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咸阳市“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
1咸阳市“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一、“十一五”农业发展成就“十一五”期间,我市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一是农产品总量持续增加。2009年全市粮食总产208万吨,较2005年增长4.5%;水果总产458万吨,增长72.8%,其中苹果378万吨,增长74.2%;肉类总产16.5万吨,禽蛋总产8.6万吨,奶类总产62.6万吨,分别增长7.8%、4.9%和55%;蔬菜总产315万吨,增长30.1%。二是基地规模不断扩张。按照“稳粮、优果、兴牧、增菜”思路,积极实施粮食安全、绿色果品、畜牧富民、蔬菜增收四大工程,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了关中优质小麦、高产夏玉米和渭北春玉米粮食产业带,渭北绿色苹果和南部时令鲜果产业带,南部奶畜、瘦肉型猪、笼养鸡及北部肉牛、肉羊、肉兔六大畜牧养殖产业带和渭北优质牧草基地,以及咸宋路和西宝高速沿线“V”字形反季节精细菜、沿渭清水莲菜、辣蒜、食用菌和渭北脱毒马铃薯等五大蔬菜产业带。2009年全市粮食面积630.4万亩,较2005年减少43万亩;水果面积386万亩,其中苹果303万亩,分别扩大96万亩和84万亩;奶牛存栏19.7万头、生猪存栏155万头,分别增加5.4万头和10万头;蔬菜面积118万亩,扩大16万亩。三是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粮食生产积极实施渭北压麦扩秋战略,渭北小麦压减20万亩,春播玉米扩大8万亩,全市粮食平均亩产提高34公斤,在面积减少6.4%的情况下总产增长4.5%。果业生产大力推行果园四项关键技术,着力发展中早熟苹果和特色水果,新增优质苹果面积84.5万亩,发展葡萄、石榴、梨、桃等特色水果70万亩,早中晚熟苹果比率由3.7:9.3:87调整为10:15:75,平均优果率达到78%,较2005年提高13百分点。畜牧生产以奶牛和生猪为重点,以养殖小区(场)建设为核心,推进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全市建成各类养殖小区(场)350个,配套建设机械化挤奶站311个,发展养殖专业村83个,规模养殖率达到40%,较2005年增加10个百分点。蔬菜生产以“V”字型蔬菜产业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设施栽培,全市新增大棚蔬菜8万亩、沿渭清水莲菜3万亩,建成万亩蔬菜专业乡镇28个、千亩专业村117个。四是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坚持“发展产业化就是发展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路,外抓招商引资,内强培育壮大,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6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40家,建成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1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84家,建成农业部鲜活农产品定点批发市场5家,初步形成果汁、乳品、粮食、食品、饲料加工以及鲜果、蔬菜物流七大农产品加工物流企业群。五是标准化水平快速提高。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要求,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初步形成了有标可依、按标生产、凭标流通的农业标准化工作局面。全市累计通过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90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43个、有机食品认证苹果产地8500亩、国家绿色果品基地118万亩、欧盟有机认证苹果基地3200亩、苹果良好农业规范基地2.3万亩,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苹果)180万亩,彬州梨和兴平关中黑猪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六是一村一品蓬勃发展。以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创建区域优势品牌为核心,积极组织实施一村一品百村示范千村推进工程,推动一村一品向一乡一业、一县一业快速转型,加快形成跨区域、大规模区域板块经济。全市共建成一村一品示范村489个,其中省级示范村310个;建成省级一乡一业示范乡镇16个、一县一业建设县3个。示范村主导产业比重达到8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51002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800元。培育形成了“雅虎”大蒜、“井冠”莲菜、“莽塬红”红薯、“苏绘”手织布等一村一品知名品牌。七是农民收入大幅增长。2009年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263.4亿元,比2005年增加118.07亿元,增长81.2%;农民人均纯收入4206元,比2005年增加1938元,增长85.4%。二、“十二五”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综合分析,我市农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制约因素。一是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干旱缺水成为制约咸阳农业快速发展的最大瓶颈,尚未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农业生产有机肥投入不足,土壤贫瘠,营养失衡,农作物产质量难以有效提高。二是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北部和旱腰带地区还存在一定面积的低产粮田,小麦品种多乱杂问题依然突出,粮食单产提高幅度不大;设施蔬菜和特色产业规模过小,反季节精细菜供应不足;苹果优质率、商品率不高,中早熟品种比例偏小;畜牧业发展缓慢,在大农业中比例偏小,对种植业支撑作用不强。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加工转化能力和市场拉动能力不强;优势农产品在加工、储藏、包装、品牌建设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工作相对滞后,缺乏市场竞争力。四是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农民经营观念落后,管理粗放,缺乏商品生产意识、质量效益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先进技术覆盖率和机械化作业率不高。五是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农业发展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投入严重不足,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难以有效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难以有效提高。六是农民收入水平较低。2009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全国平均水平低1250元,较西安市平均水平低1701元;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3.9:1,远高于全国3.33:1平均水平,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同时,从农业基础和现代农业发展趋势来看,我市农业发展也蕴含着许多优越条件和发展机遇。(一)特色产业优势突出,为农业持续快速发展夯实了产业基础。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已经形成粮、果、畜、菜四大优势支柱产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居全省前列,苹果、蔬菜、奶畜生产规模稳居全省首位,四大产业产值占到农林牧渔总产值的90%以上,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优势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为农业持续快速发展夯实了坚实基础。(二)龙头企业集群发展,为推进产业化经营提供了强大动力。全市粮食年加工能力达到200万吨,鲜奶加工能力50万吨,饲料生产能力过百万吨;苹果年加工量140万吨,糕点生产总量3万吨;蔬菜专业市场年交易量300万吨,果品贮藏能力34万吨,农产品加工物流企业日益壮大,并逐步向集群化、集团化、园区化发展,为农业产业化快速推进提供了强大动力。(三)外向型农业特征突显,为建设现代农业明晰了发展思路。通过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农产品品质不断提升,以苹果、辣椒、大蒜等为代表的鲜活农产品和以浓缩苹果汁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品走俏海内外,优势农产品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外向型、商品化现代农业特征突显,为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明晰了发展思路。(四)“关天”规划启动实施,为农业跨越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加快建设以果业和畜牧业为核心的现代农业基地和全国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以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为领先的城乡协调发展地区。这对处于核心区的咸阳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为咸阳农业跨越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咸阳农业必将处于目光聚焦、项目聚集、要素聚合的最前沿。(五)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新的体制机制。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统3筹城乡发展的意见》指出,今后一个时期,咸阳将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关键,促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覆盖、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加快构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联动、协调发展”的城乡一体化格局,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完善的体制机制和良好的政策环境。三、“十二五”农业发展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现代农业、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农业经营产业化为重点,转变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实施板块推动,发展区域经济;壮大龙头企业,增强带动功能;着力创建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加工物流集中区、农业生产技术和市场信息服务体系三大体系,推行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积极发展都市农业,走现代化外向型农业发展新路子,着力提升咸阳农业核心竞争力。(二)基本原则——坚持市场导向,注重效益原则。以市场为导向,发挥资源优势,深化结构调整,培育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坚持板块推进,集群发展原则。以一村一品为抓手,形成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发展态势,提高产业聚集度和产品知名度。——坚持依靠科技,集约经营原则。大力推广种植业高产创建、畜牧业规模养殖、果业提质增效、蔬菜设施栽培等先进生产模式,不断提高科技入户率。——坚持龙头带动,产销互动原则。依托龙头企业,形成市场引导企业,企业带动基地,基地联结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建立起稳定的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产业链条。——坚持城乡联动,统筹发展原则。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促进城乡资源合理流动,建立起“镇有常住民、民有不动产、草根经济新、富民有强镇”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良好机制。——坚持以人为本,持续发展原则。坚持产业发展与资源保护并重、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三)主要目标——粮食单产提高。2015年粮食面积稳定在600万亩以上,总产210万吨以上,平均亩产达到350公斤。——果业提质增效。2015年水果规模发展到430万亩,水果总产500万吨,其中苹果330万亩,产量400万吨,优果率达到83%以上。——畜牧规模扩张。2015年牛存栏47万头,其中奶牛存栏24万头;猪存栏194万头,羊存栏116万只,家禽存栏1041万只。肉类产量20万吨,禽蛋产量10万吨,奶类产量78万吨,建成标准化畜牧养殖小区(场)800个以上,专业村镇规模养殖比例达到50%以上。——蔬菜设施栽培。2015年蔬菜面积达到135万亩,总产360万吨,其中设施蔬菜面积达到60万亩。——农产品加工能力明显提升。2015年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达到300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20家、收入过5亿元企业10家,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80%以上,精深加工比重明显增加。——农产品流通体系日趋完善。2015年农产品流通企业总数达到100家,流通业对农民增收贡献率每年提升一个百分点。——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2015年无公害蔬菜、水果规模达到80%以上,无公害畜禽规模达到50%以上,农产品标识率70%以上,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4——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2015年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500个,农户覆盖率45%以上,形成市县乡村四级完整的农民合作组织体系。——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2015年突破1万元,较“十一五”末翻一番。(四)发展思路按照《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陕西省实施七大工程促进农民增收规划纲要(2008—2012年)》、《咸阳市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2009—2013年)》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见》要求,“十二五”期间,我市农业发展要围绕一个核心,着力抓好两化,推进三大战略,实现五大突破,建设十大优势产业带。——围绕一个核心。以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现代农业、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着力提升咸阳农业核心竞争力。——着力抓好两化。围绕粮果畜菜主导产业,着力抓好高效农业规模化,农业经营产业化。——推进三大战略。一是提质增效战略,大力实施粮食单产提高、果业提质增效、畜牧规模扩张和蔬菜设施栽培工程,坚持一村一品发展方向,引导农产品加工、流通、储运等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着力构建跨区域、大范围、集约化支柱产业,努力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带,不断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二是龙头带动战略,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外抓招商引资,内抓改造提升
本文标题:咸阳市“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53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