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纺织服装 > 初三办公室-关于教学过程的多种模式问题
关于教学过程的多种模式问题常州市教研室朱志平一、关于教学过程的理论的基本认识二、教学模式历史发展的简单回顾三、几种主要的教学模式四、对教学模式问题的反思一、关于教学过程的理论的基本认识1、教学过程的理论是教学论的基本理论。教学的基本规律正是存在于教学发生发展的运动过程中。2、教学过程的理论是关于教学工作的基本原理。(接受与体验的关系)3、教学过程的理论所要回答或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关于过程的性质问题,包括教学过程与其他自然、社会诸过程的联系和区别等;二是关于过程的结构、环节、阶段、程序等模式问题。二、教学模式历史发展的简单回顾原始社会:主要是儿童跟随长辈直接参加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基本模式:边干边学(干什么、学什么),口耳相传。示范-------模仿、练习。(脑力劳动附属于体力劳动)奴隶社会:文字和书籍成为保存和体现经验、知识和技术的主要形式。基本模式:教师教学生系统地学习知识。(脑体分工)封建社会:学习儒家经典、欧洲中世纪学习宗教教条局限性:脱离生活实际;不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改革的途径有两条:一是改善系统地教学书本知识的模式;一是根本反对系统地传授知识的模式,代之以组织儿童自己活动,在活动中探究学习,学习新经验,改造和丰富旧经验。三、几种主要的教学模式第一种分类:(一)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1、近代以前的典型形式:讲,听,读,记(记录、记忆),练。----------------极具机械性。讲---------多读、多练、多记-----学生回答。2、近代开始,以夸美纽斯为代表,把观察引进教学过程。教学的一般结构或进程为:观察、记忆、理解、练习3、苏联教学论:诱导学习动机------领会新教材(感知、理解)------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还有许多变式: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形式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裴斯泰洛齐注意能力的发展和训练。乌申斯基把观察和已知都作为教学的起点。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二)学生从活动中学习这种模式的指导原则是杜威的“从做中学”。强调直接经验、学生主体及其发展。1、19世纪70年代,欧洲兴起“实验教学论”,提出“行动原则”。教学过程的程序为:感知---------加工-----------表现。2、杜威的设计教学法:设置问题情境---------确定问题或课题----------拟定解决课题方案-----------执行计划-----------总结与评价例如,道尔顿制-----------订立学习公约--------学生个别学习(三)折衷于两者之间的教学模式1、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文纳特卡制”:知识学习采取个别教学,组织活动则为集体的(培养合作意识和社会意识)。2、既重视科学知识学习,又要重视学生自己的活动(获得探究的态度和方法)。典型代表:布鲁纳。流行于20世纪50、60年代。主张:教材结构化,提倡发现学习。教学模式的一般进程:明确结构,掌握课题,提供材料-----------确立假说,推测答案--------验证(一次或几次)----------结论以结构主义哲学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为基础。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性、注重直觉思维、注重内部动机、注重信息的灵活提取。评述:重视智力的发展即只关心科学世界。(后来有转向生活世界的思考)3、与其类似的,西德50年代的“范例教学”解释作为范例的个别事物----------解释范例的“类”或“属”----------掌握规律范畴----------获得对自我或人类的理解。范例教学的模式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选择范例(选择教材):基本性(内容)、基础性(学生的实际)、范例性(活动)。范例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学与训育统一(赫);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的统一;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4、60---70年代兴起的保加利亚的“暗示教学”,教学进程为:伸展活动-----------提出课题-------------表演第二种分类:张华《课程与教学论》把20世纪教学设计模式归为三大类,即认知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行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人格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一)认知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1、基本特征:致力于研究人的智能或认知活动的性质及其过程。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2、代表模式:20世纪50、60年代崛起于世界各地的“新教学论”的教学设计模式,其中包括布鲁纳的教学设计模式、以瓦根舍因为代表的范例教学设计模式、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设计模式;70年代加涅的教学设计模式、奥苏伯尔的教学设计模式。(1)奥苏伯尔的设计教学模式以其学习论为基础-----------意义学习理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又把学习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他认为,四者不存在必然的对应关系。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都可能是意义学习或机械学习。他反对布鲁纳把发现法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主张有意义的讲解式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实际上两者各有利弊,发现法更适合低年级,讲解法更适合高年级)。提出先行组织者的教学模式。在呈现教学内容本身之前介绍的,有利于确立有意义学习心向的引导性材料,称为“先行组织者”。后来发展了----可以在学习材料后呈现。在抽象性、概括性和包摄性水平方面,可以高于学习材料,也可低于学习材料。讲解式教学的基本原则:逐渐分化原则(内容安排从一般到个别)。综合贯通原则(教学内容的横向组织应该考虑学生认知结构中现有观念的异同)。(2)加涅的教学设计模式。以其对学习的理解为基础的。------学习层级理论或累积学习模式。人的学习包括8个阶段。流行于70年代。与布鲁纳和奥苏伯尔相比,加涅关注的重点不在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而在于教学方法,提出“指导教学模式”。(3)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建构理论的出发点是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力图使维果斯基的“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并为教学开路”成为现实。流行于20世纪50、60年代。赞科夫的教学新体系: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一般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教学论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与夸美纽斯以后确立的“可接受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直观性原则”等唱反调。(二)行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1、基本特征:基于行为控制而设计教学,其根本宗旨在于完善人的行为。2、代表模式: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也称为“机器教学”产生于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操作性条件反应与强化理论。动物主动作用于环境,在这种作用下获得环境对动物的一定刺激。通过对机体的操作行为不断强化,机体会形成一定的行为方式,这种学习就称为“操作学习”。强化物出现方式的不同可以改变反应概率,由此可以控制反应,促使某种行为形成或消失,这就是强化理论。程序教学设计的关键因素有两个:一是程序教材的编制;二是教学机器的使用。程序教学设计的原则:积极反应;小步子;即时强化;自定步调;低错误率。作用:改革教学手段;教学的个别化(三)人格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1、基本特征:基于完美人格、为了完美人格、在完美人格中。2、代表模式: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流行于20世纪60、70年代,是对50、60年代的“唯理智主义”教学论的反动。教学思想以其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促进人的“自我实现”,是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的根本目标。这种教学设计模式的基本特征是:极大地依赖个体成长的内驱力,排除发展中的障碍;强调情感因素;强调学生此时此刻的情形,不关心他过去的情感和经历;强调本身能够促进学生人际关系中的经验生长。把教师看作“促进者”:帮助学生澄清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活动和材料;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维持某种有益于学习过程的心理气氛。四、对教学模式问题的反思对实践中有关问题的思考:所谓经验推广?每种教学模式以及它们的各种变式的出现,都有一定的条件和原因,都有其局限性。中小学教学主要采用传授式教学。当然,随学科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处理。1、有些学科如综合实践活动、音乐、美术、体育等,大都采取探究或体验式教学。2、有些教材中的内容可以采取探究或体验式教学。3、不同的教学阶段教学模式可以不一样,小学可以多采取探究式教学的模式;相对来说,高中阶段可以多些传授式教学。4、教师和学生的不同的特点,其教学模式也可以不同,例如对学习基础较好和相对较差的学生,其教学模式或形式可以是不一样的。谢谢批评!
本文标题:初三办公室-关于教学过程的多种模式问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540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