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分子与细胞教学大纲molecularandcell(供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卓越医师班使用)前言《分子与细胞》是从分子和细胞水平研究生命的科学,按照人体认知的“逐级深入探索模式”,从“人体、系统、器官“,到“组织、细胞、分子”,分子与细胞处于最基础的层次,因此也是最触及生命本质的层次。随着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分子与细胞的相关知识已经成为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共同语言,作为一名现代医学生,掌握分子与细胞的理论和知识,对于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提出疾病的诊疗方案至关重要。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削减课程门数,优化教学内容,这是当前医学教育改革的主流。《分子与细胞》即是将传统的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以及遗传学四门课程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而形成的一门“整合性课程”。要学好本课程,必须具有较好的生物学及有机化学基础,必须将各章节内容融汇贯通,全面系统地掌握分子与细胞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熟悉其主要内容和知识体系;了解其研究前沿和最新进展。本课程共计132学时,分两个阶段进行教学。第一阶段为基础阶段,93学时;第二阶段为提高阶段,39学时。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与PBL/TBL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采用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进行考评,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课程考核包括平时考核(占40%)和课终考核(占60%)。平时考核包括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小组测试、期中考试等,课终考核为闭卷笔试。参考学时分配第一阶段(基础阶段)内容理论学时数绪论3细胞化学3细胞膜3内膜系统3细胞骨架3细胞核3蛋白质5核酸4维生素与酶6线粒体与生物氧化9血糖与糖代谢6血脂与脂代谢6血氨与氨基酸代谢6核苷酸代谢3复制5转录4翻译(含核糖体)52基因表达调控4细胞信号转导3细胞增殖3细胞周期及调控3细胞分化3总计93第二阶段(提升阶段)内容理论学时数遗传病概述3染色体畸变与染色体病3基因突变与单基因病6多基因病3遗传病的诊断与治疗4遗传病的预防2基因工程3干细胞(PBL/TBL)3分子病(PBL/TBL)3代谢网络与代谢病(PBL/TBL)3肿瘤分子机制(PBL/TBL)6总计39绪论目的要求掌握生物大分子和基因的概念;细胞的基本结构,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异同;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熟悉分子与细胞学科的主要内容体系;细胞的形态、大小、分布和类型;生物大分子的种类、组成和主要功能;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了解分子与细胞学科的发展历史,基因概念的发展,与医学的关系。教学内容1.分子与细胞学科的主要内容体系和发展历史(包括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的发展简史)。2.细胞的形态、大小、分布和类型,细胞的基本结构,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异同。3.生物体的物质组成,生物大分子种类,DNA、RNA、蛋白质、多糖等大分子的组成、特点和主要功能,生物体的新陈代谢。4.基因的概念及其发展,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5.分子与细胞学科与现代医学的关系。细胞化学目的要求掌握糖类、脂类、氨基酸、核苷酸的概念。熟悉糖类、脂类、氨基酸、核苷酸的化学结构。3了解糖类、脂类、氨基酸、核苷酸的分类、理化性质和生理功能。教学内容1.糖类的概念、分类、生理功能,葡萄糖、核糖的化学结构。2.脂类的概念、分类、生理功能,脂肪酸的命名(习惯命名法,系统命名法),脂肪酸的分类(按碳链长度分类,按是否存在双键分类),甘油磷脂及鞘脂的化学结构、分类,胆固醇的结构、分布。3.氨基酸的概念,氨基酸的结构和分类,氨基酸的理化性质。4.核苷酸的概念、分类,核苷酸的化学结构,碱基的化学结构,碱基与核糖形成核苷,核苷与磷酸形成核苷酸,核苷酸的生理功能。细胞膜目的要求掌握生物膜的概念,生物膜的结构模型,膜的流动性和不对称性,物质跨膜运输。熟悉膜蛋白、膜脂的种类及其在膜中分布。了解细胞膜异常与疾病的关系。教学内容1.生物膜的结构模型:单位膜模型、流动镶嵌模型、脂筏模型。膜蛋白的种类(外在蛋白、整合膜蛋白、脂锚定蛋白),膜脂的种类(磷脂、糖脂、胆固醇)、运动方式及其功能,脂质体,整合膜蛋白与膜脂结合的方式。2.生物膜的流动性和不对称性,膜脂和膜蛋白的流动性,膜脂和膜蛋白的不对称性,细胞质膜的基本功能。3.物质的跨膜运输:被动运输(简单扩散、水通道蛋白和水分子运输、离子跨膜转运、载体介导协助扩散)、主动运输(Na+-K+泵)、协同转运(同向协同和反向协同)。4.胞吞作用与胞吐作用,胞饮作用和吞噬作用的过程及异同,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LDL的转运,组成型外排与调节型外排的过程及异同。5.膜转运系统异常与疾病。内膜系统目的要求掌握细胞内膜系统概念,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和溶酶体的结构及功能。熟悉内质网的两种类型,溶酶体的类型、组成成分和膜结构特征,溶酶体与过氧化物酶体的异同。了解细胞内膜流和转换,细胞内膜泡运输,溶酶体发生过程,细胞内蛋白质分选。教学内容1.细胞内膜系统概念。2.内质网的形态结构,粗面内质网和光面内质网的成分、结构特征与功能。3.高尔基复合体的三个功能区和极性,高尔基复合体的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4.溶酶体的类型、组成成分、膜结构特征、生理功能及发生过程。5.过氧化物酶体的组成成分和生理功能,溶酶体与过氧化物酶体异同比较。6.细胞内蛋白质分选:信号假说,分选信号(信号肽、导肽),分选的基本途径(共转4移与后转移),分选的基本类型(穿膜运输、膜泡运输、门控运输、细胞质基质中转运),参与膜泡运输的三种小泡类型及作用机理,分泌性蛋白质的靶向输送,线粒体蛋白的靶向输送,细胞核蛋白质的靶向输送。细胞骨架目的要求掌握细胞骨架的概念,微管和微丝的结构及功能。熟悉微管和微丝相关蛋白及其功能,微管和微丝的组装和去组装,纤毛和鞭毛的结构和功能,纺锤体与染色体运动。了解kinesin和dynein的功能及其作用机理,中间丝的主要类型和组成成分,中间丝分布的组织特异性。教学内容1.微管的组成,微管蛋白的结构,微管蛋白二聚体,微管的结构,微管的极性。微管的组装/去组装,体外组装与踏车行为,组装/去组装与GTP,组装/去组装的时空特异性,作用于微管的特异性药物,微管组织中心,中心体与γ微管蛋白。微管的功能,对组织结构的组织作用,依赖于微管的物质运输,kinesin和dynein功能及其作用机制,纤毛和鞭毛的结构和功能,纺锤体和染色体运动。2.微丝的组成,肌动蛋白的类型及分布,微丝组装/去组装,组装的极性与ATP,影响组装的药物。微丝功能,肌动蛋白与微丝结合蛋白的相互作用,细胞皮层,应力纤维、细胞伪足的形成与迁移,微绒毛,胞质分裂环。肌球蛋白与肌动蛋白的相互作用与肌肉收缩。3.中间纤维,中间丝的主要类型、组成成分,中间丝分布的组织特异性,中间丝的组装,中间丝的表达与细胞分化。细胞核目的要求掌握核被膜、核孔复合体及核仁的结构,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及结构,组蛋白与核小体。熟悉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活性染色质与非活性染色质,染色质的多级螺旋模型和放射环结构模型,染色体DNA的三种功能元件和功能,核仁的主要功能。了解核被膜的周期性解体与重建,蛋白通过核孔复合体的主动运输,核仁周期,中期染色体的形态、分类和各部分结构特点,核基质及功能。教学内容1.核被膜组成结构,核被膜周期性解体与重建,核孔复合体的结构(核质面与胞质面的不对称性分布)与功能(双向选择性亲水通道),蛋白通过核孔复合体的主动运输(NLS与NES)和被动运输,核纤层的结构和组成。2.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活性染色质与非活性染色质,染色质DNA的类型,组蛋白及其分类,非组蛋白与DNA的作用,核小体结构,染色质组装,组装的前期过程,多级螺线模型,骨架-放射环结构模型。53.染色体,中期染色体的形态结构,着丝粒与动粒,次缢痕,核仁组织区,随体,端粒和端粒酶。4.核仁的超微结构,纤维中心(FC)、致密纤维组分(DFC)和颗粒组分(GC)的特征,核仁的主要功能,核糖体的生物发生,核糖体亚单位的装配,核仁的周期(细胞周期依赖性)。5.核基质的概念,核基质与DNA复制、基因表达和染色体包装与构建。蛋白质目的要求掌握蛋白质的分子组成,蛋白质的分子结构,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熟悉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了解蛋白质的分类,蛋白质组和功能蛋白质组学。教学内容1.蛋白质的分子组成:蛋白质的元素组成。2.蛋白质的分子结构:肽键,肽,蛋白质的一级结构,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四级结构),肽单元,主链构象的分子模型,模体。3.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酶原的激活,蛋白质的变构作用。4.蛋白质的理化性质:蛋白质的两性解离与等电点,蛋白质的胶体性质,蛋白质变性、复性,蛋白质的沉淀(盐析法,有机溶剂沉淀蛋白质,重金属盐沉淀蛋白质,生物碱试剂沉淀蛋白质,加热凝固蛋白质),蛋白质的呈色反应(双缩脲反应,酚试剂反应)。5.蛋白质的分类:按结构分,按功能分。6.蛋白质组和蛋白质组学:蛋白质组概念,蛋白质组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功能蛋白质组学,功能蛋白质研究的意义。核酸目的要求掌握核酸的化学组成,DNA的结构与功能,RNA的结构与功能。熟悉核酸的理化性质,核酸变性和复性及其应用。了解具有催化作用的核酸。教学内容1.核酸的化学组成。2.DNA的结构与功能:DNA的一级结构,DNA的二级结构(双螺旋结构的证据,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双螺旋结构的多样性),DNA的高级结构(原核生物DNA的高级结构,DNA在真核生物细胞核内的组装),DNA的功能。3.RNA的结构与功能:mRNA的结构与功能,tRNA的结构与功能,rRNA的结构与功能,其他小分子RNA及RNA组学。4.核酸的理化性质:核酸的紫外吸收,核酸的沉降,核酸变性、复性与分子杂交。65.具有催化作用的核酸:核酶,催化性DNA。维生素与酶目的要求掌握维生素的概念、分类,B族维生素与辅酶的关系;酶的概念,酶的分子结构和功能,酶活性的调节。熟悉水溶性维生素的化学结构特点、性质与生理功能;酶的催化特点和机制,酶促反应动力学。了解酶的命名与分类,维生素的缺乏症,酶与医学。教学内容1.维生素的概念、分类。2.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PP、维生素B6、泛酸、生物素、叶酸、维生素B12、硫辛酸、维生素C的化学本质、生化作用与缺乏症。3.酶的分子结构和功能:酶的分子组成,酶的活性中心,同工酶。4.酶的催化特点:高效率,专一性,可调节性,不稳定性。5.酶的催化机制:诱导契合学说,邻近效应与定向排列,表面效应,多元催化。6.酶的调节:酶活性的调节(酶原与酶原的激活,变构酶,酶的共价修饰调节),酶含量的调节(酶合成的诱导和阻遏,酶的降解)。7.酶的命名与分类:酶的命名,酶的分类。8.酶促反应动力学:酶促反应初速率,酶活性测定,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各种因素,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酶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pH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不可逆抑制作用,可逆抑制作用:①竞争性抑制;②非竞争性抑制;③反竞争性抑制),激活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9.酶与医学:酶与疾病的发生,酶与疾病的诊断,酶与疾病的治疗。血糖与糖代谢目的要求掌握糖代谢概况,糖的无氧酵解,糖的有氧氧化。熟悉磷酸戊糖途径,糖原合成与分解,糖异生,糖代谢的调节。了解糖类糖的消化吸收,血糖及其调节。教学内容1.糖的消化吸收,糖代谢概况。2.糖的无氧酵解:糖酵解的反应过程(酵解途径,丙酮酸还原生成乳酸),糖酵解的生理意义。3.糖的有氧氧化: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丙酮酸氧化脱羧,三羧酸循环),三羧酸循环的生理意义,有氧氧化生成的ATP,巴斯德效应。4.磷酸戊糖途径:磷酸戊糖途径的反应过程(氧化反应阶段,基团转移阶段),磷酸戊7糖途径的生理意义(生成NADPH,生成5-磷酸核糖的唯一途径)。5.糖原的合成与分解:糖原的合成代谢(葡萄糖的活化,糖链的延长,分支的形成),糖原的分解代谢(糖原直链部分的水解,糖原分支的水解),糖原累积症。6.糖异生:糖异生的概念,糖异生途径,丙酮酸羧化支路,糖异生的生理意义,乳酸循环。7.糖代谢的调节
本文标题:分子与细胞教学大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418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