理解“树木生长曲线”和“树木的生长速度”这两个词语的?生:“树木生长曲线”是表示树木生长高度和生长时间之间关系的图形;“树木的生长速度”就是每年树木生长的高度。(2)观察讨论:示意图中呈现了3种不同的图形、线段、平缓升高的曲线和趋于水平的曲线分别表示什么意思?(生长速度相同生长速度减慢树木基本不再长高)(3)师:你认为图中还可获得哪些信息?你能描述吗?生:……(4)学生独立完成以下问题。a、从图中看出,从开始植树到第10年,树木生长速度相同。b、树木从第10年开始生长速度减慢;第15年开始树木不再生长。2、探究例2。(1)课件出示例2。师:小明的父亲那么热爱环保,小明及班上学生也不例外,这不他所在的班级也在开展爱搜狗教学资源网植树活动,具体方案如下:准备第一年沿着最里面的圆种下6棵树(树种同例1),以后每年向外扩展形成新的圆(图见第2页例2左),连续种植6年。(2)借助俯视图,弄清楚具体的方案。师:图中“×”一个表示什么?图中不同位置的“×”表示什么?生:图中的“×”表示1棵树,不同位置的“×”表示不同位置的树。师:观察讨论结合图中所示的每年向外扩展形成新圆中树木增加的规律,想一想8年后这片树林将有多少棵树,是什么样子的?生:第一年种下6棵树,第二年就是12棵,以后每年依次为18棵、24棵、30棵、36棵。它们之和就是总棵数。生:由于在10年内,树木的生长速度相同,并且这片树林由6层等距的“同心圆”组成,所8年后这片树林将由6层树木构成的同心圆组成。师:那么从侧成看,形状大致会是什么样的?生:板书如下:师:独立思考,30年后,这片树林会变成什么样子?从侧面看呢?生:从15年起,树木基本不再生长,所以这片树林30年后呈“圆柱”状,从侧面看是长方形。[评析]:教师注重情境问题中文字和图表的阅读理解。例如:例1出现的“树木生长曲线”和“树木生长速度”这两个词语,学生是不熟悉的,需要教师给以启发、说明。再如,如何理解例2中情境图画的“×”,需要学生先读题中的文字,然后再看图,这样便知道图中的“×”表示1棵树等。搞清楚情境问题中的关键词语或图形的含义,解决问题也就变得不难了。3、自学讨论完成例3。(1)课件展示例3植树方案草图。师:为了让植树活动继续开展下去,小明又设计出一种植树方案。(图见第3页例3下)。(2)讨论提纲:a、观察植树方案草图,说说小明的植树方案是怎样的?b、动手画一画,这片树林从空中看到的形状是什么样的?从侧面看呢?c、连续种植5年,30年后,这片树林会变成什么样子呢?(3)小组汇报。生;小明的植树方案可以表述为:第一年种了一棵树,以后每年向外均匀扩展形成4年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从里到外分别为3,5,7,9。生:从空中、侧面看到的形状分别如下:×××××××××××××××××××××××××××××××××××××××××××××××××××××××××××××××爱搜狗教学资源网××××××××××××××××××空中看侧面看生:30年后,这片树林呈现为长方体。[评析]:有了例2的辅垫,例3并不太难,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给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探究的良好氛围。同时,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三、实践应用,解决问题。1、有一个正方形操场,每边者栽种17棵树,四个角各栽1棵,共栽多少棵?2、为了美化校园,学生准备做两个花架用来摆放盆花,学校请同学们设计花架,你能为这个学校提供一个设计花架的方案吗?请把它画下来。[评析]: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帮助学校解决设计花架这样一个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四、全课总结: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资料袋]当前,全球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1、土地沙漠化;2、森林锐减;3、水资源危机;4、物种减少;5、酸雨污染;6、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7、臭氧层遭到破坏;8、土壤流失;9、有毒化学品污染;10、垃圾成灾。看后,你有什么建议?[总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1、注重情境问题中文字和图表的阅读理解由于本节课的教材特点,三个例题都是以文字和图表的形式呈现,搞清楚情境问题中的关键词语或图形的含义,解决问题也就变得不难了。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由于本节主要内容为“实践与综合应用”,因此教师更多地采用在学生自主探索基础上的小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3、注重学生人人做数学要求学生人人动脑想、动手算、动手画、人人做数学。通过计算树的棵数、画从不同方位看到的形状图,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数学实践活动中去。环境资源——统计的应用[教学提示]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式六年级教学下册第4—5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中耕种地面积,粮食产量,人均耕地面积,人均粮食产量的变化情况,树立国情、省情、市情、区(县)情和乡情发展意识。2、进一步熟悉画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并乐于用此数学工具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现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4、结合学习内容渗透环保教育。教学重点:爱搜狗教学资源网画统计图的方法利用图解释生活的某些现象。教具:课件系列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课件出示:由于人类乱砍乱伐造成风沙侵略人类场景,再出示退耕还林后的场景,并伴随着讲解。2、师:由于人们乱砍乱伐,使大量的土地流失,大自然就惩罚了人类,这不,九八年洪水泛乱,九九年地震、2000年干旱………为了恢复生态平衡,人们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退耕还林,瞧这里又呈现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评析]:课的引入以课件的形式出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由于人们不爱护环境资源,造成了许多自然灾害,从而培养了他们的需要环保意识。二、探究思考1、师:大家都在响应党中央的号召退耕还林,我们一起来看看某乡从1981——2001年退耕还林的情况吧!2、课件出示某乡耕地情况统计变化图3、学生观察此图,从这个变化图中你得到什么信息?学生思考后同桌或小组交流、讨论提出问题,然后并在小组或全班来解决问题。如:(1)这个乡增加的耕地面积是如何变化的?(2)哪年减少的耕地面积最少,哪年减少的耕地面积最多?(3)哪年增加的耕地面积与减少的耕地面积一样多?(4)分别计算出1981年、1986年、1991年、1996年、2001年耕地面积变化量(增加量—减少量)。[评析]:把问题解决权还级学生,教师穿插讲解知识,这样把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巧妙地结合起来,不是教师牵着鼻子走,而是教师跟着学生走。4、你能根据这九年的土地变化画出统计图吗?若有些学生不理解,可以先解释再画。(根据那一年的增加的量与那一年减少量的之差)然后学生制作统计表。5、师:如果告诉你1981年这个乡的耕地面积总量为50公顷,你知道1986年这个乡的耕地面积为多少公顷?1991年呢、96年呢、2001年呢?学生独立完成,个别学生个另辅导。6、从这个乡耕地情况的变化图中你还得得到什么结论?先小组交流、讨论再汇报。[评析]: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人,让学生独立思考,给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三、实践应用1、课件出示教科书P5练一练第1题课件出示统计表,学生观察、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森林覆盖率的含义,并完成下面问题:(1)你能将A、B、C三个国家拥有的森林面积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吗?(2)三个国家的覆盖率大小如何排列的?(3)为什么以上两题的大小排列顺序不一致呢?(4)如何求表中的每年国家的面积?从中你还获得什么信息?2、(1)调查我国现有耕地总面积与世界观有总面积,各是多少?并计算我国现有耕地总面积占世界现有总面积的百分比。(2)调查我国现有人口与世界人口数,并计算它们的百分比。(3)比较以上两个百分比。爱搜狗教学资源网、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评析]:学生通过畅谈收获,使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得以梳理,进一步体验成功和乐趣,课未延伸,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资料袋]调查襄樊地区1950年、1960年、1980年、1990年、2000年的耕地面积、粮食产量、人口数并画出耕地面积、粮食产量,人均耕地面积、人均粮食产量的变化图,从中你得出了什么结论?[总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课件巧妙地运用了这一教学资源,一方面对所学的统计图进行了进一步的练习,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和合作意识。垃圾——变废为宝[教学提示]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师大版式六年级教学下册第6—7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进一步熟悉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根据表可图中提供的信息解决有关的问题。2、通过对废品回收问题的解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应用数学意识。3、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1、进一步熟悉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2、能根据表或图中提供的信息解决有关的问题。教具:课件系列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师;垃圾在我们身边,随处可风,若不加以处理会给我们生活带来许多不便,但如果把它们进行合理分类处理,也可以变废为宝,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环卫工人是如何让垃圾分类处理的。2、播放垃圾分类处理情景的录像,学生观看。[评析]:以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垃圾分类录像来创设情景,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二、探究思考1、师:为了方便群众、环卫处已把垃圾桶进行了改装,把一个垃圾桶分为有益和无用的两个内桶(课件出垃圾桶的画面,并出示长、宽、高)2、师:今天我们大家就来一起解决与垃圾有关的数学知识(课件出示教科书P6上面的5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独立完成。3、学生做完后在小组内交流、探讨、然后每小组派代表在展示台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评价正误。4、学生在讨论、完成过程中,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做题状况,然后小组汇报完毕,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小结。[评析]:创设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空间,并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来解决问题,着实他发挥了学生的才智,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爱搜狗教学资源网
本文标题:北师大版第十二册数学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386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