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页共10页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第一课世界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一、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1、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走上对外扩张之路:(1)原因:发端于19世纪晚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向人类展示了新的发展前景。在一系列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创新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2)表现:①美国②日本③德国:德国渴望重新瓜分世界的愿望最为强烈。20世纪初德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欧洲第二号资本主义强国。但此时它比英国、法国抢占的殖民地少得多。2、世界殖民体系确立:到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其中法国在非洲三分之一的土地上建立了殖民统治。3、欧洲列强的军备竞争:(1)原因:在瓜分世界和夺取霸权的过程中,欧洲列强的矛盾日益尖锐,彼此间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争。(2)表现:德国和英国的海军竞赛引人注目。(3)特点:在军备竞赛的过程中,工业革命中的科技成果被应用到武器研制上,新式的具有巨大杀伤力的武器不断被发明出来,更增添了军备竞赛的激烈性。4、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1)形成:随着错综复杂的博弈,欧洲列强逐步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一个是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核心是德国;另一个是由英国、法国和俄国组成的三国协约,核心是英国。2·1·c·n·j·y(2)影响:这两大军事集团的扩军备战,造成国际关系的极度紧张,整个欧洲笼罩在战争阴云下。二、第一次世界大战:1、原因: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竞争:军国主义论调盛行;极端民族主义高涨。(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目的:瓜分世界和争夺霸权。)2、列强争夺的焦点:巴尔干地区3、直接原因(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4、经过:(1)爆发: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2)两大集团卷入战争:战争在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之间展开。意大利见风使舵,从自身利益出发,后来加入协约国一方。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3)规模扩大:战争开始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投入战争,战争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演变成具有世界规模的大战。2-1-c-n-j-y(4)主要战场和战线:以欧洲为主战场,形成了西线、东线和南线三条战线。(5)主要战役:①马恩河战役,1914年9月②凡尔登战役,1916年,“凡尔登绞肉机”(6)加速战争结束的因素:①交战双方无力继续战争;②各国出现反战浪潮;③协约国实力增强:美国对德宣战,中国、巴西等国也对德宣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④同盟国瓦解:1918年,奥匈帝国土崩瓦解,德国内发生起义。【出处:21教育名师】(7)结束:1918年11月11日,德国签署停战协定,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集团的失败而宣告结束。5、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列强的掠夺和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6、特点和影响:规模空前,损失惨重,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7、人类应该如何更好地运用科学技术?(见书本P7页笔记)第2页共10页三、凡尔赛体系下的“和平”:1、巴黎和会:(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如何建立世界新秩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2)时间、地点:1919年1月,法国巴黎凡尔赛宫。(3)概况:参加国:战胜国代表。德、奥等战败国和新生的苏俄被排斥在外。操纵国: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美国(总统威尔逊)。地位:历史上第一次具有世界规模的缔结和约的会议。参会国的地位:是不平等的。焦点问题:如何处理德国。重点问题:中国山东问题等。列强的各自打算:美(利用德国制衡英国和法国,削弱英法两个竞争对手);法国(肢解德国,称霸欧洲大陆);日本(要求确认大战期间所侵占的全部土地,特别要求在山东的权益合法化);英国(反对过分削弱德国,让法、德两国相互牵制)(4)成果:①签署《凡尔赛和约》,1919年6月28日。主要内容:根据和约,德国及其各同盟国应承担战争罪责;此外,在领土、军事、政治、赔款和殖民地等问题上,和约也作出了一系列规定。(见书本P9)21cnjy.com②签订其他条约:协约国还分别同德国的同盟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等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条约。(5)影响:形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列强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6)巴黎和会实质:资本主义战胜国的分赃会议(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2、凡尔赛体系:(1)《凡尔赛和约》实质:以《凡尔赛和约》为核心的一系列条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依据各自实力的对比,经过斗争和妥协达成的协议。21·cn·jy·com(2)形成:以《凡尔赛和约》为核心的一系列条约构成了战后欧洲国际关系新体制。(3)影响:暂时确立了列强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在这个体系下,欧洲获得了暂时的稳定,列强在欧洲的利益与矛盾基本上得到协调。根据民族自决原则,确认了波兰等国家的独立。第二课中国的时局与辛亥革命一、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1、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1)列强对中国的控制:政治上:帝国主义列强控制清政府,民族危机加重。经济上:列强加紧对中国的掠夺。铁路是列强在华投资最大的一个经济领域。它们通过直接投资、向清政府贷款等多种方式,控制筑路大权,夺取在铁路沿线开发土地、开采矿藏等特权。【来源:21·世纪·教育·网】(2)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著名实业家张謇就曾发动代表请愿,要求召开国会。【版权所有:21教育】2、革命思想的宣传:以上海和日本东京为中心,革命知识分子出版大量报刊,积极宣传革命。1903年,邹容写成《革命军》。3、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建立:(1)孙中山建立兴中会:1894年11月,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夏威夷的檀香山成立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2)中国同盟会:时间、地点:1905年,日本东京。性质:全国性的统一的革命组织。第3页共10页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机关刊物:《民报》指导思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活动:一方面宣传革命理论和主张,另一方面频频发动武装起义。1911年4月,革命党人黄兴领导的黄花岗起义,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4、清政府的“新政”和立宪,都未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1、保路运动:广州的革命党人发动武装起义时,清政府以“铁路国有”之名,将已归民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不久又将铁路修筑权出卖给列强。这一行为遭到民众的强烈反对,各地纷纷兴起“路存与存,路亡与亡”的保路运动。四川民众在同盟会会员的组织下,成立同志军,发动武装斗争。2、武昌起义:背景:在四川保路运动的影响下,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湖北,革命形势迅速进入高潮。准备:湖北两个重要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在同盟会的促进下,成立了统一的领导机构,准备在武昌举行起义。直接原因:1911年10月9日,革命党人在汉口俄租借制造炸弹时不慎发生爆炸。俄国巡铺闻声而来,突击搜查并逮捕了部分革命党人。革命党人觉得提前起义。经过: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营第八营打响了起义第一枪。他们迅速占领楚望台军械库。各起义部队从四面八方向楚望台集中后,猛攻湖广总督衙门等地。经过一夜激战,起义部队全部占领武昌。三日内,武汉三镇光复。发展:起义军占领武昌后,成立湖北军政府。武昌起义后仅一个多月,全国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清朝的统治迅速崩溃。辛亥革命名称由来:1911年是中国农历的辛亥年,以武昌起义为标志的资产阶级革命被称为辛亥革命。3、中华民国的创建:(1)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1.12(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制政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21*cnjy*com(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具有宪法性质。(4)南京临时政府的政策、措施:在此期间,还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政治法令、财政金融政策,采取了一些发展文化、教育的措施。4、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退位,清朝覆亡。第二天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5、辛亥革命性质: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6、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政治上:辛亥革命是刚刚迈入20世纪的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这次革命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还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思想上:辛亥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进步探索了道路。三、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1、北洋政府的统治:(1)袁世凯为巩固自己的势力采取的措施:①将临时政府从南京前往北京;②改组内阁,委任自己的亲信为内阁总理;③想办法削弱革命派的力量,开始一步步独揽大权。(2)袁世凯扩张武力,进一步独揽政权的做法:A、袁世凯未经国会审议便擅自签订合同,向列强借款。B、胁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第4页共10页全面控制国会。C、解散国会,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责任内阁,公布《中华民国约法》。D、1914年12月,公布《大总统选举法》。(3)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4)复辟帝制:1915年底,宣布接受帝制,改国号中华帝国,定1916年为洪宪元年。2、北洋军阀割据混战:(1)北洋军阀分裂:分裂为直系、皖系和奉系三大派系。(2)北洋政府统治时的中国局面:这一时期的中国,出现了长达十多年的军阀割据混战局面,整个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各派系轮流控制政府,政局动荡不安。长年的战争,造成社会秩序一片混乱,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一、生活中的变化:1、新的交通工具传入中国:(1)轮船:19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它逐渐取代木帆船成为水上交通的主要工具。(2)火车:19世纪末。清政府大力建造铁路,火车随之传入中国。随着铁路路线的延伸,乘坐火车旅行的人越来越多。铁路的修建带动了沿线村镇的经济发展。(山东益都县杨家庄)(3)自行车:20世纪初,自行车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并成为最受青睐的交通工具。2、新型通信方式出现:(1)新式邮政发展:清末,台湾省率先改驿为邮,在驿站的基础上创办了近代邮政。(2)新式电信事业发展:电报通信发展起来,电话、电报等普及率提高。1882年上海外滩开办了中国第一家电话局。21·世纪*教育网影响:不仅极大方便了人们的交流,还对近代的新闻、出版等起到了促进作用。二、头脑中的变化:1、新的精神文化生活方式传入:阅读报纸;看电影、拍照片成为时尚。2、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1)民主观念逐渐被人接受;(2)平等观念深入人心;(3)争取婚姻自由;(4)妇女的地位提高,进入社会,在教育、新闻、工商、政治等许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21教育网3、教育体制的变化:科举制度废除后,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一套现代教育制度逐渐建立起来。4、服饰的变化:官服→中山装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一、感受“多元一体”:(1)自古以来,中华大地上生活着许多不同的族群。今天的中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2)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①汉族的前身是华夏族。“华夏”在先秦时期是中原的地域、国家与族群指称。②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中华”一词出现。③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互交流汇聚,不断融合,逐渐形成和发展成为共同的中华民族。梁启超首次用了“中华民族”一词。【来源:21cnj*y.co*m】④后来,人们用“从多元走向一体”形容中华民族的形成。二、探究“驱除鞑虏”(1)中华民族命运的重大转折:清朝后期,列强侵略中国,中华民族从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到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第5页共10页(2)民族意识觉醒:民族危机极大地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甲午战争后,保国保种呼声高涨。1898年,康有为等发起成立保国会。(3)20世纪初,列强在中国边疆地区的侵略扩张,进一步加深了民族危机。P24(4)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革命派认识到要民族富强,必须推翻清
本文标题:初三历史第一二单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547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