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八单元典型题1.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铅具有导电性B.碳酸氢钠能与稀盐酸反应C.氯化钠是白色固体D.常温下甲烷是无色无味气体2.下列金属中,活动性最强的是:A.铜B.镁C.铁D.银3.医用热敷袋使用时要轻揉,袋内的反应可看作是铁粉、空气和水相互作用,产生氢氧化亚铁[Fe(OH)2],最终转化为氢氧化铁[Fe(OH)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热敷袋放出的热量是由化学反应产生的B.总反应为2Fe+O2+3H2O===2Fe(OH)3C.上述含铁物质中铁元素的化合价有0、+2、+3D.热敷袋中的铁粉与水在未使用时要分别密封保存4.向一定量某固体中逐滴加入某溶液至过量,x轴表示加入溶液的质量,下列选项中y轴表示的含义与所给图像变化趋势一致的是选项固体溶液y轴含义A二氧化锰过氧化氢溶液水的质量B铁粉和铜粉硫酸铜溶液所得溶液中硫酸铜的质量C大理石(杂质不参加反应)稀盐酸固体中杂质的质量分数D氯化钠和碳酸氢钠混合物稀盐酸二氧化碳的体积5.为比较4种金属X、Y、Z、W的金属活动性,小刚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其中能反应的记为“√”,不能反应的记为“-”,无标记的表示未做该实验。参加反应的物质XYZW23)NO(W溶液-√-3ZNO溶液√√√稀盐酸-√-√则它们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为A.ZXWYB.XZWYC.ZWXYD.ZWYX6.(1)下列铁制品的用途中,利用金属导热性的是______________(填字母,下同)。(2)目前世界上已有50%以上的废钢铁得到回收利用,其目的是___________。A.节约金属资源B.合理开采矿物C.防止钢铁生锈(3)为防止水龙头生锈,其表面镀有一层铬。铁生锈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4)将生锈的铁制品放入盛有过量稀盐酸的洗槽中,观察到溶液变黄,有无色气泡逸出。①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氯化铁溶液可以作净水剂。欲将上述所得溶液中含铁的物质以氯化铁形式回收,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反应可生成氯化铁和水。已知每生成162.5g的氯化铁,就同时生成18g的水。则该反应的反应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6分)A~G是初中化学常见的7种物质,其中至少有一种物质是无色气体,且A与2G含有相同的金属元素。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中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已略去。请针对以下两种情况回答问题。(1)若A中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F是一种红色金属,则F的化学式为________;写出反应①、③的化学方程式: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F与C常温下可以反应,②、③属于同一种基本反应类型,则A的化学式为______;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②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8.铜和铁是生产、生活中广泛使用的金属。(1)工业上用一氧化碳和赤铁矿(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冶炼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2)铁生锈的条件是____;铜表面也容易生成绿色铜锈,铜锈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化学式为Cu2(OH)2CO3,其组成元素有_____种。(3)老师用生锈的铜片、铁粉和稀硫酸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部分生成物已略去)。①紫红色固体C的化学式为_____;②写出II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9.实验室的废液需经处理才能排放。为减弱含有硫酸的废液的酸性,不能..选用的物质是(填字母序号)。A.废铁钉B.熟石灰C.二氧化碳D.碳酸钠10.金属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1)最初输水管材用铸铁,目前多用塑料管和塑料金属复合管,输送热水一般用铜管。下列管材中,属于金属材料的是(填字母序号,下同)。A.铸铁管B.铜管C.塑料管(2)铁生锈的条件是。将生锈的铁片放在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可能发生的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3)金属的回收和利用是保护金属资源的一种有效途径。①废钢铁可回收重新冶炼,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为。②将铁粉和铜粉的混合物放入硝酸银溶液中,反应结束后,对剩余固体成分的判断正确的是。A.肯定有银B.肯定有铜C.可能有铁D.可能是铁和银11钛(Ti)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钛可通过如下反应制得:TiCl4+2Mg====Ti+2MgCl2,若要制得24g钛,需要镁的质量是多少克?高温
本文标题:八单元典型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556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