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南京农业大学是一所直属教育部领导
前言南京农业大学是一所直属教育部领导、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农、理、经、管、工、文、法协调发展的多学科全国重点大学。其前身是私立金陵大学农学院和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1952年院系调整时,上述两院以及浙江大学农学院部分系科合并成立南京农学院,1963年被确定为全国两所重点农业高校之一。1984年经教育部批准改名为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管恒禄教授校长:郑小波教授南京农业大学作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近年来,在学科发展、基地建设以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等方面发展迅速并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全校现有生命科学学院等16个学院和体育工作部。另设有金陵研究院、成人教育学院、长江学院和日语培训中心等。现有11个博士后流动站、12个博士学位一级授权点、65个博士学科专业、106个硕士学科专业、57个本科专业,1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以及兽医博士、兽医硕士、农业推广硕士、工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MPA)等五种专业学位授予权,形成了博士、硕士、学士以及包括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与干部培训在内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教职工中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博士生导师251人,硕士生导师561人,教授、副教授621多人,国家、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8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9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专家7人,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5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8人,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1人。有8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建有“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大豆改良工程中心,19个省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和工程与检测中心,以及98个各级研究中心、研究所和研究室。十五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教育部、农业部等各级、各类项目立项总数超过1580项,获资助总经费以年均20%的速度递增,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超过1500万元,在全国高校中位居前列。近十年来,共获国家、部省级科技成果奖5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70余项。获得授权及登记的发明专利150余项,审定品种50余个。此外,学校积极利用自身条件及人才优势,主动面向经济建设,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累计创造效益350多亿元,并多次被江苏省和南京市政府评为科教兴农、科技扶贫工作先进单位。本册选编学校部分科技成果,是近年来我校在科学研究、科技开发方面取得的成绩,热忱希望与社会各界在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方面进行广泛的合作,为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推动地方经济建设、促进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互利合作,共谋发展。上篇南京农业大学学院及基础条件平台介绍一、农学院1.学院简介:农学院是我国创立最早的农学系科之一。著名小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前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金善宝教授,前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所长马育华教授等都曾在此任教。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农学院建成了研究方向明确、结构合理、精明强干、专业配套的学术梯队,形成了刻苦、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全院现有教职工112名,其中国家级特聘教授2名,教授28名,副教授29名,博士生导师21名,硕士生导师4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家刘大钧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大豆遗传育种家盖钧镒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著名遗传育种家翟虎渠教授现在本院任教。农学院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开放实验室(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开放实验室(作物遗传与特异种质创新重点开放实验室)、1个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作物生长调控重点开放实验室)、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作物学)、1个江苏省重中之重学科(作物学)和1个国家大豆改良中心。设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博士点、7个硕士点、4个本科专业,并独立设有李扬汉奖助学金和黎怀德助学金、新纪元树人奖学金等。农学院承担国家“863”计划、“973”计划、“攀登计划”、国家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部省级科研课题和国际合作研究课题300多项,年研究经费1500万元以上。科研经费充足,科研成果累累。先后获得40多项国家和部省级科技成果奖励、3项国家发明专利,培育出20多个大豆、小麦、棉花、水稻等新品种,出版专著、教材8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2000余篇。农学院一贯注重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先后与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荷兰、韩国等国家的2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近五年来,先后合作研究与接待交流人员达150多人次。现任院长:丁艳锋教授党委书记:李昌新博士2.重要科研机构介绍: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01年9月通过专家论证,同年10月经科技部批准建设,2003年8月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主要在基因和基因组水平上开展水稻、小麦、大豆、棉花、蔬菜等作物的遗传、种质创新和育种理论与技术等方面研究。主要研究方向:育种目标性状的基因与基因组分析、优异资源遗传基础与创新、作物育种新方法和新品种选育。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41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名,教授20名、博士生导师18名。实验室自建设以来,承担了美国McKnight基金、国家“973”、“863”等各类科研项目17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二等奖各3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9项,获批14项;授予植物新品种权3项;审定、推广农作物新品种16个;鉴定成果2项;出版专著与教材4部;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320余篇。招收和培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271人。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遗传育种应用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为我国农业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农业生产等作出了重要贡献。现任主任:张天真教授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国家大豆改良中心是农业部建设的国家种子工程项目中十二类农作物改良中心之一,依托南京农业大学,以大豆研究所为基础,联合生理、病、虫、加工等多学科组建而成。国家大豆改良中心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王绶教授在金陵大学建立了第一个科学大豆育种计划,以后三、四十年代中央大学金善宝教授、金陵大学马育华教授和王金陵教授相继发展了大豆遗传育种研究。五十年代初期院系调整后马育华教授在南京农学院重新建立了大豆育种计划,开展了江淮下游地区大豆地方品种研究、大豆新品种选育和大豆数量性状遗传研究。改革开放后,1981年经农业部批准成立南京农学院大豆遗传育种研究室。1984年在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委员会(IPBRI)资助下开始了我国南方大豆地方品种的搜集、研究和保存工作,后扩展到国际国内大豆资源的研究。1985年扩建为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1998年经申报、评审,由农业部批准在此基础上联合相关学科建立国家大豆改良中心。主要职能为:(1)指导和协调各大豆分中心的业务工作,组织联合攻关,学术交流和人才培训,解决育种工作和农业生产中的重大技术问题;(2)与国家库合作,组织全国大豆种质资源的搜集、引进、鉴评、保存、交流和交换工作;(3)开展大豆育种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为新品种选育提供技术保障和技术储备;(4)以育种材料和种质创新研究为主,为各大豆分中心及全国大豆育种单位提供优良育种材料,兼顾为所在生态区培育优良新品种;(5)受政府委托,代表国家同国际上有关的大豆改良中心等科研组织和机构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心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5位(其中院士1位、教授5位、副教授5位),校内兼职研究人员9位,技术工人11位,专职管理人员2位。另常年有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博士后研究人员、访问学者等流动研究人员50位以上。国内外合作交流:除与国内6个大豆改良分中心建立有固定联系外,还与中国科学院遗传和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郑州工程学院、丰乐种业等建有合作关系;国际上与国际植物遗传资源研究所(IPGRI)、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美国北卡州立大学、美国伊利诺大学、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日本北海道大学、法国农科院等建有合作和学术交流的联系。近期研究进展:1998年以来育成大豆新品种7个,新增种质1090份,发掘优异种质875份,创新种质367份,实现南方大豆超高产突破250kg/亩,建立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法,发表论文190篇,其中SCI收录16篇,专著9本(主编4本,参编5本),获省部级奖励5项,培养博士后1人、博士研究生9人、硕士研究生22人,目前在读博士研究生19人、硕士研究生41人。现任主任:盖钧镒院士、俞德跃教授农业部作物生长调控重点开放实验室南京农业大学农业部作物生长调控重点开放实验室成立于1996年3月,1999年获农业部重点实验室中期评估优秀,设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该实验室由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国家和农业部重点学科、江苏省“重中之重”重点学科)和植物营养学(江苏省重点学科)两个博士点的部分研究方向组成。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22名,其中教授、博导9名,副教授7名。3人在国外获博士学位,优秀青年骨干9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1名。本实验室以作物生长发育与作物生理生态为理论基础,围绕作物栽培生理及生长调控原理开展应用基础及高新技术研究,为农作物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提供理论、方法、技术与新产品,以提高作物生产管理的水平,促进作物生产的良性发展。实验室共设三个研究方向:作物生理与生长调控、作物营养与生态、作物管理理论与技术。近年来,本实验室主要在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与品质形成的生理生态、作物生产与环境、作物生产系统以及作物生长模拟与数字化农作系统等领域开展了广泛而又深入的研究。“十五”以来,本实验室共承担项目177项,总经费2744万元,人均科研经费124.6万元。承担项目经费中,国家级项目1648万元、省部级项目669多万元、国际合作与横向项目427万元。承担科研项目中,基础研究项目88项、应用研究项目54项、技术开发研究项目35项。获得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0项。制定省地级农业标准(规程)12项,已颁布实施4项。申请专利11项、获批7项。软件著作权10项,另有4项在审批中。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12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4篇。本实验室有着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与美、法、荷、英、日、澳等国20余个著名科学院所、大学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本学科人员中3人曾在国外从事博士后研究。近3年来,本实验室出国访问学者50余人次,接待国外访问学者70余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80余人次,做大会发言50余人次。实验室现有面积1730平方米,其中办公用房面积500平方米、实验室面积1230平方米。现有仪器设备240台(套),总值1200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34台(套),万元以上仪器设备115台(套)。现任主任:丁艳峰教授江苏省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01年3月正式启动建设。目前承担“863”课题,“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部委重大课题等。固定人员人均科研经费近100万,各项科研工作进展顺利。中心利用植物基因工程技术,进行主要农作物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分离与克隆,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基因。利用高新技术,培育了水稻、棉花、小麦、大豆等优质、高产品种8个,并正在进行产业化开发。发表论文52篇,其中SCI论文9篇。获得(或申请)发明专利和品种权8项。已培养23位博士研究生,和35位硕士研究生。现任主任:万建民教授二、植物保护学院1、学院简介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是全国创立最早的同类系科,经过几代人的卓越建设,积淀了严谨厚重、励学敦行的优良院风,传承并保持了在全国同类学科中的领先优势,人才培养水平整体优秀,部分研究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科研方面,目前主持科研项目近百项,基本涵盖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的所有相关重大科学研究
本文标题:南京农业大学是一所直属教育部领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49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