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汽车理论 > 区域理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区域理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考试形式:三道简答题,两道论述题;考试时间:Jan.2010一、如何理解区位决策的长远性和不确定性(P24);答:(答案的关键词:成本不可逆性、不可流动性、各种因素的影响、信息处理、分析和规划技术、企业的经济生命周期10至15年、市场不确定性、技术不确定性)一经确定的区位要予以改变,需要付出较大的迁移成本,因此区位的决策是不可逆转的,如建设的厂房、安装的设备、培训的劳动力以及培养公共关系网,都是不可迁徙的,否则成本会很大。所以,区位的选择和规划的评估,必须在选择一个较强的投资和成本回收周期,原则上要10-15年,因此区位决策具有长远性。但在这一较长时期内,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主要是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技术的不确定性。例如,国家政策的变动、竞争对手的出现、技术的进步、原料价格的变动等。这些因素的变动都可能导致现在看起来是最佳的区位,在10-15年以后,变成了次优的区位,从而使得企业沦落到亏损的边缘。因此,区域决策存在不确定性。另外,区位决策要考虑各种因素,使得其变的更加复杂。不仅要充分收集区位内的相关信息,而且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正确、有效的处理,并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分析,这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建设规划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决策的不确定也随之增加。以上区域决策的长远性和不确定性,还产生了这样的矛盾:一方面,区位决策的长远性和影响范围,要求对企业区位规划的诸多因素进行全面彻底的分析,一旦选择了错误的区位会大大减少新建企业的生存机会;另外一方面,企业又不可能充分而精确的找出最佳的区位。二、区位理论中结构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P35);答:主要代表人物:斯科特、斯托佩尔和沃克尔等。结构学派的代表认为对迄今为止针对每个企业,而缺乏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的分析方法和观点提出了批评,认为他们假定的单个企业的自由过大了。结果学派借助于国家调节理论从下列前提出发,即世界经济经历了由一定的框架条件和生产方式占优势的不同阶段,由此又形成了一定的技术、组织和区位结构,这些阶段可以分成:古典的竞争资本主义,以中小企业、较弱的国家和部门区域专业化为特征福特主义,以稳定的需求、国家干预性的经济政策规模收益(大批量生产)和大企业为特征。与此相关的是,区位集中和企业内部的区域分工后福特主义,它以强烈的需求差别、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灵活适应的技术工艺和企业战略,以及企业之间相对松散联系(网络)的意义增大为标志;聚集优势和地区条件具有了新的意义,在更大区域范围的相互联系作用(全球化)越来越重要结构学派从下列前提出发区位条件不是既定不变的,而是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被“生产”出来的,是社会发展过程的结果;结构转换引起周期性经济危机,随着结构转换引起了单个企业区位的急剧变动“区位条件”是由下列条件被“生产”出来的:大企业的战略,对劳动力、供货商、企业服务和基础设施一定的需求,形成了相应的结构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冲突,影响到地区的劳动条件和工资水平,也影响到工人的组织程度和“战斗力”国家的政策,通过基础结构政策和经济政策的总体指向,在区位条件的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结构学派的观点:由于技术和组织方面的进展使其它要素相对而言失去了意义:交通和通讯的改善使区域的意义呈现减弱的趋向,使这些要素的区域差别减小劳动力要素在区位条件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劳动力要素具有以下特性:1、劳动力要素的“购买条件”不只是工资,而且还包括诸如,提升的可能性、劳动条件、企业形象等;2、劳动力的再生产是在地方的共同体内(家庭、亲友圈)进行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地域相联系的,存在着巨大的区域差别。结构学派的结论: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中,特定的生产形式导致了专门化的区域分工,其结果形成了区位条件的巨大区域差别;企业经营者对不同区位条件做出的反应,不仅通过已阐明的区位决策,而且也通过在危机期间的各种不同的重组战略;企业实施缩减战略和合理化战略,在那些对于资本利益有利的区位则进行扩张,形成了企业从老工业区向新工业区迁移的趋向三、什么是等值线(P46),等量(费)线;等值线:假定,一个产品的供给者确定了平均收益P,那么在一个区域内的有效价格p就形成了一个价格漏斗(如图:),需求者距离供给者的距离越远,他必须支付的费用就越高。假定运输在所有方向都能以相同的方式进行,并且没有障碍,在平面上表现为一个圆锥形状,那么圆锥的外高线就表示相等的运输费用点,他们被视为等值线。等费线:区位决策不是以等值线代表的单个的初级产品和最终产品的运输费用为指向,而是以总运输费用为指向,由此引出等费线的概念。对于某一个区位而言,我们是通过把单项运输费用相加得出总运输费用。如果我们把每个可能的区位点的各单项运输费用相加,那么就得出一个总运输费用的不规则图形(近似于椭圆形),他以层高线来表示,这个总运输费用的层高线,称之为等费线。如图:四、如何理解聚集效应,试举例说明;(P89)答:“集聚效应”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靠近的向心力,是导致城市形成和不断扩大的基本因素。图4-4聚集效应的系统划分聚集效应内部效应外部效应局域化效应城市化效应聚集效应可以分成内部效应和外部效应。外部效应又可分成局域化效应和城市化效应。内部效应:经济主体内部各生产要素聚集产生的效应(个人定义,不标准)。举例(可自由发挥):例如: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可能是的原有产能进一步释放,从而产生规模效应,举例……外部效应:经济主体(企业、居民、政府)之间产生的形成的聚集效应。局域化效应:指统一行业不同企业之间形成的效应。城市化效应:不同行业、不同行为主体之间形成的效应。举例(可自由发挥):集聚效应是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如产业的集聚效应,最典型的例子当数美国硅谷,聚集了几十家全球IT巨头和数不清的中小型高科技公司;国内的例子也不少见,在浙江,诸如小家电,制鞋,制衣,制扣,打火机等行业都各自聚集在特定的地区,形成一种地区集中化的制造业布局。类似的效应也出现在其他领域,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就具有多种集聚效应,包括经济、文化、人才、交通乃至政治等等。知识管理中也存在着集聚效应,并且通过这种效应,我们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对组织中知识的传播和共享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此问题涉及内容较多,答案差异性大)五、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选择标准是什么;(P122)答:主导产业定义:目前见于国内有关资料中对主导产业的涵义或界定,大约有10多种。一般认为主导产业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某个阶段,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较强的技术进步能力,有较强的扩散效应,对其他产业增长具有较强的前向拉动和后向推动作用,对经济发展起导向性和带动性作用,代表了产业结构的演变方向或趋势的产业。主导产业选择标准:筱原三代平选择主导产业的两个“基准”:收入弹性基准:是指选择需求收入弹性高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生产率上升基准:是指选择生产率上升快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赫希曼提出的“产业关联度基准”,即以产业关联度强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选择对象收入弹性高、生产率上升快与产业关联度强的产业无疑是充分利用了区域比较优势的产业。国内学还提出了“增长后劲基准”、“短缺替代弹性基准”、“瓶颈效应基准”等支柱产业:在一定经济发展阶段,吸收运用新技术快,处于供求关系中心;且规模大,能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效益;生产率高,附加价值大,是该时期国民收入增加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支撑者,在一定时期内能够支撑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在一定水平上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点的产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度,能使产业结构高级化,但不一定能对国民经济起到主要支撑作用;支柱产业则仅体现了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而对其他产业增长并无直接影响,且一般不能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两者的联系是,现有的主导产业有些具有支柱产业的属性,并很可能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也可以说,某些主导产业即是支柱产业,或者是潜在的支柱产业。)支柱产业的判断标准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5%左右;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有所提高,同时在与支柱产业紧密相关的工业部门和服务较高的产业集中度和骨干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集约化、社会化的大生产方式,配套协作的企业组织网络;需求收入弹性高于1,大体在1.5左右;经济效益好,附加值率一般在25%-40%;具有高于国民经济总增长率的持续的较高的部门增长率。也有部分学者指出,这种解释容易与主导产业混淆,而且其考查标准中第一项5%的比重偏低,很多国家以占GDP的10%左右为标准。支柱产业的三个基本特点:一是支柱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较高,其净产出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二是支柱产业的发展已相对成熟,产业集中度和技术水平相对较高;三是支柱产业具有阶段性。六、影响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导致区域产品也结构变化的因素众多,主要有技术创新、需求结构、区域贸易结构、、区域资源禀赋等。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技术扩散与传播会导致一系列区域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技术革命会导致产业革命。产业革命:以产业生产技术体系质的变革为先导,在主要生产技术与相关生产技术发生量与质变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产业门类、产业关联方式、产业结构与发展空前未有的、划时代性的阶跃性变化。例如:第一次产业革命、第二次产业革命、第三次产业革命等。需求结构:消费需求结构,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的比例、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比例、投资需求结构,这些比例关系的变动无一不推动产业结构变化,如中间需求的结构决定了生产中间产品的产业的结构;中间需求与最终需求的比例决定了生产中间产品的产业与生产最终产品的产业的比例关系;投资结构的变化则直接引起现有产业结构的变化。区域贸易结构:区域政策:区域资源禀赋:七、如何理解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含义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答: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提高。所以,经济发展涉及的内容超过了单纯的经济增长,比经济增长更为广泛。就当代经济而言,发展的含义相当丰富复杂。发展总是与发达、与工业化、与现代化、与增长之间交替使用。一般所指的经济发展包含四种含义:经济增长。即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产品和服务的实际产量的增加,经济增长的实质是规模不断扩大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和社会财富的增殖过程。测量指标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经济增长水平和速度。指结构变迁,即指产业结构的变化,这是广义的产业结构变化,包括分配结构,职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等,以及各个层次上的经济结构的变化。指福利的改善,即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提高。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存在巨大差异,政府必须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使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医疗、文化、营养、健康、公益事业等有基本的保障。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即经济发展不能以危害环境为代价,可持续发展要求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不应影响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可持续性意味着维持乃至全人类福利的自然资源基础,使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发展与增长的关系:……八、区域间如何通过要素流动实现均衡?(P181)(本题还没有搞懂)答:要素主要包括:资本要素、劳动力要素、技术要素等。九、结合实际案例解释说明扩散效应和回流效应的作用;(百度搜索结果)答:在经济学中,扩散效应和回波效应是由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冈纳·缪尔达尔(GurmarMyrdal,)提出的。“扩散效应”是指所有位于经济扩张中心的周围地区,都会随着与扩张中心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改善等情况,从中心地区获得资本、人才等,并被刺激促进本地区的发展,逐步赶上中心地区。“回波效应”是指经济活动正在扩张的地点和地区将会从其他地区吸引净人口流入、资本流入和贸易活动,从而加快自身发展,并使其周边地区发展速度降低。回波效应是指别国由于”溢出效应”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又会通过进口的增加使最初引起“溢出效应”的国家的国民收入再增加。缪尔达尔认为,社会经济发展
本文标题:区域理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395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