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分类2014年一模中国古代史
9.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认为;宋朝“尚气节而羞势利”,他这样说的依据应该是:A.理学逐渐盛行B.商品经济繁荣C.儒学受到冲击D.中央集权加强10.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等。这其实从本质上反映了:A.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B.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C.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11.据史料记载,公元1384年9月14~28日皇宫收到奏章1160件,共计3291件政务。“庶务丛集……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于是皇帝下令:A.立左右丞相辅佐全国政务B.建中朝参与军国要务C.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D.由议政大臣会议共议12.观察右图,图上标有①、②、③、④四个地点。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A.周公在②地辅政,“制礼作乐”B.北魏孝文帝从③地迁都到②地C.北宋和南宋的都城分别在①地和④地D.元朝的③地及周围地区被称为“腹里”2.史学家陈寅恪在王国维的挽词称赞他:“考释殷书开盛业”。“盛业”是指A.通过考古证实炎黄传说B.通过甲骨文考实商史C.通过甲骨文考实夏史D.提出“存而不补”方法3.从右边地图的信息中可以判断是中国古代的A.大秦王朝B.西汉初年C.东汉政权D.南宋政权4.“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一手伸向过去,一手伸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社会之间架起了桥梁。”完成这个架桥任务的是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5.“从公元25年到公元140年之间,汉代的人口从5900万减少到4800万。”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农民起义导致人口减少B.豪强势力,隐匿人口C.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D.军阀割据,战乱不断6.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这些特征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A.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B.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C.百家争鸣、经世致用、国家富强D.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7.“居天地之中者日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日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此话反映了中国士大夫A.注重经典考证B.推崇理学独尊C.以自我为中心D.重视国家主权8.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中把中国历史区分为“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三个阶段。其中第二阶段可能最适合A.秦始皇统一前的中国B.清朝1840年以后的中国C.远古传说时期的中国D.秦朝到明朝时期的中国9.在13世纪前期到15世纪前期的两百年内,欧亚大陆上中国与欧洲的直接联系被打通,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因素是A.蒙古帝国的建立B.奥斯曼帝国的建立C.新航路的开辟D.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10.中国古代文化在两汉时期是与草原文化的融合,在魏晋唐宋时期主要是与南亚文化的交流。15—16世纪面对的是欧洲文化,这些文化包括①基督教神学②自然科学③人文学术④民主科学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1.康熙帝通过南怀仁致信西方耶稣会士:“凡擅长天文学、光学、静力学、动力学等物质科学之耶稣会士,中国无不欢迎。”此信说明:A.康熙对西洋科技有着相当热情B.鼓励士大夫与传教士全面交流C.鼓励传教士在中国传播天主教D.认为西洋军器是护卫王朝之需31.以下的史学研究方法描述中,最不能体现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是A.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故籍补证B.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书辨证0C.藉残余断片,窥测其全部结构D.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参证1.右图是陕西临潼姜寨遗址的平面图,由此可以直接推测出古姜寨人已开始A.采集渔猎B.驯养牲畜C.栽培谷物D.聚族定居2.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的直接原因是秦朝A.横征暴敛B.宫廷争斗C.沿用旧制D.滥发民徭3.夏禹有德才能铸九鼎,桀无德而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上述文字反映的观点源自A.儒家学说B.法家思想C.道家思想D.礼乐思想4.结束右图所示政治局面的历史事件是A.赤壁大战B.曹丕建魏C.孙权称帝D.西晋灭吴5.下列历史事项标志着贵族政治体制被打破的是A.废除世卿世禄制度B.吴楚爆发七国之乱C.战国实行军功授爵D.汉初布衣将相之局P.F.Productions后期制作6.“独尊儒术”的内涵包括①注重改正朔易服饰的礼仪制度②推行民本思想指导下的限田政策③采纳官吏不得经商货殖的积极建议④重用礼法兼顾之人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7.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则天下自安矣。”下列属于“奇巧”内容的是A.内朝B.政事堂C.三衙D.行省8.南宋三大外贸港口中成为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口岸的有A.1个B.2个C.3个D.0个9.在“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军机处”格局中,军机处独掌大权始于A.顺治帝B.康熙帝C.雍正帝D.乾隆帝10.结束右图所示分裂局面的历史人物是A.嬴政B.刘邦C.刘秀D.杨坚31.2011年3月28日,新开馆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根据史学界对“司母戊鼎”内壁铭文的重新解读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其依据和方法最主要的是。A.比照二里头遗址文物0B.青铜器的纹饰与功能C.与同期青铜铭文对照D.研读古文字构造方法33.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A.明朝民间海外贸易中走私较为严重B.明政府曾经奉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0C.明朝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D.明朝中后期倭寇猖獗与日贸易受限11.中国近代史上以宗教名义组建的武装力量是A.太平军B.湘军C.义和团D.新军1.“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此时主要的生产工具是A3.《左传》记载:“(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郑庄公的臣下)射王(周王)中肩。”这一事件反映的是A.武王克商B.平王东迁C.王室衰微D.诸侯争霸4.公元前7世纪(中国春秋时期),古代希腊和中国都有众多的“小国”。相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古代希腊的“小国”具有的特点包括①建立之初就以小国寡民和自治为特征②僭主专制统治未能真正建立和发展③各国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基本一致④其公民往往积极参与公共政治事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这位思想家可能是A.老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7.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垦荒高潮,其根本原因是A.新的生产关系的推动B.铁器使用和牛耕推广C.统治者鼓励垦荒的措施D.劳动者积极性的提高8.从右面的漫画作品中,能够显示的关于秦朝的历史信息是①实现国家统一②确立君主专制体制③开始废除井田制度④建立三公九卿体制A.①②③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④10.“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次则萧何,其余……等皆白徒。一时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这一变局使A.布衣将相格局的初步形成B.官僚政治的时代结束C.节俭务实的统治风格形成D.郡县制度的时代结束11.历史学家认为,宋代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朝代。但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导致其“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A.重文轻武的思想B.事权的分割C.科举制的完善D.理学的兴起12.中国古代常出现品序较低的皇帝近臣参与军国大事的现象,下列属于这种现象的是①汉武帝建立中朝②宋初设置中书门下③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④雍正帝设立军机处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③④13.《明史》载“丁未,帝(崇祯)崩于万岁山,御书衣襟曰:……上干天咎……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材料反映了崇祯帝的政治观是A.民贵君轻B.爱无差等C.天人感应D.君权至上31.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但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0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34.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官僚体系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五口通商大臣”、“总税务司”、“总理衙门”’等官职或机构。这些变化A.说明原有的官僚体系已否定0B.为适应和应对西方列强①②③④C.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化的表现D.有助于中国近代化发展1.以下是《大禹治水》课本剧中的剧情,不符合史实的是A.禹带领部众耕战于中原大地B.书吏们在甲骨上刻写治水报告C.禹暗中授受儿子的领导策略D.禹召集部落首领共商治水良策6.在治国思想上倾向于“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推行“垂拱而治”的统治者是A.秦始皇B.汉高祖C.汉文帝D.汉武帝7.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始于A.春秋B.西汉C.隋朝D.宋朝8.公元12世纪,有波斯商人贩卖珠宝、收购茶叶牟利,他常去的市场应是A.番市B.市舶司C.番坊D.海关9.东周和东汉皆因都城迁移而得名,其都城都位于(右图)A.①B.②C.③D.④10.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关于“行省”,最恰当的解释是元朝的A.中央监察机构B.中央行政机构C.地方自治政府D.中央派出机构11.据《岛夷志略》书记载“自泉州顺风二昼夜可至。……地隶泉州晋江县,至元年间,立巡检司,以周岁额办盐课中统钱钞一十锭二十五两,别无科差。”文中省略的是A.香港岛B.台湾岛C.明州港D.广州城12.这是某王朝特殊现象……他们忽忘记了民族的界限,不懂害怕外国人,不懂提防外国人,甚至大量使用外国人当兵做将。这个朝代是A.秦朝B.西汉C.唐朝D.清朝13.“唯一的明智途径,是慢慢取得中国人的信服,排除他们的疑心,然后再劝他们进教。”为此,利玛窦A.到广东肇庆建立天主教堂作为传教据点B.实行入乡随俗的调和策略适应中国国情C.与徐光启共同翻译《几何原本》前六卷D.参与修订历法完成浩大的《崇祯历书》14.康熙中期,曾下令取消海禁,重开海外贸易,在东南沿海指定四处外贸港口,并设立海关,主要基于A.分化瓦解郑氏势力B.孤立荷兰殖民者C.局势趋稳安民增税D.重视海防和商贸31.现代英国著名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其选择的依据是A.君弱臣强,政治开明0B.偃武修文,文明昌盛C.科举完善,教育普及D.经济繁荣,重心南移33.民国初年,夏曾佑在其新史学著作《中国古代史》中评价:“有为汉一朝之皇帝者,高祖是也;有为中国二十四朝之皇帝者,秦皇汉武是也。”对这段话最佳理解是:从历史长河看,秦皇汉武A.比汉高祖才能卓越0B.奠定中华文明基石C.文治武功最为显赫D.确立中央集权制度2.下图为汉墓画像石中的《周公辅佐成王图》(左三为周公,左四为成王,右侧为诸侯)。对该图历史内涵的解读与历史事实基本吻合的应是A.图中四方诸侯来朝,反映了成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形成B.图中成王地位至尊,说明成王时初步实现了权力的集中C.图中成王厉行分封,诸侯对周天子的义务必须严格履行D.图中成王勤政爱民,统治者的品行成为权利之间的纽带3.王国维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之际”的政治变革特点是A.从“公天下”到“家天下”B.从方国联盟到封邦建国C.从方国联盟到郡国并立D.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7.按照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为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有一次简点使右仆射(丞相)封德彝等人提议把当年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虽然唐太宗已同意,诏敇也已草成,但遭到魏征的坚决抵制,“敇三、四出”。魏征拒不署敇,并严词反驳唐太宗说:“竭泽而渔,非不得渔,明年无渔”,最终提案没有通过。由此可以看出A.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B.中书省草拟的诏敇越权C.当时已具君主立宪制特征D.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8
本文标题:分类2014年一模中国古代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434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