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十七大以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探索
十七大以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探索自然环境是人类生息繁衍的生命家园,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如果任由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和践踏,那么人类将逐渐失去自己的家园,由从为发展而奋斗转向为生存而挣扎。“林木伐尽,水泽湮枯,将来的一滴水,将和血液等价”。鲁迅先生这句名言既是严肃的警示,更是强烈的忧患。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长远发展,是具有全局性、根本性、长期性的战略问题。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深入理解和把握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和实施的历史脉络,对于深入理解我们党顺应时代和国情发展变化,与时俱进地推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一)国际可持续发展略的提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导致了发展观的重大变化,是20世纪发展观演变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20世纪50到70年代,人们在经济增长、城市化、人口、资源等所形成的环境压力下,对“增长=发展”的模式产生怀疑并展开持续讨论。1962年,美国女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发表了一部引起很大轰动的环境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作者描绘了一幅由于农药污染所带来的可怕景象,指出人类一方面在创造高度文明,另一方面又在毁灭自己的文明,环境问题如不解决,人类将失去“春光明媚的春天”,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之中”。该书的出版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关于发展观念的争论。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题为《增长的极限》的研究报告,针对长期流行于西方的高增长理论进行了深刻反思,富有挑战性地提出了“增长的极限”问题。报告在结论中首次提出了“持续增长”和“合理的持久的均衡发展”的概念,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与形成作出了积极贡献。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共有113个国家和一些国际机构的13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当时,中国正处于“文革”的灾难之中,周恩来总理毅然决定,派出了庞大的代表团出席会议。这是国际社会就环境问题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性会议,标志着全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觉醒。这次会议的主要成果集中在两个文件上:一个是由经济学家芭芭拉·沃德和生物学家勒内·杜博斯共同为会议撰写的一份非正式报告《只有一个地球》。该报告是一部关于人类环境问题的完整报告。不仅谈论了环境污染问题,而且还将环境污染与人口、资源、工艺技术、发展不平衡,以及世界范围的城市化困境等发展问题联系起来,进行整体研究。这份报告对斯德哥尔摩会议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中的许多观点被会议采纳,成为了会议的基调。二是大会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宣言指出:“为了在自然界里取得自由,人类必须利用知识在同自然合作的情况下建设一个较好的环境。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这个目标将同争取和平和全世界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这两个既定的基本目标共同和协调地实现。”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的功绩彪炳史册,它将环境问题严肃地摆在了人类的面前,唤起了世界各国的警觉,环境问题开始摆上了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并与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统一审视,寻求一条健康协调的发展之路。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为主席的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报告对可持续发展所下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报告以此为主题对人类共同关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报告深刻指出:在过去,我们关心的是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而现在,我们正迫切地感到生态的压力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重大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有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是一条不仅能在若干年内,在若干地方支持人类进步的道路,而是一直到遥远的未来都能支持全球人类进步的道路。尽管可持续发展观念应运而生,但由于人类对传统发展路径的依赖,可持续发展行动的步伐却过于缓慢,全球环境状况日趋恶化的趋势却在加剧。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和“酸雨沉降”等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已经构成了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新的严峻挑战。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在本次会议上,世界各国对可持续发展达成了共识,通过并签署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等五个文件。这次会议标志着,人类逐步认识到沿袭过去的发展道路必将造成不可持续的发展,因而是不可取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面临的必然选择。(二)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邓小平等人的积极倡导下,计划生育的条款第一次被写入宪法。控制人口被确立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使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时间里少生了3、4亿人,如果没有这一条,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将不知道要比现在严峻多少。邓小平同志还对资源环境问题提出了若干重要思想,他指出,“在经济发展中必须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经济建设一样,都很重要”。邓小平同志特别重视植树造林、保护自然环境问题。他指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要一代一代永远干下去。”1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中共中央明确提出保护环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979年全国人大通过了新中国的第一部环境保护的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使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开始走上法制化轨道。我国最早关注和正式使用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同志代表中国政府做出了履行《21世纪议程》的庄严承诺。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1992年环发大会后,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联合了国务院52个部委,组织了300多位专家,编制《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国成为在世界上第一个编制出本国的《21世纪议程》的国家。1994年3月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正式通过的《中国21世纪议程》将“可持续发展”正式确立为我国的一项跨世纪战略。1995年,江泽民同志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讲话中明确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2同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正式将“可持续发展”写入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1996年,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批准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指出:“必须把社会全1《邓小平思想年谱》第250页。2《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63页。面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实现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31997年,党的十五大重申: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统筹规划国土资源开发和整治,严格执行土地、水、森林、矿产、海洋等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律。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植树种草,搞好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进入新世纪,针对我国资源紧缺、环境恶化加剧的局面,党和国家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放到更为重要的地位。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强调指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分别就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加强生态建设,遏制生态恶化,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等方面,对实施可持续发展略作出了部署。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会议上又进一步指出:“实现可持续发展,核心的问题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现在,国际上形成了一个越来有明确的共识,就是发展不仅要看经济增长指标,还要看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始终拥有生存和发展的良好条件,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问题,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4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想,指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3《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834页。4《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62页。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借鉴国际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坚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可持续发展提高到发展观的高度,作为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的基本要求提了出来。2007年,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对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作出科学概括,指出坚持可持续发展,就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至此臻于完成。二、进一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并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专门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行深入论述。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深入持久地开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宣传,切实提高了全民的资源环境意识,提高了全社会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重大意义的认识,切实增强了紧迫感和责任感,使每个公民、每个家庭、每个社区、每个单位都积极行动了起来,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两型社会”建设取得新突破。(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指通过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循环利用、有效保护和替代,实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资源的投入和依赖,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使废弃物产生量最小化并使之得到无害化处理,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根本措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占有量偏低,基本的自然资源和重要战略资源短缺,经济发展与资源矛盾突出,破解这一发展难题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作为根本措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综合利用行政法制、市场机制、宣传舆论等各种途径,动员全国上下,举全社会之力,才能取得实质效果。当前,迫切需要推进以下几项工作。第一,必须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把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作为重点。既要有长远的规划和部署,又要做好近期安排。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要把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作为重点,把建设节约型机关、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区、节约型城市、节约型农村为抓手,把建设节约型社会落到实处。第二,必须提高全民族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在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培育人人节约资源的社会风尚,营造全民节约资源的良好环境。要将节约资源提升到基本国策的高度来认识,把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本文标题:十七大以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探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417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