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东方学院中外经济史期末复习题答案
1.农业革命与私有产权制度的产生有何联系?农业革命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产权制度的产生。私有的产生是由于剩余产品的出现和劳动的分工与交换。而这两个条件都与农业革命有很大的关系。在狩猎采集经济下,人们难以获得超过维持劳动力所需的食物,即使在短暂时期内获得,也无法长期储存。农业革命后,人类的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使人类可以比较稳定地获得较丰富的食物来源,而且第一次有可能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需的食物并储存它,出现了剩余产品,这就使人口得以较大的增长,并可使一部分人去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的交换,从而导致私有产权制度产生。2.东方专制主义长期存在的经济原因是什么?一是古代的公社。农村公社作为一个组织,共同占有属于国王的土地,并承担着向国王缴纳贡赋的义务。公社占有的土地有、由农民世代使用,经过一段时间后可能重新分配,不过,这种土地的所有权,一经长期使用,就有一种逐渐逐渐转为私人所有的趋势。二是东方社会生产的组织方式。无论在埃及和印度,或是美索不达米亚和波斯以及其他国家,都是利用河水的泛滥来肥田,利用河流的涨水来充注灌溉渠。节省用水和共同用水是基本的要求,但在东方,由于文明程度太低,幅员太广,不能产生自愿的联合,所以就迫切需要中央集权的政府来干预。因此,亚洲的一切政府都不能不执行一种经济只能,即举办公共工程的职能。这种用人工方法提高土地肥沃程度的设施靠中央政府办理,中央政府弱国忽略灌溉或排水,这种设施立刻就会荒废。3.结合罗马帝国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说明为什么对自由原则的违背是导致罗马帝国衰落的因素之一?罗马繁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因素:1.罗马的繁荣是奴隶制经济的繁荣。2.帝国提供的秩序与安全。3.帝国的区域分工和贸易。4.公共工程和贵族消费。长期以来,罗马的繁荣是建立在经济自由原则基础上的,正是这种自由原则,充分调动了各种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从而为帝国经济注入经久不衰的活力。然而,到了帝国后期,这各自由原则受到限制,这种经济活力也被大大压制了。(1)将自由农变成隶农制。帝国认为,罗马世界所遭受的经济危机可以想办法克服,而这种办法只有强制,但这种强制引起了更坏的后果。(2)行会变成官家机关。帝国后期,手工业者和商人被固定在同业公会组织中,不许离开城市,而城市的市议员则被固定在公职上,负责监督数额巨大的对居民征税的任务,而且由于法律的严苛,帝国末期市议员逃亡现象十分严重。(3)对物价的管制。罗马的繁荣本来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后期为压制物价颁布了严峻的法令,但是毫无效果,而且导致了市场活力的消失以及经济的萎缩。(4)剥夺人民自由迁徙的权利。帝国晚期为保证帝国的赋税,实行地税和丁税合一的制度。由于耕作土地的人和土地合成了一个单位,导致人民丧失了迁移的自由,被固定在土地和工作上。4.中国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原因何在?它对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原因:1地少人多是导致小块土地占有的自然因素;2中国家产分割法和继承法中“多子均分”的制度,造成土地零星分散状况严重。3封建时代的农民不论是自耕农还是佃农,一般都是穷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比较贫乏,他们不可能购买或租用大片的土地;4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小块土地经营是一种最有效的经营方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小农经济的自我激励机制,使中国用极为稀少的土地面积养活了最大规模的人口,并创造了传统农业最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力;2小农经济导致封建社会的周期波动,也是向新的生产力阶段发展的严重阻碍,就是说,中国封建社会“锁定”在小农的发展阶段而难以实现新的经济革命。5.中国封建社会历朝对工商业的政策有哪些特征?(1)汉代以前商品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周灭商时承袭了商代的手工作坊,在此基础上设立种种手工作坊;西周和春秋时期,商品交换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主要原因是封建领主经济体制被破坏,但同时由于新的封建体制尚未建立起来,在这种没有礼法的环境下,商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2)到了汉代,封建地主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封建统治者开始实行抑商政策,这种政策可以说一直贯彻于封建地主制经济的始终。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封建统治者建立了一整套抵制工商业的政策措施:官工业制度;土贡制度;禁榷制度;规制交易。6.试比较中国与西欧的封建经济制度特征。1.中国与西欧相比,封建经济制度产生的基础不同中国西周封建制度上下级之间没有相互义务的封建契约。下级只对上级有义务,而上级对下级没有什么约定的义务。上级对下级有绝对的支配和决定权力。西欧封建制度的领主与附庸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土地和兵役之间的交换,双方都受到封建契约的约束。2、中国与西欧封建生产关系的差异地主经济的租佃制度地主都是将全部土地分成小块出租出去,很少留下自用地。诸子分户析产。实物地租一直占主导地位,劳役地租和货币地租始终没有占据主要地位。庄园是封建主经营的经济实体,庄园的土地,通常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领主直领的土地,叫直领地;一部分是交给农奴使用的份地。“特恩权”——长子继承制劳役地租——实物地租——货币地租。3、中国、西欧封建城市的不同作用在西欧,城市与乡村的对立,封建城市则是工商业的中心,居民主要是工商业。中国封建社会城市具有两重性——既是封建经济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封建政治统治的中心。4、中国与西欧封建政权的特殊性中国封建社会政权形式是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西欧中世纪封建政权是封建贵族民主制,国王以下的各级封建主都效仿国王实行分封。这样层层分封,形成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的封建等级制度。7.古代世界的区域贸易圈主要有哪些?各自的情况怎样?(1)地中海贸易圈。中世纪的世界贸易中,地中海仍占据重要地位。一方面,地中海沿岸国家的相互贸易始终很繁荣;另一方面,地中海是东西方贸易的枢纽,它把西欧各国和东方各地区联系起来。君士坦丁堡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中心,后来被威尼斯和热那亚替代。(2)东亚贸易圈。东亚贸易圈是古代世界的另一个贸易圈,它始终是以中国为中心。这个贸易圈包括中国、日本、朝鲜、南洋地区和印度支那地区。a.中日贸易:始于秦汉,隋唐达到鼎盛,当时,中日之间建立了遣唐使、遣唐使制度,不仅进行政治文化交流,贸易也是重要的内容。这个时候,日本从中国进口大量货物。宋代:中日贸易进一步扩大。由于日本由于经济发展,像中国出口大量的商品,另外,日本从中国进口大量铜钱。明代:明政府实行“贡舶制度”,日商获利极大,但是当时日本政局混乱,海盗很多,日本实行了“锁国政策”,但是民间的贸易一直没有中断。b.中朝贸易:唐代发展到一个高峰,因为实行了“遣唐使制度”,至明代,中朝贸易结构比较完善。c.中国与南洋地区的贸易:马来半岛、印尼、菲律宾等国家。是中国与西方贸易的中间段。d.中国与印度支那地区的贸易:越南李氏王朝、占城等,宋代中国与越南李氏王朝的贸易主要限于边境贸易,。另外,占城发展为印度支那国际贸易中心,并且是中国与南洋、印度洋贸易的中间环节,具有重要地位。(3)波罗的海和北海贸易圈波罗的海和北海贸易圈也就是北欧贸易圈,是中世纪才开始形成的。和地中海贸易比较起来,北欧贸易到14世纪才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由于这些国家农业发达,已经能把亚麻、大麻、油类、动物油脂等大量有价值并便于运输的商品拿到市场上来;另一方面,也与德国东北部与波罗的海的城市发展有关,如佛兰德斯是北欧贸易区的经济中心,汉堡、不来梅等城市在中介贸易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北欧贸易圈还与罗斯地区的贸易关系密切。这个地区以基辅为中心。8.促成地理大发现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其经济后果如何?(1)地理大发现的经济背景13—14世纪商业变革的临界点:第一,贸易范围和贸易规模的扩大。第二,竞争制度的安排。第三,商业技巧的创新。(2)地理大发现的动机和条件:动机——促成地理大发现的主要因素:第一,原始动机:西欧封建主和商人对贵金属——黄金、白银的疯狂追求。第二,近东贸易危机使原有东西方贸易受阻,促使探寻通往西方的新航路。第三,开辟新航路还是欧洲封建主对外殖民扩张的需要。条件:科学技术的发展——地圆学说、指南针的运用、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大发现的主要经济后果(商业革命)1)地理大发现直接引起殖民扩张和残酷的海外殖民掠夺,而这种殖民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源泉。2)社会商业冲动:地理大发现对西欧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扩大了世界贸易的疆域,使欧洲资本获得了空前广阔的活动领域,引起了欧洲商业的巨大变化。3)贸易路线转移:随着世界商路从地中海转移到取道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西欧经济中心便发生了转移,这也是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发现后的重要经济后果之一。4)地理大发现引起了16世纪欧洲的“价格革命”。5)商业组织形式的创新。贸易规模的扩大,需要有效率的商业组织相配合,合伙制、特权公司、特许公司、股份公司。9.思考价格革命对社会阶层的分化所起的作用。在农村,采用租佃制的地主因为地租上涨最快而获利最大,相反,按照传统方式征收固定货币地租的封建地主却因此受到损失。租地经营的农场主和一部分农民不仅因为工资低廉和农产品价格高昂获得收益,还因为向地主缴纳固定货币地租而享有价格上涨的好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工业品的价格上涨虽不及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幅度大,但由于实际公司的下降、产品销路的扩大,手工工场主和商人成了新兴的经济贵族。雇佣工人和被夺去剩余产品的贫苦农民在价格上涨中不得不降低生活水平。这样,价格革命加速了社会分化——新兴农场主和工商业者的壮大,旧式封建贵族的没落,城乡劳动者的进一步贫困,从而有利的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封建社会的解体。10.何谓“近代农业革命”?简论英国农业革命的进程与特点。1:近代农业革命的出现马尔萨斯陷阱欧洲主要国家近代农业革命人口革命耕作制度和耕作技术的创新农业革命是工业革命的前提为工业发展提供生活和生产资料为工业发展提供国内市场为工业发展提供劳动力2:英国式道路英国式道路的特点:掠夺教会地产,欺骗性地出让国有土地,盗窃公有地,用剥夺方法、用残暴的恐怖手段把封建财产和克兰财产变为现代私有财产,这些方法为资本主义农业夺得了地盘,使土地与资本合并。英国农业革命的特点就是通过圈地运动体现出来的。“圈地运动”,大致经历了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5世纪末——17世纪40年代特点:将圈占的土地变为牧场——称为“羊吃人”的圈地运动。结果:圈占公有地及农民份地的同时,也消灭了寺院土地占有制。第二个时期17世纪40年代——18世纪中叶不同于第一个时期的显著特点:(1)圈地运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扩大牧场,而是为了生产更多的粮食和工业原料。(2)圈地方式不是私人自发进行的,而是通过国家政权实行的——议会圈地。(3)圈地规模大大超过了第一个时期。圈地运动的实质,是以强力或暴力手段是直接生产者与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相分离。“圈地运动”对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却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促进了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而且也引起了农业革命,即农业中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1.比较美国农业革命道路与普鲁士农业革命道路的进程与特点。美国式道路在没有封建关系束缚的条件下,从小农自发分化的过程中,资本主义农场建立和发展起来。这是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的一种典型,列宁称之为“美国式道路”。这条道路经历了一下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独立战争后(1783年)——19世纪50年代,农业革命伴随着对西部的殖民开发而展开。联邦政府的三个土地法令,两项重大原则:第一,实行西部土地国有化。第二,通过分块出售的办法把公有土地变为私有。第二阶段,19世纪50年代——19世纪末,美国农业出现了一个革命性的阶段,其中《宅地法》实现了无偿分配西部国有土地的原则,是小农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它标志着“美国式道路”的胜利发展,从而奠定了美国资本主义农业的基础。农业革命还体现在农业技术革新和一系列农业机器的发明和使用方面。普鲁士农业革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普鲁士道路”。其特点:在保存君主制度、贵族特权、农民无权及中世纪残余的条件下实行改革,由农奴制地主经济缓慢地转化为
本文标题:东方学院中外经济史期末复习题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458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