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山区县某旅游景区总体规划
规划篇695山区县某旅游景区总体规划第一章规划概述本章对¥¥旅游风景区规划背景、规划依据、规划分期和规划原则进行了分析。1.1规划缘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是世界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具有丰富的山水旅游资源和独特的客家风情旅游资源。**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提出要大力发展以商贸、旅游服务为重点的第三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2000年,**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40万人次,旅游经济收入8.03亿元。山区县位于??省东北部、**市西北部,是**通往江西省的门户。2000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00多万元。目前基本形成了以¥¥省级风景名胜区为中心,以南台山、狮子岩、热柘温泉、中行大河背为辅助的旅游开发格局。位于差干镇的¥¥旅游风景区距县城48km,1999年被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面积13.2km2,汇聚“森林生态、丹霞地貌、人文古迹”三大景观,具雄、险、奇、秀、幽、古特色,是山区县最具特色的旅游风景区,也是山区县委、县政府重点建设开发的旅游景区。1993年,山区县政府成立“山区县¥¥旅游开发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重点做好¥¥旅游风景区的旅游开发建设。1995年,山区县委、县政府成立“山区县¥¥风景区管理处”,规划篇696负责¥¥风景区的资源保护、治安和票务工作。1995--1996年,华南师范大学规划编制了《山区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将¥¥旅游风景区划分为六大功能区:¥¥旅游综合开发区、山寨观光区、西海山林观光区、云转石风光游览区、芽子寨登山探险狩猎区和太平顶观光农业区。1999年3月,¥¥旅游风景区被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1年2月,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加强风景区的规划、建设和保护管理,山区县人民政府制定了《山区县¥¥省级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规定》,对¥¥风景区功能划分、建设、保护、安全及责任等进行了规定,为¥¥风景区旅游开发提供了法律依据。2002年10月,在现时条件变化较大的情况下,为了进一步加强¥¥风景区开发、经营、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山区县人民政府委托??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承担¥¥旅游风景区的总体规划修编任务,结合山区县旅游业总体发展的实际需要对¥¥旅游风景区的开发建设进行规划研究。1.2规划依据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1999];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GB/T****--2001](送审稿);⑷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年修正);⑸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修订);⑹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通过);规划篇697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91年修正);⑻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3年国务院116号令);⑼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1992、1994年国家旅游局);⑽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修订本,1997,国家旅游局、中科院地理所);⑾国务院·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1998年);⑿??省人民政府·??省风景名胜区条例;⒀山区县人民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⒁山区县人民政府·山区县¥¥省级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规定(2001)⒂山区县人民政府、华南师大、嘉应大学·山区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1996)。1.3规划分期结合山区县¥¥旅游风景区发展实际,本规划期限定为2003—2020年,分为三个阶段:近期:2004—2007年;中期:2008—2012年;远期:2013—2020年。规划篇698第二章旅游区开发条件分析本章对¥¥旅游风景区的自然和人文特点、旅游资源条件、资源开发利用和土地利用方向、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条件等进行了分析。2.1旅游区现状⑴基本概况¥¥地处粤闽赣三省交界处山区县北部的差干镇内,景区面积16.8km2,距山区县城大柘镇50km,因形似五指的五座石峰拔地而起,形如伸展的五指而得名,为武夷山伸入??境内的余脉,地质构造属发育于白垩纪中晚期的湖泊碎屑相沉积岩层,其岩性以褐色、棕红色砂砾岩、粉砂岩为主,次为砂页岩、页岩,有人以“灵秀甲天下,差干小桂林”盛赞¥¥风光,为粤东地区独一无二的丹霞地貌旅游胜地。¥¥在气候上属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风力小等气候特征。年均温20.6℃,最热月(7月)均温28.3℃,最冷月(1月)均温9.8℃,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630mm,降水集中于5-9月,干湿季节明显。¥¥植被茂盛,景区内现有各类植物七十科二百多种,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山内有枫、樟、桦、藤竹等原生林木,还有红豆杉、挱椤、深山含笑等珍稀树种。山外岗丘有松、杉等次生林以及成片的柑桔、芭蕉、青梅等果林。野生动物有几十种。由于¥¥在历史上是明九世祖隆武皇帝朱聿键反清复明的最后阵地,所以在¥¥群峰之中,尚可找到隆武帝称帝宝座隆武殿、敛葬牺牲将士的混元塔、防御工事剑门隘等古迹。相传久远的“八规划篇699景”等人文胜景,现仍有原貌或遗迹可寻。隆武竹、聪明泉、酒瓮石、饭箩山等故事传说为¥¥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⑵景区现状¥¥风景名胜区位于差干镇境内,地处粤闽赣三省交界处。距山区县城大柘镇48km,距206国道(八尺)28km,距**市区(广梅汕铁路大站)90km,东去福建龙岩武平县40km,西至江西赣州寻邬县60km,距京九线赣州站200km,南沿206国道经丰顺至汕头260km,西南至广州460km。目前,联接206国道至¥¥的公路已全部实现水泥硬底化,交通较为便利,通过**市可与全国各地实现公路、铁路及航空三路联通。¥¥旅游资源的开发始于1993年,但由于资金和管理等原因,进展较为缓慢。除¥¥山门牌坊和景区内几处自然景点(有登山石阶梯道)属初步开发外,其余绝大部分的旅游资源基本上仍属待开发状态。由港商祁中先生投资300万元兴建的¥¥生态园,因旅游市场不旺,游客较少,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目前除山门牌坊内有一家私人酒店外,尚无任何成型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整个山体原貌保持较好,林木葱茏,空气清新,实乃修身养性的绝佳去处。2.2风景资源分类⑴景源调查风景资源,也称景源,是指能引起审美与欣赏活动,可以作为风景游览对象和风景开发利用的事物与因素的总称。景源是构成风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风景区产生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物质基础。对风景资源进行调查与评价,是旅游开发活动的基础工作,在整个开发规划工作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风景区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景源调查和评价在整个规划工作中有着重要意义。规划篇700通过细致深入的景源调查,确定最能体现旅游区特色的重点景区、景点。对¥¥旅游资源的调查,我们以现场调研与实地踏勘工作为重点,同时辅助以文字资料,以期挖掘、整理和归类出具有一定开发价值的旅游景点。⑵风景资源类型依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99年11月10日联合发布、2000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拟定的风景资源分类体系,对¥¥风景名胜区的风景资源进行分类。该分类体系分为三层结构:大类、中类、小类。其中,大类按习俗分为自然和人文两类;中类基本上属景源的种类层,分为8盖中类;小类基本上属于景源的形态层,是景源调查的具体对象,分为74个小类。在全国普查而得的2大类、8中类和74小类的风景资源中,¥¥风景名胜区具有2大类、8个中类和21个小类,分别占全国相应类型的100%、100%和28.4%,说明该旅游区有着较为丰富的风景资源(见表2-1)。这也是本次规划进行以旅游产品开发为中心的经济活动有力的保证。规划篇701表2-1风景资源类型数及其在全国的比例指标小类全国普查总类型数¥¥拥有类型数¥¥占全国比例(%)自然景源天景8112.5地景14642.9水景10330.0生景8450.0小计401435.0人文景源园景8112.5建筑10110.0胜迹8225.0风物8337.5小计34720.6合计742128.4规划篇702⑶风景资源分类按上述标准,并结合¥¥的实际情况,对¥¥旅游风景区的风景资源进行分类(见表2-2)。表2-2¥¥风景资源分类表基本类型主要分布地大类中类小类自然景观天景云雾景观罗汉峰顶云雾地景大尺度山地¥¥丹崖奇峰¥¥峡谷贵妃谷、风流坳洞府彤肖岩、毓明古洞石林石景“小西海”石林蚀余景观¥¥丹霞地貌景观水景泉井聪明泉瀑布跌水孔雀瀑水库竹岭水库生景森林¥¥古树名木古枫、古藤动物群栖息地¥¥花海贵妃谷人文景观园景现代公园¥¥生态园建筑宗教建筑石林寺胜迹遗址遗迹古战墙遗址、古兵寨遗址、混元塔摩崖题刻剑门石刻风物民族民俗客家民俗神话传说隆武竹、聪明泉、混元塔的传说地方物产隆武竹烟筒规划篇7032.3风景资源评价⑴风景资源特点①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观。¥¥主要由形似五指的宝鼎石(拇指)、罗汉石(食指,465m)、天竺石(中指)、降龙石(无名指)和宝盖石(末指)组成。它们与地面的相对高差均在250m以上,实为红层盆地的中心。红层基本为水平层理,由于垂直节理发育,在长期强烈的流水侵蚀和重力崩塌作用下,形成了山体陡峭、穿缝发达、岩深洞幽、雄浑隽秀的典型丹霞地貌景观。构成这些山体的均为沉积岩,以砂砾岩为主,岩性较坚硬,山高谷深,充分展现了丹霞地貌构景的雄姿,又因植被覆盖茂密,更使石峰显出外俊内秀的美色。奇石、奇缝、奇洞是¥¥丹霞地貌的显著特色。奇石是指在垂直节理基础上因风化崩塌形成的大小石山、落石或缝上石(风动石)等天然石型,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夹缝甚多,以幽深、曲折和狭小而称奇。其中“磨肚缝”长约50m,巷宽仅0.5m,游客只能侧身而过。¥¥的奇洞一般发育于水平层理上、下较为软弱的岩层,有的深入峭壁,其大小多为口宽10m以上、洞深10-20m。较大的洞穴有彤肖岩、毓明古洞。②保持良好的森林生态。¥¥属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性湿润气候区,适合于多种植物生长繁育。景区内植被茂盛,空气清新,水体无污染,整个生态系统处于较为自然、完好的状态。现有各类植物七十科二百多种,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森林覆盖率高。山内有枫、樟、桦、藤竹等原生林木,还有三尖杉、红豆杉、挱椤、深山含笑等珍稀树种。有9种受国家或省级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山外岗丘有松、杉等次生林以及成片的柑规划篇704桔、芭蕉、青梅等果林。野生动物有几十种。¥¥的藤奇,长而粗,形态奇特,分布在许多风口、沟谷处,其中宝盖藤被誉为“岭南第一藤”。奇木以古枫树为主,一般胸围2m,高20m以上。¥¥的奇藤古木在国内具有稀见性,观赏价值与科研价值较高。③丰富的人文胜迹。¥¥人文旅游资源以历史遗迹和宗教文化围基础,且郁闭度高,在一平方多公里的范围内,就有人文胜迹八处,包括石林寺、隆武殿、混元塔、古战墙等遗迹。在¥¥外围的许多石山、谷地,如酒瓮石、鹿石、贵妃谷等都十分生动形象,几乎可以说是“逢石必有说”。此外,¥¥丰富的故事传说,如隆武竹、聪明泉的传说等,给自然景观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二者相结合,更增加了景区的资源丰度。⑵风景资源评价由于¥¥旅游资源以自然景源为主,而自然景源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同类型景源在空间分布上的集聚性,因此在本研究中,除了一些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景源外,将大部分景源按其空间相互关系适当合并作为综合性景源加以评价,评价的依据和结果如下(表2-3、表2-4):表2-3¥¥风景资源评价标准表规划篇705综合评价层赋值项目评价层分值景源价值70观赏价值30科学文化价值10游憩价值20保健价值10环境水平20生态特征10环境质量10旅游条件5交通可达性3经营管理水平2规模范围5面积1.25体量1.25空间1.25容量1.25评价依据:《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表2-4¥¥风景资源评价表评价类型景源名称总分景源级别自然
本文标题:山区县某旅游景区总体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49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