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医学试题/课件 > 医学免疫学笔记汇总(1~15章)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医学免疫学(medicalimmunology):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机体的免疫功能可以概括为:①免疫防御(immunedefense):能力过弱可发生免疫缺陷;过强可导致超敏反应②免疫监视(immunesurveillance):监视功能低下可导致肿瘤和持续性病毒感染③免疫自身稳定(immunehomeostasis):通过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实现免疫应答(immune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非己”物质的整个过程。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大类。适应性免疫具有三大特点:特异性、耐受性、记忆性。免疫学发展时期可分为:经验免疫学时期、科学免疫学时期、现代免疫学时期。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2.1中枢免疫器官一、骨髓(bonemarrow){血窦造血组织{造血细胞基质细胞:提供造血诱导微环境(HIM)造血诱导微环境(HIM):由基质细胞产生的造血生长因子(GM-CSF,SCF,IL-3、4、6、7)与细胞外基质共同构成了造血细胞赖以生长发育和成熟的环境,称为造血诱导微环境。HSC{髓样SC→RBC、PLT、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样SC→B细胞、T细胞、NK细胞人HSC表面标志:CD34、CD117【骨髓的功能:】①产生各类免疫细胞和血细胞②B细胞、NK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③再次体液免疫应答和抗体产生的主要部位二、胸腺(thymus){胸腺细胞:处于不同分化阶段的T细胞胸腺基质细胞(TSC):TEC、DC、M∅皮质内多为胸腺细胞(85~90%);髓质内多为上皮细胞,常见胸腺小体。胸腺微环境——决定T细胞增殖、分化和选择性发育的重要条件【胸腺的功能:】①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②自身免疫耐受的建立和维持③免疫调节作用(胸腺基质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等可调节外周免疫器官)2.2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一、淋巴结(lymphnode){浅皮质区(B细胞区)副皮质区(T细胞区)髓质:髓索+髓窦:有DC、HEV淋巴结的功能:①T、B细胞的定居场所(T:75%B:25%)②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接受抗原刺激、发生适应性免疫应答主要部位之一③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④过滤作用(滤淋巴液)二、脾(spleen){白髓:中央动脉+(PALS、脾小结、边缘区)红髓:脾索+脾血窦脾的功能:①T、B细胞的定居场所(T:40%B:60%)②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主要对血源性抗原产生应答③合成生物活性物质(如补体成分和细胞因子等)④过滤作用(滤血)三、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主要指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的主要部位。MALT的功能:①黏膜局部免疫应答②产生SIgA2.3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homing):血液中淋巴细胞选择性趋向迁移并定居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或特定组织的过程,淋巴细胞表面黏附分子(归巢受体)与特定组织HEV表面黏附分子(地址素)的相互作用决定细胞去向。(记忆:“各回各家、各找各妈”--选择性迁移;“一把钥匙开一扇门”--归巢受体与地址素)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recirculation):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淋巴细胞再循环的生物学意义:(简记)分布更合理、接触机会更多、联系为整体。第三章抗原抗原(Ag):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反应的物质,通常指能被T、B淋巴细胞表面抗原特异性受体识别并结合,激活T、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并与效应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3.1抗原的性质与分子结构基础一、抗原的基本特性:免疫原性、免疫反应性免疫原性:刺激免疫细胞产生免疫效应产物的性质免疫反应性:抗原分子与免疫效应产物特异结合的性质半抗原(hapten)+载体=完全抗原二、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分子基础:抗原表位抗原表位(epitope):抗原分子中决定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原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最小结构与功能单位。分为线性表位和构象表位。三、半抗原-载体效应3.2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一、抗原分子的理化与结构性质异物性、易接近性、物理性状、化学属性、分子量、分子结构、分子构象分子量越大、分子结构越复杂,免疫原性越强;颗粒性抗原>可溶性抗原二、宿主的特性遗传因素:MHC基因多态性及其他免疫调控基因差异导致不同个体免疫应答不同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三、抗原进入人体的方式适中抗原剂量可诱导免疫应答,抗原过高或过低的抗原量可诱导免疫耐受(见16章);皮内注射和皮下途径易诱导免疫应答,肌内注射次之,静脉注射效果差,口服易耐受;3.3抗原的种类一、根据诱生抗体是否需要Th细胞参与分类:TD-Ag/TI-AgMHC限制性有无激活的B细胞B2B1二、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1、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antigen):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又称Forssman抗原。如:大肠杆菌O14型脂多糖与人结肠黏膜有共同抗原2、异种抗原(xenogenicantigen):来源于另一物种的抗原3、同种异型抗原(allogenicantigen):同一种属不同个体存在的不同抗原如:人血型抗原、人白细胞抗原4、自身抗原(autoantigen)5、独特性抗原(idiotypicantigen):抗体也具有免疫原性,可诱导产生抗抗体。三、根据APC内抗原的来源分类1、内源性抗原(endogenousantigen)在APC内新合成的抗原2、外源性抗原(exogenousantigen)外来抗原进入APC在内体溶酶体中降解为抗原肽3.4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某些物质可非特异性激活T/B细胞应答,称为免疫刺激剂,可分为超抗原、佐剂、丝裂原。一、超抗原(superantigen,SAg)实质为多克隆刺激剂,只需极低浓度便可激活2~20%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免疫应答。一端与TCR的Vβ链结合,另一端与APC表面MHCⅡ类分子α螺旋外侧结合,以完整蛋白形式激活T细胞,无MHC限制性。二、佐剂(adjuvant)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物质。主要作用机制:(从抗原、APC、淋巴细胞3方面考虑)①改变抗原物理性状,延长抗原在体内潴留时间②刺激APC,增强其对抗原的加工和提呈③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增强和扩大免疫应答用途:①增强特异性免疫应答,用于预防接种及制备动物免疫血清;②作为非特异免疫增强剂,用于抗肿瘤和抗感染的辅助治疗。三、丝裂原(mitogen)*练习题1、列表比较T、B细胞表位的特性2、列表比较TD-Ag和TI-Ag及其引起免疫应答的特点3、何为佐剂?简述其作用机制和用途。4、简述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主要因素。(3方面)第四章抗体抗体(Ab):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于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4.1抗体的结构一、基本结构:两条完全相同的重链(H)与轻链(L)(一)重链和轻链(HeavychainandLightchain)根据重链抗原性差异分为5类;根据铰链区可继续分亚类轻链分为κ链和λ链,两型轻链功能无差异(二)可变区和恒定区(VariableregionandConstantregion)V区靠近N端,占重链1/4和轻链的1/2;其余为C区1、可变区HVR(CDR)、FR2、恒定区IgM和IgE重链C区有CH1~4四个结构域,无铰链区IgG的CH2和IgM的CH3与补体经典激活途径有关(三)铰链区(hingeregion)——介于CH1、CH2之间,富含脯氨酸(Pro.)二、辅助成分(auxiliarycomponent)(一)J链(Joiningchain)2个IgA由J链形成二聚体;5个IgM由二硫键和J链形成五聚体(二)分泌片(secretorypiece(SP)/secretorycomponent(SC))黏膜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保护免受蛋白酶水解;介导从黏膜下转运到黏膜表面。三、抗体分子的水解片段(一)木瓜蛋白酶(papain):2Fab和1Fc(二)胃蛋白酶(pepsin):F(ab’)2和pFc’4.2抗体的多样性和免疫原性抗体的多样性是由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决定并经由抗原选择表现出来的抗体的抗原表位:同种型(isotype):存在于C区同种异型(allotype):存在于C区独特型(idiotype,Id):存在于V区4.3抗体的功能一、识别抗原二、激活补体三、结合Fc受体{𝟏、调理作用𝟐、𝐀𝐃𝐂𝐂𝟑、介导Ⅰ型超敏反应四、穿过胎盘和黏膜4.4各类抗体的特性与功能一、IgG血清中含量最高,半衰期最长;能穿过胎盘;与抗原结合后可经经典途径激活补体;有四个亚类;是机体再次免疫和抗感染中最主要的Ig二、IgM为五聚体,分子量最大;个体发育中最先出现,胚胎晚期开始合成;激活补体的能力比IgG强,在机体早期免疫防御中具有重要作用;未成熟B细胞仅表达mIgM(单体、膜型)三、IgA血清型为单体,分泌型为二聚体;SIgA是机体黏膜局部抗感染免疫的重要因素;初乳中的SIgA可对婴儿发挥自然被动免疫作用四、IgD单体,血清中含量很少,主要存在于成熟B细胞表面,mIgD是B细胞成熟的重要标志五、IgE单体,血清中含量最少;属于亲细胞抗体,可介导Ⅰ型超敏反应4.5人工制备抗体多克隆抗体(pAb):用包含多个抗原表位的物质刺激多个B细胞克隆所产生的针对多个抗原表位的多种抗体的复合物,称为多克隆抗体。这种抗体易出现交叉反应。单克隆抗体(mAb):由单一杂交瘤细胞产生的,只作用于单一抗原表位的高度均一的特异性抗体,其结构均一、纯度高、特异性强。名词解释:ADCC: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是指抗体的Fab段结合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表面抗原表位,其Fc段与杀伤细胞表面FcR结合,从而介导杀伤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CDR:互补决定区,免疫球蛋白高变区氨基酸残基种类和顺序特别多变,该区域形成与抗原表位互补的空间构象,决定抗体的特异性,为抗体分子结合抗原表位的部位,称CDR。铰链区:指位于部分免疫球蛋白CH1、CH2之间,富含脯氨酸的肽链区域。此区易弯曲伸展,能改变抗体“Y”形两个臂之间的距离,有利于两臂同时结合两个相同的抗原表位。调理作用(opsonization):细菌特异性抗体以Fab段与抗原表位结合,以Fc段与巨噬细胞或中性粒细胞表面FcR结合,通过抗体“桥联”作用,促进吞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1、简述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生物学功能2、简述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及功能3、简述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及其功能(可变区、恒定区、铰链区)第五章补体系统补体(complement):包括30余种成分,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是一个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不仅是机体固有免疫防御体系的重要组分,也是抗体发挥免疫效应的重要机制之一,并在不同环节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及其调节。5.1补体概述(一)补体系统的组成1、补体固有成分经典途径C1qrs、C2、C4;旁路途径B、D、P因子;MBL途径的MBL;补体活化共同组分C3、C5、C6、C7、C8、C9C3是血浆浓度最高的补体成分2、补体调节蛋白控制补体活化程度和范围的蛋白分子3、补体受体(CR)(二)补体的理化性质:对热不稳定、无种属特异性(三)补体的合成:主要来自肝、巨噬细胞5.2补体激活途径经典途径旁路途径MBL途径激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病原体表面甘露糖残基病原体表面多糖补体参与成分C1~C9C3,B、D、P因子,C5~C9MBL-MASP,C2~C9所需离子Mg2+,C
本文标题:医学免疫学笔记汇总(1~15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398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