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农业手工业商业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传说,神农氏遍尝百草,找到适合人们食用的谷物和草药;还创制了农具---耒耜,教人们种植谷物。神农氏被人们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神农氏,即炎帝,远古传说中的太阳神。传说神农人身牛首,三岁知稼穑,长成后,身高八尺七寸,龙颜大唇。“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汉·班固《白虎通义》神农氏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南稻北粟南稻北粟南稻北粟南稻北粟炭化了的粟和菜籽(半坡遗址出土)炭化了的粟和菜籽(半坡遗址出土)碳化稻谷(河姆渡遗址出土)碳化稻谷(河姆渡遗址出土)•距今约六千年的,位于陕西西安的半坡原始文化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分别用石、骨、角、蚌、陶制成。有斧、铲、锛、刀、石磨盘和磨棒、箭头、鱼钩、鱼叉等。并发现有芥菜或白菜的碳化种子,粟的遗迹,人工饲养的猪、狗骨骼,以及各种动物骨骼、鱼骨和果食等,说明半坡人过着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生活。•距今约七千年的,位于今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中普遍发现稻谷遗存。稻类遗存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都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史上罕见的。家畜主要有猪、狗。破碎的猪骨和牙齿到处可见,并发现体态肥胖的陶猪和方口陶钵上刻的猪纹。有一件陶盆上刻划着稻穗猪纹图像,大体是家畜饲养依附于农业的一种反映。河姆渡猪形塑河姆渡猪纹圆角长方钵河姆渡猪形塑河姆渡猪纹圆角长方钵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季风性气候•雨热同期,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得天独厚的地形条件•长江、黄河冲击出的广阔平原•冲积平原土壤肥沃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海南岛黎族人火耕之后进行播种的情形距今一万年商周生产工具石刀、石斧耒耜和石锄、石犁(少量青铜农具)耕作技术刀耕火种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农作物种类稻、粟粟、稻、黍、稷、麦、桑、麻刀耕火种:先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用石犁翻土耕种。这会导致地力下降,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土地可以连续耕种,土地利用率提高麦豆麻稻麦豆麻稻粟粟黍稷黍稷阅读并归纳阅读并归纳阅读并归纳①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时间距今一万年左右。②中国原始农业中种植业与家畜饲养相结合。在初出现时期就呈现区域性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①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时间距今一万年左右。②中国原始农业中种植业与家畜饲养相结合。在初出现时期就呈现区域性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标志:铁犁牛耕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铁技术,铁农具逐渐代替了以往的石制、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河北石家庄赵国遗址出土的大量农具中,铁制农具占65%;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占全部出土农具85%以上。这表明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加上借助牛力进行农业耕作,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从原始农业的产生到刀耕火种,随着耒耜等生产工具的出现,在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掌握了排灌、沤制绿肥、除草和灭虫等技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1、铁犁牛耕的发展(完成下列表格)时期工具名称特点春秋战国:出现并推广铁犁牛耕只能松土破土,不能翻土造垄,构造比较简单西汉:改进进一步推广耦犁(犁壁)二牛三人、二牛一人耧车播种工具,将开沟和播种结合在一起隋唐:完善曲辕犁(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从春秋战国的铁犁牛耕到隋唐的曲辕犁,耕犁的一步步改进,越来越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还节省了劳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2、耕作技术的改进①耕作方法垄作法(春秋战国)代田法(西汉)②耕作技术耕耙耱(魏晋南北朝直到今天)③耕作制度一年一熟一年两熟或三熟两汉宋(江浙地区)代田法:把田地分成一条条沟和垄。第一年种在沟里,把垄上的土培在苗根。第二年种在垄上,同法。这是一种合理利用地力,保苗抗旱的栽培方法。(先进)耕耙耱是一种精耕细作技术。耙用于碎土,耱用于平整土地。通过粑耱,在地面上形成一层松软的土层,起到保墒抗旱的作用。(同时适应旱地和水田)土地利用率提高3、水利工程、工具阅读课本第6页,罗列出不同时期水利工程或水利灌溉工具。阅读课本第6页,罗列出不同时期水利工程或水利灌溉工具。时期工程或工具战国都江堰汉朝漕渠、白渠、龙首渠(井渠法)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宋朝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筒车高转筒车筒车复原图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在原始阶段,是直接利用自然环境中的有利因素,运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来进行劳作求生存。而随着生产经验的积累和生产力的提高,在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的进步和水利设施的建设基础上实现了对农业环境的改善,提高粮食产量与土地的利用率,从而实现了由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上的跨越。☆思考: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刀伐木,纵火焚烧。”其反映的耕作方式是A、青铜耕作B、个体农耕C、刀耕火种D、石器锄耕√☆思考:《国语·晋语》有“宗庙之牺,为田亩之勤”的记载;孔子的学生冉伯牛名耕,司马耕字子牛,由此得出的历史结论确切的是A、孔子有教无类,学生多是贫家子弟B、孔子非常重视教育学生参加农业劳动C、春秋人物多取贱名D、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可能已有牛耕√商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国王将土地以分封的形式来分配,受封者世代享用,但无权转让、买卖,同时承担交纳赋税、拱卫王室等义务。由于工具的简陋和生产力的低下,这一时期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的方式在田间集体劳作。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使劳动者能够拥有一定的土地;另外,生产力的进步,使劳动者在自己的土地上进行独立的生产活动。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集体耕作个体农耕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逐步发展起来,农民生产主要是为了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农业从原始到精耕细作的发展小农经济文献资料“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战国〕孟轲《孟子·梁惠王上》晁错复说上曰:“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西汉〕晁错《论贵粟疏》“古者税民不过什一,其求易共;使民不过三日,其力易足。民财内足以养老尽孝,外足以事上共税,下足以畜妻子,故民说从上。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又颛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汉兴,循而未改。”——〔东汉〕班固《汉书》卷二四《食货志》“金宝庐舍,转瞬灰烬,唯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清]陶煦《租核•推原》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之一。1、什么是小农经济?它有哪些特点?2、小农经济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发展的不利因素有哪些?3、小农经济的地位?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个体、分散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生产目的为生活和交税——自给自足天仙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小农经济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客观: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②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③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主观:④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⑤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小农经济形成与发展的不利条件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自然灾害和土地兼并)的能力十分薄弱。②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赋税、徭役)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小农经济的地位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它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但是正由于小农经济牢固的存在导致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谢谢大家
本文标题:古代发达的农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51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