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升研究基于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建本科院校质量提
1基于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建本科院校质量提升研究盛正发1(1.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娄底,417000;2.中央教科所,中国,北京,100088)摘要:我国已成为高等教育大国,其中新建本科院校数量巨大,在高等教育向强国迈进过程中,新建本科院校的质量提升是核心,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是学校服务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在对新建本科院校教育质量提升优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其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相应的对策,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关键词:高等教育强国、新建本科院校;质量;提升;对策前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推进,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上下关注的根本问题,英、法、美等国家不断通过立法等形式来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教育部长周济强调,“十一五”期间,是我国高等教育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各高等学校要按照“质量工程”和《若干意见》的要求,切实把教学质量抓上去。我国从1999年到2008年新建普通本科院校228所,已占到普通本科院校的三分之一,主要由高职高专或师范院校等合并升格而成,多位于地级城市,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多样化、地方化进程方面的作用正日益显现,是地方新型工业化的动力站,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和谐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学习化社会的根基。如何提高其教育教学质量,成了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1.教育质量的涵义教育质量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应该是动态的,质量和水平是相对的,是根据特定的时间、地点、特定的学习者和他们的环境相对而言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与人才观密切联系。由于人才观的不同,对教育质量的评价可能差异很大”[1]库姆斯在他的名著《世界教育危机》中提出,“比起习惯上定义的教1[作者简介]盛正发(1972-),男,湖南涟源人,博士(后),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教管理;2育质量以及根据传统的课程和标准判断学生学习成绩从而判断教育质量,这里所说的‘质量’还包括教与学的‘相关性’问题,即教育如何适应在特定环境与前提下学习者当前和将来的需要,还涉及到教育体系本身及构成教育专业要素(学生、教师、设备、设施、资金)的重要变化,目标、课程和教育技术以及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环境等。”“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前提是多样化,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要有多样化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从而也应当有多样化的教育质量标准”。[2]当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就业难,与扩招带来的质量下降有关,但主因是教育结构不合理、办学目的不明确、培养目标单一、与人才市场需求及其对人才的质量要求相脱节。在一个多样化需求的社会中,各行各业对各级各类人才都有一个客观的基本的质量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只有在地方的层面上办出个性和特色,才能减少或避免教育质量不足和教育质量过剩的问题,在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的同时促进自身的发展。必须把传统的知识质量观以及一度流行的能力质量观转变为包含知识、能力在内的全面素质质量观。2.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质量提升的SWOT分析SWOT是系统分析的常用方法,S指的是strengths(优势),W指的是weaknesses(弱势),O指的是Opportunities(机遇),T指的是Threats(挑战)。本文将运用SWOT分析法,系统分析新建本科院校质量提升的环境,找出新建本科院校质量提升本身的优势和劣势,发现并确定其外部机遇和挑战,以有助于新建本科院校发挥优势,转化劣势,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2.1优势2.1.1师资活力足,思想禁锢少。新建本科院校一般由几所专科学校合并而成,师资重新组合,尝试进行新的本科教育,大大激发了干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新征程上的进取精神,推动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和构建,激发了教师的思想活力。教师和管理者没有形成本科教育的思维定势和惰性,却可以吸收和借鉴老牌本科院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经验、本科教育的规范体系、制度体系等,从而可以扬长避短。新建本科院校由于扩招而大量引进年轻教师,使教师年龄结构趋向年轻化,给师资队伍注入了活力,他们刚从学校毕业,容易把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最新的教育技术运用到的实践中来,加强了教学过程中的创造力,也更容易与年龄相近的学生勾通。2.1.2紧扣市场,信息灵通。新建本科院校一般位于地级城市,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体,主要为地方培养高级实用型人才,为新农村建设和学习化社会承担重任。美国威斯康星的校长范海斯说:“州的边界就是学校的边界”,地方院校与地方文化、经济、政治联系紧密,由于地理位置的邻近,学校易于掌握地方生源市场和人才市场的发展动向。大量购进的新图书、设备,科技含量高,知识体系新。这就为学校面向市场、面向学生依法自主办学提供了很好的条件,鞋子上沾满牛粪的教授是更好的教授,为学校紧扣市场提供了典范。[3]2.1.3新兴专业多,专业壁垒少英国著名高等教育专家阿什比认为:“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新建本科院校升本后,遗传的基因相对较少,一般都要根据环境形势,进行快速的学科与专业的扩充,以原有专科为基础,通过整合师资和办学设施,努力申报新的本科专业。一方面的新的专业方向促使教师和管理人员不断进行探索,许多教师原有知识结构与新的专业方向不相符,被迫进行知识结构的调整和教学方法的改革,3从而形成了普遍的学习提高风气。由于新的专业多,师资有限,因此许多新专业的师资都是交叉重叠的,专业之间师资与信息联系多,还没来得及形成壁垒,有利于新专业的创新成长。2.1.4学生定位合理,目的明确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入学门槛较低,家庭经济条件也有限,学生一般不会形成好高骛远的思想,普遍朴实好学、注重应用型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锻炼,勤奋务实,社会适应性比较强,毕业后对各种工作岗位也不太挑剔。加之我国大部分地方处于工业化初期,也主要需要实用型务实的人才,用人单位与学生的期望容易达成一至。2.2劣势2.2.1办学理念不明确,管理滞后新建本科院校在升本前忙于进行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升本后又沉浸在学校升格的喜悦中,难于静下心来考虑学校的宏观及长远的规划,办学的理念认识模糊,家底不清,对学校的优良历史传统没有把握,盲目定位,不求特色。或好高鹜远,照搬重点本科院校的办学模式,或功德圆满,继续专科办学经验,没有进行理论上的探索。领导的精力主要放在一些急于要解决,又能立竿见影的事情上,对具有影响滞后性的教育教学质量抓不到位,制度不健全,或很难落实,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没有正常运作,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也就很难落实,心不到位,情不到位,工作不到位。2.2.2筹资渠道狭窄,还贷压力大在大众化过程中,国家把有限财力主要投放在“985工程”和“211工程”学校,即使最富裕的国家也不可能提供普及高等教育所需的经费。[4]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建校不久,普遍面临校园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实验装备和科研奖励等诸多难题,急需大量的资金投入。银行贷款也主要用于征地、建校舍,专用于教学、科研的投入较少,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新建院校声誉未立,著名校友较少,也没有与社会建立良好的互助合作关系,因此,从社会及校友筹资的难度很大,靠学费和少量的拨款很难维持生存与发展的开支,往往是旧债未还,又生新债,有的连利息都无法归还。2.2.3专业零散,未形成学科生态群同物种一样,学科的存在也不是孤立的,学科以外的因素是指学科产生与发展的社会环境;学科以内的因素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相关学科之间相互支撑、相互营养的共生与发展的学科依存关系,即学科环境,社会环境与学科环境构成了学科的生态环境。新建本科院校一方面高水平的师资缺乏,导致盲目引进,另一方面,有些专业的师资却难以安置,专业设置只能以原有专业为基础,同时兼顾社会的需要,没有考虑到学科专业之间相互支撑与营养的共生关系,学科专业之间关系松散,难以形成新兴交叉学科,学科专业生态失衡。2.2.4学生底子薄,理论学习难度大新建本科院校由于知名度不大,没有形成品牌,生源辐射范围小,办学条件有限,学生就业前景不明朗,因此,主要吸引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就读,学生学习方法或学习耐力欠缺。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基础理论的学习是学生专业学习的前提,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保证,加上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师资、办学条件等的限制,学生在学校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的难度大,兴趣不浓,学生的学习局限在技术性知识的掌握上,学生的发展前景受到限制。42.3机遇2.3.1国家重视教学质量由于高校大量扩招,教学质量的滑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国家和教育部领导多次强调,一定要确保高校教学质量,财政部和教育部联合发文实施“质量工程”,并投入了相当的资金。在这样的大环境条件下,新建本科院校为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可以要求政府加大投入力度,改善教师待遇,畅通人事流动,快速应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建设精品课程和重点专业,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快学科的综合化速度,在全校形成一种保质保量的风气,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使教师以教学为主,学生以学习为主。2.3.2后大众化时代的出现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达2700万,毛入学率超过23%,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第一,大众化速度明显放慢,进入后大众化时代,“十一五”期间,新建本科院校扩招的压力明显减轻,大规模的基础设施阶段投入接近尾声,学校有更多的精力和资金投入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上来,学生和家长也醒悟到他们需要的是出口就业机会,而不仅仅是入口上学的机会。学校、社会和学生都意识到教学质量的重要性,都从扩招的狂热中冷静下来,想方设法共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竞争力。2.3.3实用型人才供求两旺我国正在建设新型工业化国家,经济、文化、政治的快速发展,必将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物质、技术等各方面的支持,也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专业技术人才,新建本科院校是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基地,地方城市发展的“动力站”,建设学习化社会的策源地,学生越来越意识到为地方服务的重要性,地方用人单位也愿意从地方本科院校引进实用型本地人才,容易熟悉企业环境,融入企业文化,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如能培养出真正实用型人才,就会有充足的生源和良好的就业通道。2.3.4国际化冲击较小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到来,我国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招生就业体制、经费筹措体制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都进行了重大改革,高等教育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频繁,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打入了我国,具有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优势,首先是吸引较好的生源,对重点大学影响较大。而新建本科院校是面向中等生源,以培养地方人才为主,国外教育资源不易本土化,对地方生源吸引力不大,也不易形成冲击力。相反,新建本科院校可以借鉴国际成熟的教育管理经验,引进先进的教育技术,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2.4.挑战2.4.1高职院校和同类院校的冲击2006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十一五’规划纲要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三项主要任务,必须切实抓实抓好。”到2020年,我国的职业教育人数占高等教育在学人数的50%左右,高职教育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发展迅速,就业通道顺畅,动摇着新建本科院校的根基;同类院校地理位置邻近,办学条件相近,在相同的起点上争先恐后,竞争激烈。2.4.2大众化任务繁重我国人口众多,到2020年要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以上,根据我国的特点,达标的时间5会提前。重点大学继续实施精英教育,扩招的动力不足,容量有限,未来十年,还有成千上万的学生涌入到承担大众化主要任务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生源质量整体水平会下降,生均经费越来越紧张,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呼声却不断高涨,尤其在我国现行入学即能毕业的教育体制下,新建本科院校的管理难度将进一步加大,国家出台的各项改革措施较少考虑到新建本科院校的生存发展问题,后大众化时代的任务艰巨。2.4.3名牌院校对优质师资的抢夺新建本科院校硬件设施资金投入大,经费紧张,大多数院校借债度日,对教学软件设施及教师待遇关注甚少,人心不稳。为了迎接评估,一方面花巨资盲目引进“双高”教师,有的并不实用;另一方面自己培养的优秀教师却
本文标题:升研究基于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建本科院校质量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425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