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创建绿色学校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和行为规范
创建绿色学校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和行为规范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环总局,1996年颁布了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纲要提出,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包括环境意识在内)的基本的手段之一。要使环境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到2010年,在全国逐步开展创建“绿色学校”活动。我校在创建“绿色学校”活动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2003年被命名为“富源县绿色学校”。在创建绿色学校的过程中,我校开展好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活动,比如,地理、政治、生物等学科渗透环境教育,各班办环保专题黑板报,学生动手绿化美化校园等。今天,我主要给同学讲创建绿化学校的三问题。希望对同学们在“绿色学校”的认识上,环保意识的增强上,环境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上有所帮助。一、创建绿色学校的必要性我国的环境压力大,生态脆弱,问题多,归结起来有以下几方面。1、自然灾害频繁和局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98洪灾)2、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展不足,三种类型环境问题形成“复合效应”(温室效应,酸雨)。3、人口膨胀环境压力:人口数量大和素质差。4、人均自然资源树贫乏。生态破坏的根本原因。5、能源问题造成的煤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6、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噪声污染四种城市污染严重。7、工业污染的防治任务艰巨。这些问题制约了我国可持续发展,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了,这一问题不是由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一个人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全民树立环保意识,行动起来才能解决,尤其是培养青年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态道德,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国家提出了创建“绿色学校”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生态道德和行为习惯。二、绿色学校是指在实现学校基本教育功能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在学校全面管理工作中纳入有益于环境的管理措施,并持续不断地改进,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一切资源和机会来全面提高师生环境素养和学校。三、绿色学校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和行为规范生态道德是一种能持续性伦理道德,其核心是尊重自然,真正把人当作自然界中的一部分。良好的生态道德是环境意识的最高境界,是环境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环境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和绿色文明行为,这要求同学们在环保中具有自主性,自律性和自动性。中华民族五千的文明蕴育的“仁爱”的传统美德,爱国的是仁爱的重要核心和最高境界,我们要把“仁爱”的思想凝聚在爱护环境和保护环境的实际行动中,用“仁爱”的思想去关爱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与一切污染环境,破坏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不良现象和行为作斗争,从爱国主主义的高度,把爱护环境和保护环境作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关心别人是“仁爱”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已及人,像关心自己一样关心别人。这是我们民族的美德。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美好的环境中,这样才会生活的愉快、舒适、健康。对脏、乱、差的环境,对被污染的环境,人人都会有一种厌恶的感觉和心理,所以保护环境,不污染和破坏环境就是对别人的关心和爱护,这就是环境的道德观。环境的伦理观和道德观的另一面就是爱人及物,就是热爱花草树木,小动物,爱生命物,这是仁爱的自然延伸。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热爱动植物,保护自然环境,使大自然保持生态平衡。反对掠夺式的自然中索取,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反对利欲熏心,任意捕杀动物以换取钱财,反对以虐杀小动物为乐的“见血娱乐”,反对乱丢、乱扔、乱吐污染环境和校园等不道德的丑恶现象和行为。同学们行动起来,克服缺点,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绿色文明行为。总而言之,“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就是把学校的环境教育引入家庭、引入社会,进而做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创建一个“绿色学校”,带动一个社区,用小手牵动大手,共同创造美好的家园。“绿色学校”创建不仅是一个称号,更是一种责任,一个过程,最终实现普及中小学教育环境,推动全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素养的提高。小学生传统美德教育的思考与实践——绿色环保教育是仁爱孝悌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提炼建构出来的一个包括个人伦理、家庭伦理、国家伦理乃至宇宙伦理在内的相当成熟和完备的道德价值体系。这一体系是对人类道德生活规律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传统美德,则是传统道德规范体系的中心,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传统美德产生于人类长期的道德生活实践,在中国的道德规范内体系发展中,曾经出现过许许多多道德规范条目。尧舜时代,就有了“五教”。春秋战国时代,建构了一套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古代教育家孔子将其归纳为“礼、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慧、温、良、俭、让、诚、敬、慈、刚、毅、直、克己、中庸”等一系列德目。现当代,学者将中国传统道德概括了“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等十大美德。虽然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但“仁义礼智”始终是主体,贯穿于整个中国传统伦理学的发展过程之中。四者之中,“仁”是核心,其他诸德都是“仁”的扩展和体现,“仁”可以说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源头,是一种共德和恒德。如何在市场经济速发展、外来文化大量侵入的新时代,能够继承传统、兼容并蓄,在文化交融中实施传统美德教育,培养小学生从小具备创新精神而不失传统美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把一个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一个有知识、有能力、有特长的专门人才。小学生正处于心智启蒙期,小学教育是每一个公民接受正规教育的第一站。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抓住精华和主体,落实主要道德原则,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有所实效。我们将“仁义礼智”演绎为有修养、有爱心、懂节俭。通过多种活动达到认同,外显于行为。下面就我校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情况谈一点粗浅的体会:一、行为规范教育训练是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落脚点。传统美德用一个通俗的标准来衡量就是我们常讲的修养,修养外显于行为就是懂礼节、有规范,也就是彬彬有礼。“尊师重道、团结友爱、谦虚礼貌、诚实守信、敬老爱幼……”这些美德最初对应的就是“见到师长主动打招呼,同学之间有礼貌,答应别人的话就要努力做到,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等一条条行为规范教育训练的内容。行为规范教育强调教育与训练相结合,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由外化转向内化的过程,而美德正是这一过程内化后的结果。因此,对于小学生而言,更要重视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教育训练。学校在开展行为规范教育时,就是要将无形的变为有形。例如:每周升旗仪式、参加重大活动、接待外事活动时,要求师生穿校服,这是让学生明白在重要的场合着正装,这是最基本的礼仪之道;学生每天早上离开家时要主动与家人告别,同样放学回家,见到家人要主动打招呼,这是让学生懂得礼貌首先要从对家人有礼貌做起;开展“与文明用语交朋友”等活动,将使用“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不客气”作为礼仪培训的重要内容,这是让学生懂得礼仪的重要性,并学会使用礼貌用语……有道是习惯成自然,我们感到要培养传统美德就要从培养好习惯开始。而传统美德也不是空洞的,她就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在穿衣戴帽、言谈举止、坐立行走、卫生习惯、劳动实践、对待同学、对待老师、对待家长、对待学习考试、对待困难挫折中,事事有美德,时时有美德,只是看我们能不能抓住教育的契机,将传统美德教育落实于日常教育之中,从行为习惯培养入手,提高其实效性。二、传统节日活动是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结合点。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过程,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中国的传统节日较多,每个节日,都承载着丰富的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资源。春节、中秋节反映了人们热爱家庭、团结和睦、文明礼貌的品质;元宵节反映了人们热爱和平,追求美好生活,乐观向上的性格;清明节反映了人们追怀先辈的寻根意识;端午节反映了人们悼念爱国先人的情怀和防疫健身的卫生习惯;重阳节反映了人们尊敬、孝敬老人的优良传统。韩愈说过,“民俗既迁,风气易随”;苏轼讲过,“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传统节日活动是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最佳的有机载体之一。对学生进行传统节日的教育,就是肯定中华民族,就是热爱中华民族,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真如敬老院是我校道德教育实践基地,每逢节日前夕,我们都会组织学生开展慰问活动,送上一张亲手制作的贺卡、一个水果、一个小点心,还送上小朋友自编自演的节目,让敬老院里的老人们过上开心、欢乐的一天。最主要的是,与老人聊聊天,帮助爷爷奶奶梳一会投头、剪一次指甲,在让老人得到欢乐的同时,从小培养学生孝老爱亲的情感,学会付出、学会回报。在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同时,我们还要求学生逢节假日来临,都要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送上一句祝福,说上一句悄悄话,以此回报养育之恩。三、学校科技环保特色活动是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着力点。我校是上海市绿色学校、上海市科技特色学校,多年来开展绿色环保教育,将其作为仁爱孝悌教育的重要内容,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节俭的美德,拥有一颗仁爱之心,形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科学态度。中华民族崇尚自然,自古推崇勤俭节约,天人合一。为了让学生关爱生命,热爱动物,开展为小鸟筑巢活动,曾与上海动物园签约,认养小企鹅;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到“树木皆有情,脚下多留情”的道理,开展识别校园树种和为校园树种挂牌活动;为了提高环保意识,增强责任感,开展环保研究性学习活动,制作环保宣传展板,鼓励学生进入社区,上街服务,清洗墙壁,打扫卫生死角,清除城市“牛皮癣”活动;为了保护环境,抵制“白色污染”,我们提倡少用一次性物品,不用或少用塑料袋盛装物品;……为了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学校还编制了教材,设立了校本课程《绿色宝典365》,让学生在五年的校园生活中,比较细致地了解环保知识,参与环保活动,逐步养成节俭的习惯,使学生懂得热爱自然、珍惜粮食、节约水电的必要性。“细风化雨,润物无声”,在环保意识的熏陶下,学生们感受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意义,学校在创建德育特色品牌的过程中,也将美德的力量在无限延伸着……虽说我们学校的仁爱孝悌教育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我们认为还只是停留在活动的层面,通过阶段性的活动让学生得到了一定的情感体验。要进一步深入开展这方面的教育与研究,我们准备结合研究会阶段性专题教育研究的要求,初步打算:一是融仁爱孝悌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要努力通过相关学科挖掘“仁爱孝悌”的教育资源,尤其如语文教材中有《程门立雪》、《三过家门而不入》、《老师领进门》、《长城和运河》、《花木兰》等课文,可以结合开展仁爱孝悌教育,让学生知道孝敬长辈、尊敬师长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如:音乐课中的《劳动最光荣》,美术课中的《我的好朋友》,英语课中的《Me,myfamilyandfriends》等,有许多培养学生合作、交往、责任等品质的教育资源,发掘好了,有利于培养学生有志气、有理想、尊敬师长、遵章守纪、团结友爱、礼貌待人、诚实守信等传统好品德。二是结合学校365成长课程建设,开设仁爱孝亲365校本德育课程。我们真如文英有个《绿色宝典365》科技环保特色课程,以此为起点,我们正在设计学校校本课程体系,形成365成长课程特色。目前已经开设了《成长故事365》、《七彩读写365》、《Oh,yeah!EnglishReading365》等拓展性课程。若条件许可,我们还想将传统美德的有关内容纳入德育的拓展性课程,并努力明确分年段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要求,体现分层次的教育要求。例如,就祝贺父母生日这个教育点来说,我们要求全体学生都能知道并记住父母的生日的同时,拟提出一年级的孩子须能唱《Happybirthday!》,祝父母生日快乐的要求;二年级的孩子能送上自己亲手制作的生日贺卡;三年级的孩子能为爸爸妈妈写一封生日贺信;四年级的孩子能为他们亲手做一份点心或菜肴;五年级的孩子能为爸爸妈妈设计一个生日party,为他们过一次生日等,有着不同的要求。中华美德源远流长,传承传统美德的精髓非一朝一夕,只
本文标题:创建绿色学校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和行为规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447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