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国以来中国法治化进程:•改革开放前,主要是以党的政策代替法律,人治大于法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六大,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八大报告的提法更进一步,不仅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还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背景回放:回顾教材,知识重组:•忆一忆,议一议,说一说:•《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与“依法治国”的链接《经济生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链接:•与“政府”链接:•与“企业”链接:•与“消费者”链接:•与“劳动者”链接:•与“对外开放”链接: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是市场在资源中起决定作用的基础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企业必须守法经营消费者、劳动者要增强法律意识,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企业要有规则意识和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的本领,敢于、善于打国际官司,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利益《政治生活》:•与“公民”链接:•与“政府”链接:•与“人大”链接:•与“司法机关”链接:•与“中国共产党”链接:•与“民主党派”链接:•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链接:全民守法;依法行使权利,履行法定义务;依法有序参与法治建设法无授权不可为,正确履行法定职能;依法行政,依法决策;加强法制对政府的监督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加强执法监督公正司法依法执政;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与共产党一样得到宪法的承认和保护,都享有宪法规定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参与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先是法治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文化生活》:•“法治文化”与“经济、政治”链接:•“法治文化”与“对人的影响”链接:•“传统法律思想”的影响、作用、继承与发展•法治创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链接:•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链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链接:•与“社会主义荣辱观”链接:•与“公民素质、二个修养”链接:由我国经济、政治状况决定,又促进市场经济发展、政治文明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方式;提高公民素质和道德修养传统法律对我国法治建设既有阻碍又有促进作用,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是社会主义精神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培育文明风尚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吸收世界各国法治建设文明成果,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推动法治创新《生活与哲学》:•与《唯物论》“物质与意识”链接:•与《认识论》“实践与认识”链接:•与《辩证法》链接:视当时材料信息而定•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链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链接:•“人民群众”链接:•“价值观导向作用”链接:•“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链接:推动法治建设要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立足实践,在实践中深化对依法治国的认识我国的经济政治决定了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战略反过来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是依法治国的主体依法治国战略作为上层建筑,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依法治国是党和国家根据我国社会发展趋势和人民根本利益作出的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法治观念对人们的行为有导向、驱动和制约作用高考回顾: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38.材料二:2009年,我国将公民个人信息纳入刑法保护。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2012年上半年,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机关抓获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嫌疑人1700余名。201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其他部门制定的个人信息保护国家标准正式实施。该标准规定,个人信息管理者在处理个人信息时要遵循安全保障等原则,在收集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和指纹等个人敏感信息之前,要得到个人信息主体的明确授权。•(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阐明为什么要对公民个人信息进行保护,并分别说明人大和政府应怎样保护公民个人信息。(12分)•(2)公民个人信息属于公民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侵害公民个人信息,不仅是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侵害,也会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人大要制定和完善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法律,监督法律的实施。政府要履行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职责,健全保护机制,依法打击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理论原因:公民的权利↑现实原因↓人大行使立法权、监督权↑政府履行政治职能、依法行政今年高考预测:•材料一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覆盖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过程。为实现科学立法,2015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修改后的《立法法》。建设法治中国,每个公民都不能袖手旁观。公民不仅是法治中国前行的受益者,更应该是参与者和推动者。•材料二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然而法治基础目前依然是相对薄弱。强政府弱市场是长期存在的普遍现象;产能过剩、房地产泡沫、产权保护不力、商业贿赂、地方债务风险等诸多问题与过度行政干预有关;我国企业每年所订立的经济合同的履约率仅为60﹪,每年因诚信缺失,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了6000亿元。完善市场经济,为中国经济转型扫清障碍,需要法律予以规范和提供保障,需要市场参与者具备法律意识和法律精神。•简述材料一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运用公民的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公民应该怎样参与和推动法治中国的建设。(12分)•结合材料二,运用“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关知识,说明依法治国在中国经济转型中所起的作用。(12分)•38.(1)①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全国人大是最高立法机关,在党的领导下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修改《立法法》,规范立法行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全国人大表决高票通过修改后的《立法法》。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作为法治中国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体现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每点2分,写出任意三点给6分)•②树立法治意识,学习法律法规,宪法和法律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依法行使和维护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等多种方式参与立法决策,推进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使法律法规更好地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依法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行民主监督,行使监督权。推动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严格执法,促进司法机关公正司法,提高国家机关的工作水平和效率。(6分)•若从其他角度回答,符合题意且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2)①通过法制规范政府A1行为,更好的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B1,实现资源优化配置。②政府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等法律手段A1,影响和调节宏观经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B1③通过法治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A1,减低经济运行成本,增强经济活力。B1④通过推进依法治国,促使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即市场主体学法懂法守法用法A1,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B1,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12分)•39.(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产生于先秦时代。西周周公旦提出的“明德慎罚”与“礼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开端。儒家和法家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较大贡献,儒家重视道德教化,重视犯罪预防;法家重视法律在治国中的作用,主张因时制法、事断于法、以法治国,主张刑无等级、法不阿贵,反对以私害法。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强调权力本位,皇权至上,法律是皇权的“附庸”,坚持“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强调义务本位,造成了个人权利意识的淡薄。•权力至上、权大于法的文化在今天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人们的行为,阻碍着法律的贯彻实施。这种崇拜权力,轻蔑法律的倾向,既不利于控制国家公共权力的运行,又不利于防止国家公共权力滥用的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其危害很大。•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政治关系的知识,说明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进行批判继承的必要性。(12分)•(2)结合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分析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对全面依法治国的意义。(10分)•(3)部分群众法治观念淡漠是制约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因素。班级组织同学进社区(村落)进行法治教育。为了提高法治教育的效果,请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提两条方法论建议。(4分)•39.(1)文化由一定政治决定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需要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与社会主义法治不相适应的内容进行批判。(4分)文化对政治具有反作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包含的主张道德教化、重视法律在治国中的作用等内容,对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具有积极作用。(4分)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能提高人们的法治观念,促进法治建设。(4分)•(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对全面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1分)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推动着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3分)作为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部分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它的建设有助于推动上层建筑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建设。(3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全面依法治国要靠人民群众的实践来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直接推动着全面依法治国。(3分)•(3)做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利用违法犯罪典型案例进行宣传教育,让广大群众从众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意义。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从社区(村落)中找出易出现违法犯罪问题的重点人群,通过抓好对他们的教育带动全体群众增强法治观念。坚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脚踏实地进行宣传。(每条建议2分。其他角度言之有理,也可以酌情给分,但不要超过满分4分。)【解题技巧领悟】•主观题答案有时以书本知识为主,有时以材料信息为主,有时是两者兼顾,这其中有什么规律?与《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大纲》目标与要求有什么联系?与“归纳与演绎”两种逻辑思维有无联系?•附:《2015年文科综合考试大纲》政治考核目标与要求:(一)获取和解读信息(二)调动和运用知识(三)描述和阐释事物(四)论证和探究问题解题技巧:1、如果设问限定范围到某一单元、某一课甚至某一原理,材料层次感不强,可用信息不多,则书本优先,侧重考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一般用演绎法编写答案,答题模式是“原理+材料”2、如果设指向不明,宏观设问,且材料层次清晰,则材料优先,侧重考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一般用归纳法编写答案,答题模式是“材料+观点”3、如果设问限定范围到某一单元、某一课或某一原理,且材料层次分明,指向明确,则书本与材料兼顾,两种答题模式均可。专题体系建构:1、经济:市场经济法治经济4、哲学:社会意识上层建筑3、文化:法治文化法律思想2、政治:依法有序参与依法行政科学立法公正司法依法执政依法治国谢谢!
本文标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551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