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 医学心理学自考复习要点
医学心理学第一章绪论一、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它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方法应用于医学领域,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预防与护理中的作用的科学。二、1879年,德国的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现代心理学的诞生。三、医学模式的转化: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2.自然哲学医学模式3.机械论医学模式4.生物医学模式5.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977年美国医生恩格尔在美国的《科学》杂志上著文《需要新的医学模式》,批评了生物医学模式的“还原论”和“心身二元论”,并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一模式认为:对于疾病和健康问题来说(特点),无论是致病、治病、预防及康复,都应将人视为一个整体,充分考虑到患者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特点,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交互作用,而不能机械发将它们分开。四、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影响正常人和病人身心健康的各种心理问题。五、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2.心理评估手段在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与预防中的作用。3.运用心理治疗的方法达到治病、防病与养生保健的目的。4.患者心理活动的特点以及心理护理的方法的运用。六、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1.心、身统一的观点2.社会对个体的影响的观点3.认知评价的观点4.主动适应与调节的观点5.情绪因素作用的观点6.个性特征作用的观点七、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按研究时间分类:横断研究——几组同一时间研究纵向研究——同一个人或同一组长时间的研究回顾研究——过去经验前瞻研究——预见未来2.根据研究手段分类: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法实验法八、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1.人贵论2.形神论3.性习论4.知行论5.情欲论九、南朝的刘勰设计了一个注意分配的实验:同时完成左手画方,右手画圆的任务。十、德国哲学教授洛采于1852年出版了第一本医学心理学的著作。十一、现代心理学诞生的演变:1.构造主义—德国的冯特2.功能主义—美国的詹姆斯3.行为主义—美国的华生4.完形主义—德国的韦特海默5.精神分析—奥地利的弗洛伊德6.皮亚杰学派—瑞士的皮亚杰7.人本主义—美国的罗杰斯和马斯洛8.认知学派—美国的奈塞尔十二、中国心理学的发展:1.1917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开设了心理学课,陈大齐教授首次建立了我国的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我国的心理学进入也科学的时代。2.1920年,南京高等师范学院筹建了心理学系。3.1921年成立了中华心理学会。4.1922年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的杂志《心理》。5.1936年4月,在南京成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6.1985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恢复成立。十三、医学心理学的发展:1.医生心理学建立的两个显著标志:1852年德国的洛采出版了第一部《医学心理学》,1892年美国在加州建立第一个临床心理诊所。2.医学心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初创阶段: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10年代应用阶段: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今3.护理科学的先驱南丁格尔,她于1860年在英国创办世界上第所护士学校,把护理作为科学,倡导护理教育,并最早提出心理护理。十四、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个性心理特征)1.心理过程:分为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情感过程:喜、怒、忧、思、悲、恐、惊意志过程:有意识地确定目的、克服困难、调节和支配自身的行动2.人格:人格倾向性、人格特征和自我意识系统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观点和信念等人格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等自我意识系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3.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十五、心理的发生和发展:1.生命的标志是有感应性2.心理的标志信号性反应3.动物心理的发展的三个阶段:感觉阶段知觉阶段思维萌芽阶段4.意识的特征:概括性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5.个体心理的发展遗传和环境成熟和学习十六、心理的实质: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反应。1.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功能:主要是新皮质区的发展,人的颞区、下顶区和额区的面积显著增大。人脑的进货主要表现在皮质第二级区和第三级区的面积增大。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3.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主观的,能动的反映第二章感觉与知觉一、感觉: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可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二、感觉的作用:感觉是维持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保障,对维持大脑皮层处于觉醒状态十分重要。三、感觉的一般特性:1.感受性与特殊性:感受性:感受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受性的大小可以用感觉阈限来度量。绝对感受性:指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感受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差别感受性:当两个或两个以上刺激物同时出现或先后出现,能够分辨这个两个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差别感受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间的最小差异量。特殊性:每种感受器对一种形式的刺激敏感,即每种感受器的感受性具有特殊性。2.时间特性;感觉的持续时间是感觉的时间特性一,主要表现为潜伏期和后效。感觉的潜伏期:是指刺激物作用于感受器官到产生感觉之间所经过的时间,不同的感觉潜伏期是不同的。后效:当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的现象称为感觉后效,最明显的是视觉的后效,称为视觉后像。四、感觉变化的规律:1.感觉适应: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引起感受性改变的现象称为感觉适应。如明适应和暗适应,但痛觉很难适应。2.感觉对比:是指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可分为同时对比(如颜色)和继时对比(如吃完一样东西再吃另一样的时候的味道变化)。3.感觉的相互作用:指一种感觉在其他感觉的影响下发生感受性的变化。感觉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是弱刺激能提高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而强刺激则产生降低的效果。4.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心理活动的发生,也是感觉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5.感受性的发展与补偿:丧失某种感觉能力的人,可以在生活实践中发展其他健全的感觉来弥补。五、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的主观态度和过去的知识经验。六、知觉的基本特征:1.知觉的选择性:在众多刺激物中选择少数刺激物作为知觉对象,就是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整体性: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就是知觉的整体性。影响知觉的整体性的因素: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对象本身特性各部分之间的构成3.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过程中,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并用概念或名称的形式把它标示出来,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知觉的理解性受人的情绪、动机、态度以及实践活动的任务等因素的影响。4.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像仍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七、知觉的种类:1.根据参与知觉的分析器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触知觉2.根据知觉对象存在的形式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等。3.痛知觉:疼痛是个体对现实刺激和已贮存的经验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在身体许多部位都分布着大量游离神经末梢,是产生痛觉的主要感受器。痛觉不仅包含感觉成分,还包含有情感成分,并自主神经活动改变和运动反应。影响疼痛的心理社会因素:早期经验产生疼痛原因和后果评价情绪注意暗示人格特点文化教育八、错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这种歪曲带有固定的倾向。1.图形错觉2.大小错觉3.形重错觉4.运动错觉九、常见的感觉障碍:1.感觉过敏: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感受性增强,感觉阈值降低。2.感觉减退: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感受性降低,感觉阈值升高,严重时甚至对外界刺激完全不能感知,达到感觉缺失的程度。3.内感性不适:也称体感异常,表现为躯体内部产生各种不舒服或者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十、知觉的障碍:1.错觉: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2.幻觉:指没有相应的客观刺激用于感觉器官时个体出现的虚幻的知觉体验。3.感知综合障碍:患者对某一客观事物的整体认知是正确的,但对这一事物的形象、大小、、位置等某一个别属性却产生错误感知。第三章记忆、思维和想象一、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即通过识记、保持、再认或再现三个基本环节在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二、记忆的分类:1.按内容分类:形象记忆:指以感知过和事物形象为记内容的记忆。运动记忆:指以过去做过的动作或运动作为内容的记忆。逻辑记忆:指以要领和逻辑思维过程内容的记忆。情绪记忆:指以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2.按输入信息、编码、加工方式的不同和储存时间长短分类:感觉记忆:瞬时记忆,指外界刺激对感觉器官的刺激停止工作以后,刺激物的映像仍然持续极短时间才消失的记忆。两秒钟以内。短时记忆:指在感觉记忆基础上,信息能保持1分钟左右的记忆。容量为72个组块。长时记忆:指从几分钟至多年甚至保持终生的记忆。三、记忆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1.识记:识记的分类:识记是人们获得经验的过程,或者说对信息进行了编码的过程。有意记忆、无意记忆意义记忆、机械记忆影响识记的因素:目的任务理解材料的数量和性质复习2.保持和遗忘:保持:是记忆过程的一个环节,是把感知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做过的动作、思考过的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储存在脑中的过程。遗忘:是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回忆,或是错误码的再认或回忆。分为永久性遗忘或暂时性遗忘。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是不均匀的,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的发展速度较快,后来逐渐缓慢,稳定在一个水平上。遗忘的原因:干扰说: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压抑说:回忆中涉及愉快经验的约点55%,不愉快的约点33%,平淡的约占12%。抵制遗忘的方法:提高保持效果的条件和方法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尝试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复习方式多样化要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利用外部记忆手段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3.再认和回忆:是对已储存的信息提取的过程。四、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的反映。五、思维的特征:1.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两个基本特征。2.思维还有具有指向性、逻辑性和连贯性。六、思维的形式:基本形式有概念、判断和推理。通过思维形式可以进行对事物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等心智操作,人们就可以透过事物的现象而认识事物内部的特征和规律性的联系。1.概念:是人脑事物一般的本质的特征或联系的联系的思维形式,一个概念反映一类物。2.判断:是对于思维对象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3.推理:指人在头脑中根据已有的判断,经过分析和综合的作用推出新判断的过程。七、思维的种类:1.根据思维过程中的凭借物的不同,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2.根据探索答案的方向分为:聚合思维发散思维3.根据思维的主动性和独创性分为:习惯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八、思维的过程:1.分析与综合2.比较与分类3.抽象与概括九、解决问题的思维:1.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2.影响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知觉特点的影响:对问题进行详细的观察,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定势: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无论情境中所显示的客观条件如何,个人总是先以其主观的经验与习惯方式去处理问题。功能固着:人们趋向于以习惯的方式运用物品,从而妨碍以新方式去运用它来解决问题。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产生积极有利的影响叫做正迁移,产生消极不利的影响叫做负迁移。十、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了加工、改选、重新组合成新形像的心理过程,1.表象:人脑出现关于事物的形象。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2.想象的种类:有意想象:根据一定的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再造想象:根
本文标题:医学心理学自考复习要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402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