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农经第四章农业现代化讲稿
第四章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第一节农业的发展阶段一、原始农业(新石器中期——春秋时期)1、概念描述主要使用石器或木石结合的农具从事简单农业活动的农业。又称为“刀耕火种”的农业。原始农业的主要发源地:西南亚、印度、中国、南美洲。2、特点(1)技术特点是刀耕火种,主要工具是石制或木石结合的简陋工具,辟土为田。(2)分配关系简单,缺少分工,生产力水平低下,是一种完全的自然型经济。(3)驯化野生动植物为饲养动物和栽培植物。例如:一万年前,驯化了羊和狗;八千年前,驯化了猪、牛;四千年前,驯化了马、鸡。(4)对自然环境干预小。3、贡献原始农业是人类社会由攫取经济进入生产经济的开始。使人类生活进入了文明时代。(1)人类开始增殖自然产物,使生活资料供应得到一定的保证。(2)促进社会分工和技术与经验的增长。(3)人类过渡过定居,逐渐形成村落和城市。(4)对于增加人口,扩大人类活动范围起到重要作用。(5)驯化了野生动植物。二、传统农业(战国——近、现代)1、概念描述传统农业亦称经验农业,指从奴隶社会末期到工业化以前的农业。舒尔茨:“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称为传统农业”。“传统农业应该被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经济均衡状态”(1)技术状况长期内大致保持不变(几乎所有的市场要素与技术长期未发生变动)(2)如果把生产要素作为收入的来源,那么,获得与持有这种生产要素的动机也是长期不变,即人们没有增加传统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动力(3)由于上述原因,传统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也处于长期均衡的状态。传统农业分为两个阶段: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古代农业:以人力、畜力为动力,使用铁木等手工农具。主要依靠传统经验,社会化程度低,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近代农业:在古代农业的基础上,开始使用机械动力,开始形成农业科学技术体系,使用化肥和农药,社会分工逐步发展,由自然经济向商品化、社会化转变。2、传统农业的特征(1)以种植业为主的经济结构。(2)以封建地主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3)耕殖结合的生产结构。(4)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结构。(5)自给自足的消费结构。(6)以地方小市场为主的交换结构。(7)反风险的经营理念。传统农业增长源泉:土地扩张和劳动投入三、现代农业1、概念描述现代农业亦称工业化农业,泛指现代经济发达国家的农业。是在现代工业和现代科学技术上发展起来的农业,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逐步扩大范围到欧洲、北美和日本。现阶段所说的现代农业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形成的发达农业。现代农业是指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装备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的,具有高度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的发达农业。2、现代农业的特征第一,装备的现代化。实现农业机械化、水利化、电器化,第二,技术的现代化。广泛使用良种、化肥、农药及其它现代生产资料,广泛运用电子、信息、激光、遥感、原子能等技术。第三,生态的强控性。对农业生态环境产生较强的干预,改变了自然属性较强的生态结构。第四,经济的开放性。包括农业资源配置和运行市场化;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专业化;市场的国际化。现代农业增长表现为生产率增长,增长源泉主要来自现代新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第二节二元经济中的农业一、二元经济理论二元经济:落后的传统部门先进的现代部门二元经济是发展中国家因工业化超前所引起的维持生计的传统部门和资本密集以利润为目的的现代部门长期并存的结构状态。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运用结构分析方法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现象和发展道路的重要理论成果。J.H.伯克(1953.荷兰):印尼社会是典型的二元结构,一方面是资本主义以前的传统社会;另一方面是殖民主义输入的现代“飞地”经济,即资本主义现代部门。二者之间在个人效用函数、行为准则和资源配置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在一个由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组成的非同质的社会经济中,推行单一经济政策是不可能成功的。荷兰社会学家J·伯克调查一个典型的二元结构社会一方面,广大农村依然是工业革命以前的没有实现西方工业化的传统社会,农业部门主要依赖土地、使用劳动力生产;另一方面,为数不多的城市却是殖民主义输入以后逐步进行西方工业化的现代社会,工业部门主要依赖资本、使用机器和技术生产。现代城市社会和现代工业部门同传统农村社会和传统农业部门,在经济制度和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这些差别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中的资源配置方式、个人效用函数以及人的行为准则的迥然不同。所以,在二元结构的社会中,社会矛盾的实质,在于工业社会及其现代性同农业社会及其传统性两种文化的冲突。1、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W.A.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在发展中国家同时存在着相对弱小的现代工业部门和相对强大的传统农业部门。两大部门的主要差异,表现在五个方面:资本运用完全不同。生产方式完全不同。生产规模完全不同。生产率完全不同。收入水平完全不同。现代部门使用再生产性资本,而传统部门不使用再生产性资本。现代部门采用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方式,而传统部门采用手工劳动。现代部门生产规模较大,而传统部门生产规模较小现代部门生产率较高,因此收入水平较高,其中产出的一部分可以用于积累和扩大再生产,而传统部门生产率较低,因此收入水平较低,产出仅够维持生存。2、H·钱纳里产业结构转变论美国经济学家H·钱纳里提出了产业结构转变论认为经济发展就是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变经济结构成功转变的基本内容就是传统农业主导的经济结构,由于市场需要的变化,在城市工业化和农村工业化的工业化过程中,发生资金投入、生产技术、资源配置的变化,从而转变为现代工业主导的经济结构。经济结构转变的整个过程,经历逐步推进的三个阶段:经济结构转变启动的第一阶段由于人们最终需求中食物消费的需要最多和最大,整个社会主要依赖农业提供初级产品。就国际贸易的需要来说,也是这样,比较优势在初级产品的生产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收人的增加、生活的改善,总消费中食物消费份额下降的恩格尔定律显现出来。无论国内消费需要,还是国际贸易需要,都转向了工业制成品。现代城市工业应运兴起,传统农村农业处于发展缓慢乃至停滞的状态。经济结构迅速转变的第二阶段:由于工业制成品市场需要的激励,资金、劳力等生产要素资源从生产率较低的传统农业部门和其他部门,迅速流向生产率较高的现代工业部门和其他部门,现代生产技术也在现代工业部门和其他部门迅速发展起来。现代工业部门和其他部门不仅获得了资源重新配置的直接增长效应,而且获得了资源在整体经济中重新配置的总体再配置增长效应。经济结构转变完成的第三阶段:传统农村农业实现了现代化的改造和发展,现代农业部门从生产率低速增长部门转变为生产率增长速度较高部门,缩小了同现代工业部门和其他部门的生产率差距。二元经济结构转变为一元经济结构,经济不发达状态转变为经济发达状态。3、现代要素引入理论。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T·舒尔茨比较研究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及其现代生产要素的引人和配置,提出了现代要素引人论。他认为,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关键在于传统农业的现代化二、二元经济中农业的主要特征1、农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占较大比重。2、农村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绝大比重,农业劳动力占绝大比重。3、农业经济是自给自足为主的不发达经济。4、农业为工业部门提供剩余和积累,支持工业部门,5、农业技术装备落后,劳动生产率不高,收入水平低。6、农业中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三、二元经济中农业落后的原因主要共识:1.自然经济传统农业是生计农业,由于技术停滞,传统农业的产量和生产率很低,产出和消费几乎是大小一致,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印度学者苏布拉塔•加塔克和肯•英格森特指出|:“传统农业是以小型的家庭的农场为标志的。作为一个生产单位,传统农业不仅以其规模小为特征——无论以所利用的资源量,还是以产出量加以衡量——,而且以高度的自给自足为特点”。3.技术停滞技术停滞是传统农业最基本的特征。所谓技术停滞,是指传统农业的农民以世代相传的直接经验为技术基础,使用基本由自己生产的简陋铁木农具和人力、畜力以及水力、风力进行生产。4、低水平均衡传统农业的生产率很低。但是资源配置却已经达到了最优,只是处于一种低水平的均衡。舒尔茨说,依靠重新配置传统农业的生产要素不会使农业生产有显著的增加,传统农业是“有效而贫穷的”。5、缺乏具有经济意义的人力资本6、农业的储蓄率和投资率低,为工业化提供剩余和积累四、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二元经济结构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1、鸦片战争以前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2、鸦片战争以后—建国以前现代工业初步发展,开始出现二元经济结构,但现代工业发展缓慢。3、新中国成立以后实施优先发展工业战略,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实行严格的城乡分治的户籍管理制度。实行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农业部门为工业部门提供剩余和积累。出现了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一、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农业现代化是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现代农业的过程。概念: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文化科技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改造成为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过程。第三节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认识1、农业现代化是一个技术和管理的现代化过程。2、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商品化的过程。3、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农村全面进步和城乡协调发展的过程。4、农业现代化是农民现代化过程。5、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6、农业现代化是以世界先进水平相当或接近的过程。二、农业现代化的内容“六用三提高”:六用: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三提高: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什么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一是农产品产业体系。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棉花、油料、畜牧、水产、蔬菜、水果等各个产业,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二是多功能产业体系。在发挥农村提供食品和原料功能的同时,加快培育和拓展循环农业、特色农业、农村二三产业、生物能源产业、乡村旅游等。三是现代农业支撑体系。加快发展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加工、市场流通等为农服务的相关产业,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二、农业现代化的内容生产技术现代化生产手段现代化农业劳动者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1、生产技术现代化培育和推广良种,实现良种化—提高土地生产率病虫害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采用先进技术:栽培、耕作、畜牧、饲养技术2、生产手段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在农业中广泛地运用机器设备来替代人畜力的过程。农业电气化:广泛运用电能。农业水利化:兴建水利工程和设施,实现旱涝保收。大地园林化:对土地进行全面规划,实现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治理。3、劳动者现代化现代的生产、经营理念具备四个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科技意识、法律意识较高的科技和文化素质4、经济管理现代化指在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中,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包括:农业组织结构现代化:建立新型的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组织结构。经济管理方法现代化管理手段现代化三、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意义1、促进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实现2、满足社会对农产品和生态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3、促进农业的高速发展,增加农业收入4、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消除二元结构四、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农业现代化是经济、生态、社会三个方面的统一农业现代化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2010年全面实现小康,2050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分三步走第一步:准备阶段(1980-1990)第二步:起步阶段(1990-2000)第三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2000-2050)到2010年,实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再上一个新台阶。具体目标:粮食产量5.6亿吨,棉花500万吨,肉类7000万吨,水产品4200万吨;农民生活在小康基础上
本文标题:农经第四章农业现代化讲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41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