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
为政以德(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2011年高考浙江卷)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计数:不能用十来计算,不用十个。2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1分)孔子:____________韩非子:____________24.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4分)23.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以法治国24.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相互补充。(二)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问题。(5分)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23.材料反映孔子的思想倾向。(2分)24.你如何评价材料中反映的孔子的思想倾向。(3分)23.反对统治阶级横征暴敛24.(1)孔子反对统治阶级横征暴敛,主张减轻百姓负担,这是有积极意义的。(2)季氏是大夫,周公是诸侯,孔子认为诸侯富于大夫才符合“礼”。孔子生气,从根本上讲是为了维护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①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②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________(此处省略6个字)!”【注】①彻:周代的田税制度,十分取一。②舅:丈夫的父亲,公公。23.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2分)24.根据上面的材料,概括孔子在国家财政分配方面的思想。(3分)23.苛政猛于虎也。24.藏富于民。孔子反对通过加重百姓税收负担来使国家富裕。一味地加重百姓税收负担会给百姓生活带来巨大的灾难,尤其是在收成不好的年岁,国君更要平衡好国家用度和税收的关系,这样才可以保证社会稳定、人口增加,从而使国家富强、百姓富足。(3分)式:同轼,这里作动词,扶着轼。一:副词,实在,的确(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23.阅读上述材料,说说孔子对三个人“问政”回答侧重点各在什么?(2分)24.请结合材料,简析孔子的为政观。(3分)23.孔子回答齐景公问政,侧重于君臣有序。孔子回答季康子问政,侧重于正人先正己。孔子回答子张问政,侧重身居官位的人要勤政爱民。(2分)24.为政以德是孔子为政观的核心思想,就是统治者要以仁德的规定要求自己,以礼的原则治理国家和百姓,通过道德教化的方式消除民间的诉讼纠纷,使社会有序,臣民归于正道。(3分)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克己复礼(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5分)①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②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③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23.请说明孔子、孟子分别主张怎样的君臣关系。(2分)24.二者的君臣观对于现代社会中如何处理上下级关系有何启发,请简要说明。(3分)23.孔子讲求君臣相处时都要遵循周礼,都要受到约束。但是“使、事”说明君臣是有尊卑之分的。(1分)孟子更加强调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1分)24.上下级都有各自责任和义务;下级不能唯上级是从,要遵循制度的原则;上级与下级只是工作上的关系,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内容1点1分,语言流畅,表达清晰1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5分)【材料一】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材料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材料三】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天下皆以孝弟忠顺之道为是也,而莫知察孝弟忠顺之道而审行之,是以天下乱……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韩非子》)23.由材料一可知,孔子认为“孝”不只是___,更应该_____。(2分)24.评析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所论及的两种不同的孝道观。(3分)23.物质上的赡养精神上的敬重。(2分)24.材料二中有子认为孝是仁的根本,孝悌的人不会作乱;材料三中韩非子认为孝与忠难以统一,甚至孝悌有违忠顺。(2分)有子和韩非子的观点都是出于维护统治秩序而言的,相比之下有子的观点更具积极意义。(1分)(三)阅读下列语段,回答23—24题。(5分)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墨子曰:“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23.上述材料中,孔子和墨子对“丧礼”有什么不同的看法?(2分)24.你更认同谁的看法?简述理由。(3分)23.孔子认为应该守三年之丧(1分),墨子认为“哀”是丧礼的根本(1分)。24.示例一:认同孔子的看法。孔子既看重守三年之丧的形式,也看重报答父母三年的怀抱养育之恩的内容。示例二:认同墨子的看法。墨子抓住了丧礼最本质的东西,注重内心感受;相对来说不太看重丧礼的形式,这也符合人之常情。(认同谁的看法都可以,能自圆其说即可,3分)知其不可而为之(一)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2009年浙江省考试说明样卷】(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24.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1分)(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3分)24.(1)(1分)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全都答对给1分。)(2)(3分)赞成孔子的观点。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人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承担、奉献和牺牲的精神。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赞成桀溺的观点。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有据,且理由至少两点,即可给满分。(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甲】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节选自《论语·微子》)【乙】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节选自陶渊明《归园田居》)23.甲中,子路所说的“长幼之节”和“君臣之义”分别指什么?(2分)24.同样身处乱世,子路认为“不仕无义”,陶渊明却将出仕视为“误落尘网中”。你如何理解并评价这两种人生观?(3分)23.“长幼之节”指年长者和年幼者之间依尊卑次序合礼言行。“君臣之义”指有才能的人出仕,辅佐君王治理天下。24.(3分)子路: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1分)陶渊明:不逢迎世俗,洁身自好。(1分)两人的选择,子路更有社会责任感,而陶渊明更听从内心呼唤。都是个人追求,无所谓对错。(1分)(理解2分,评价1分,评价言之有理,即可给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5分)①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②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23.子路这段话体现了儒家怎样的从政精神?(2分)24.面对“道不行”的现状,子路认为“不仕无义”“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孔子则提出“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你是如何理解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思想的?结合孔子的人生经历,谈谈你的看法。(3分)23.知其不可而为之,积极入世。24.①子路批评“欲洁其身”的人消极避世,缺乏对国家社会的责任心。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执着的积极入世的精神,是一种社会责任感,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这个无道的社会。而这一直是孔子周游列国的从政思想。②孔子讲隐,将藏,是为了韬光保身,以便将来“达则济天下”,基调仍然是进取。③他晚年选择了杏坛讲学,其实也是入世的一种方式,用教育弟子的方式为这个无道的社会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5分)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23.找出文中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一句内涵相同的句子。(2分)24.荷蒉者对孔子的一番话用意是什么?你如何评价他的话?(3分)23.深则厉,浅则揭。24.规劝孔子面对现实处境要懂得变通,灵活对待,以便保全自己。(1分)评价1:我认为荷蒉者的话是正确的。人生在世,固然需要坚持自我,执着理想,但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人只有学会变通,学会与世俗周旋,才能保全自己,不让自己受伤。一味执着不变,反而会赔上自己的一切。(2分)评价2:我认为荷蒉者的话是不正确的。人生在世,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就更应该坚持自我,执着理想,如果改变自己以迎合世俗,则丧失了为人的原则。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之所以流芳百世,正是因为在困境中立场坚定,坚持自我,永不妥协。(2分仁者爱人(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5分)【2012年高考浙江卷《论语》真题】《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23.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2分)(1)(2)24.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3分)23.(1)贵人贱马(2)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24.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因为孔子的“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2012年浙江考试说明样卷《论语》题】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23.孔子和墨子的共同主张是什么?(1分)24.简析孔子与墨子上述主张的差异。(4分)23.爱人24.孔子的相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此(“尊尊”“亲亲”)基础上推己及人;而墨子的兼爱是讲求互利的普遍之爱。答出1点,给2分。(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本文标题:高考《论语》试题精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460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