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准确版马克思十一讲思考题
第一讲思考题:1、“马克思主义改变了中国”,你是怎样理解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被100多年来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特别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科学真理,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的事业需要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于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人类历史的发展变化,把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最根本的力量,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正确方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于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它的全部理论都立足于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全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不谋求任何私利、不抱有任何偏见,是科学性、阶级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还在于它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不是故步自封的学说,而是随着实践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已经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所证明。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坚持真理、坚持科学、坚持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就是坚持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这种坚持是“必须”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在这个根本问题上,要坚定不移。2.指导思想不能搞多元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要回答为什么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思想只能是一元的,而不能搞多元化。实际上,古今中外,任何国家和社会,不管社会形态多么不同,不管社会思想多么复杂,但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支配地位的思想总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或者说指导思想都是一元的。回望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给黑暗的中国带来光明,给贫穷落后的中国带来富强的希望,给涌动改革春潮的中国注入强大活力。面向21世纪,我们必将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历史的昭示,人民的选择,实践的呼唤,是我们永远不可动摇的坚定信念。第二讲思考题:2、全球化条件下的风险社会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的内涵极为丰富,它是指在全世界范围内各民族国家、各经济体之间出现的病菌、病毒、基因、技术、文化、人口、制度、信息等各类实际要素及虚拟要素的交流、交换和流转现象。如同早期的全球化表现为一种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交互影响的自发衍化过程一样,现代全球化也是各类实物要素、金融要素和文化要素之间的能动交流、交换和流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肯定会存在文化价值观及意识方面的冲突和撞击,但全球化本身是一种中性的、客观的世界发展现象,它并没有许多人错误认为的那种所谓被某个国家操控的可能性。经济全球化至今已经历了三个大的历史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19世纪直至1945年,由帝国主义国家主导,它们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动地参加。在这一阶段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现代化的经济社会生活在欧美国家得到了扩散,形成了一批所谓“发达国家”;而在部分殖民地、半殖民地也产生了若干资本主义国家,但帝国主义国家决不会把它们的附庸国变成为真正的资本主义国家,它们只是侵略和掠夺。第二个阶段是在20世纪下半叶,当时世界被人为地分割成两大营垒,经济全球化基本上局限于欧美西方世界内部;在这半个世纪中,西方世界的现代化进程也得到了极大的推动。同时,在这一阶段中,在西方首先是美国的主导下,还建立了经济全球化的制度框架,其主要构件包括国际经济组织、国际经济规则、国际信息网络和国际资本活动等。其中,国际资本活动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条件和主要内容。这一制度框架在今后一段时间里仍将对经济全球化发挥重要影响,并对各国经济社会生活的现代化进程关系重大。第三个阶段始于20世纪末。冷战消逝后,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走上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二十亿“新”劳动力一下子投入到世界性的竞争之中,经济全球化这时候才真正开始囊括全世界。总结1.全球化是一种全球意识的发展。2.全球化是一种社会价值变迁的现象。3.全球化是一种建构全球秩序的行动。4.全球化是一种人类关系的变革。5.全球化是一种持续进行的过程。当代中国社会因巨大的社会变迁正步入风险社会,甚至将可能进入“高风险社会”。从西方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目前中国可能正处于泛城市化发展阶段,表现在城市容纳问题、不均衡发展和社会阶层分裂,以及城乡对比度的持续增高,所有这些都集中表现在安全风险问题上中国正在全面迈向现代化,中国用三十年时间走完西方两三百年现代化里程,期间社会转型的痛苦、震荡是不可避免的,宛如一个饥肠辘辘的人快吃一盒压缩饼干,短时间可能还尚无饱意,但不久肠胃涨痛与不适就会接踵而来。这就是社会学常说的“压缩饼干”理论。其一,城市人口高度密集,增加了风险分摊难度。其二,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人为破坏严重的不负责任,为风险发作埋下了种子。其三,社会发展失衡对城市本身构成巨大的威胁。其四,人与人及人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信任风险。1、全球化加速了全球风险社会的形成,在全球化的语境下要树立风险意识。2、在全球化的语境下要树立反思意识。3、在全球化的语境下要树立责任意识。4、风险的治理要建构合作意识。5、在全球化的语境下要树立前瞻意识。第三讲思考题:3、中国共产党人在1956年至1957年的早期探索中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理论建树?(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理论准备(2)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共八大后,中国共产党往探索中又提出一些重要的新思想,如“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等。(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它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4)进行整风和提出建设“六又”政治局面等思想是中共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4、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对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哪些指导意义?(一)坚持把马列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紧密结合是我们取得事业成功的基础。毛泽东同志长期以来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十分注重经典理论的消化及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并以此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我国的经济建设与改革开放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我们是否要将马列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作为指导我们经济建设与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呢?回答是肯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十余年的改革路程充分证明了这一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是应坚持到底的。(二)批判的继承是我们取得事业成功的保证。社会主义的建设初期,毛泽东同志没有采取固步自封,闭关自守的态度,而在正确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以一个共产党人宽广的胸襟与博大的胸怀提出了向外国学习的口号,同时又以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强调对外国经验要进行科学的签别,批判地继承,而不能照搬、照抄,改革开放以来,为更好的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我们广泛学习、引进海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发展和改革的经验与理论,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对这些理论与经验应采取分析,继承的态度,多年来学习西方的做法就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而且取得了具大的成就。(三)勇于创新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基石。毛泽东同志一贯坚持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尊重苏联革命与建设的经验,但又不完全迷信,而是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地找到中国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改造独特的正确道路,取得了革命与建设的成功,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是人类社会发展上所开辟的一条新路子,其本身就是一项伟大的创新;毛泽东同志纵观局势以大无畏的创新精神走出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子,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同志的首创精神。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11次(扩大)会议上,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基本内容是:第一,全面地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质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得到调整和解决。第二,明确提出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社会矛盾问题。指出,在我们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其中,大量的、普遍的存在着的是人民内部矛盾。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处理的方法也不同。一般说来,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必须用专政的、强制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应该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解决。第三,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各项具体方针。即:在政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在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经济工作中实行对全国城乡各阶层统筹安排,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方针。第四,强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指出,我国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基本结束,今后主要的任务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国的经济和文化,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中所阐述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共八大的思想,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成果。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也有着长远的指导作用。新时期我国社会也存在着人民内部矛盾、社会分配不公带来的矛盾、因少数干部的腐败和官僚主而引发的领导和群众之间的矛盾、社会成员分化产生的矛盾、社会就业问题带来的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新时期新阶段,强调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这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社会领域的发展和改革与经济领域相比明显滞后。随着我们进入全面小康阶段,人民群众对教育、卫生、医疗、文化、体育等方面的需求进一步上升,社会主要矛盾在社会发展领域的表现日渐突出。因此,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协调两个领域的利益关系,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二是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给资源、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的压力加大。随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时间的增多,政府必须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关系,协调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三是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和收入分配制度的不合理引发的社会矛盾和群体性事件增多。这就要求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关切。这两篇讲话发表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毛泽东同志的《论十大关系》是1956年4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当时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大规模地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毛泽东同志的《论十大关系》,提出了我国在50年代中期经济社会发展中最突出的十个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其中有四个讲的是政治和思想方面的问题,有六个讲的是经济建设方面的问题;(二)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分析了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肯定了沿海工业在全国工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沿海地区集中了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的70%,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内地工业的大力发展与沿海工业基地的充分利用是平衡工业发展布局的要求,必须改变对沿海工业发展有所忽视的态度,
本文标题:准确版马克思十一讲思考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390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