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岳麓版)
都匀三中八年级历史半期复习资料1八年级下册历史半期复习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知识点扫描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1949年9月北平内容:①制定了《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②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③确定了首都、国旗、国歌。④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2、成立:①1949年10月1日下午,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会议,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会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政府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人民解放军部司令。②、成立过程:开国大典: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并升起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接着举行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③历史意义:①国内意义: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百年来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国家赢得了独立,人民当家作了主人,中国从此进入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②国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3、西藏的和平解放: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与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在北京签订《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第2课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背景:①朝鲜内战爆发,美发动侵朝战争。②美将战火烧到我国东北。③美第七舰队开到台湾海峡,公然干涉中国内政。2、经过:①时间:1950.10-1953.7②领导:彭德怀③主要战役:上甘岭战役④典型人物: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⑤胜利:1953年7月,朝、中、美在板门店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签订》。⑥意义: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的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第3课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1、土地改革:①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决定在新解放区实行改革。《土地改革法》提出了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即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的总目标。②土改总政策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都匀三中八年级历史半期复习资料2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③基本内容: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和财产,分配给农民。④意义:彻底废除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进一步巩固了新中国的政权。3、国民经济的恢复①背景: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原因:长期战乱、帝国主义的掠夺、国民党反动派的搜刮)②政策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打击投机倒把,稳定物价;统一财政,实现国家财政收支平衡;合理调整现有工商业;大量节减国家机构所需经等。③结果:到1952年底,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本单元重点、难点知识问题释疑1、中国新民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提示:①有一个坚强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②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③建立人民军队,开展武装斗争;④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2、新民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本质区别有哪些?提示:从理论上说,新民主义革命是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经济上它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本特征,政治上要推翻以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代理人的统治,建立一个新型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在当时,这个政权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革命是在经济上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本特征,政治上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代表了全中国人民的利益,依据宪法,领导中华民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3、回顾一下中共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土地政策,想一想1950年的土地改革同以往相比,有何特点?有何历史意义?提示:1950年的土改最突出的特点是采取了保护富农的经济。1931年是限制富农,1947年打击富农的政策。意义:这次土改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翻身做了主人,极大在解放了农业生产力。4、中国战前被人瞧不起,53年后就有变化。――新加坡总理李光耀①、“战前”指哪一次战争之前?提示:抗美援朝战争②、说“中国战前被人瞧不起”是什么意思?提示:新中国刚刚成立,力量不大,需要巩固政权、争取财政经济状况的好转。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又贸然出兵,去对付强大的美国,没人相信中国会取胜。都匀三中八年级历史半期复习资料3③、“53年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提示:1953年,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强大的美国宣告失败。这是巩固年轻的人民共和国的重大胜利。抗美援朝的胜利,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为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5、查阅相关资料,谈谈土地改革后,中国农村的土地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提示:主要从土地改革前后土地所有制性质的变化方面支思考。如1952年土改完成后建立的仍是农民的土地私有制。1953-1956年的三大改造完成,建立了公有制,后来又发展到人民公社,“一大二公”。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土地的所有权是在国家。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点扫描第5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1)背景:①人民政权得到巩固。②国家经济情况有了根本的好转。党和政府参照苏联的建设经验,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2)过程:①一五计划②实施:1953-1957年③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④成就:超额完成:工矿业、农业、交通运输(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武汉长江大桥建成、1954年青藏、康藏、新藏公路建成等。)2、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1)制定宪法:1954年一届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宪法贯穿着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基础。)(2)一届人大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经毛泽东提名,决定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3、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1953年,党和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和手工业者通过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通过赎买等多种形式进行的。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匀三中八年级历史半期复习资料4第6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背景:①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②对社会主义建设缺少经验。(2)中共八大:①时间:1956年;②主要内容: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③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④经济建设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⑤选举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⑥意义:八大的决策是正确的,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3)(一)失误:①1958年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②大跃进:目标:追求建设的高速度,以大炼钢铁为中心。口号:“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结果: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国民经济比例失调。③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一大二公”,政社合一;平均主义和“共产风”。结果: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结果:造成1959-1961年严重的经济困难。(原因除“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外,还有三年自然灾害和苏联背信弃义的行为)(二)左倾错误的纠正:①实行全面调整。提出“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②结果:从1962年开始,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2、10年经济建设的成就:1957—1966年党领导全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尽管发生了严重失误,但仍取得了重大成就。(如大庆油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等)而且还出现了众多的英雄模范人物: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第7课全国大动乱1、“文化大革命”的发动(1)、原因: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对国内政治形势作出错误判断,认为共产党内出现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党和国家已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和寻求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决定发动一场群众性的“文化大革命”。②林彪、江青一伙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企图乱中夺权。(2)、过程:①导火线:1965年《文汇报》发《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得到毛泽东的支持。②全面发动:标志:1966年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文革的实际指挥部是中央文革小组。2、全国大动乱和二月抗争:①全面夺权阶段:上海夺权:“一月革命”夺取上海市的党政领导权;②全面夺权;③都匀三中八年级历史半期复习资料5“二月抗争”;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1968年刘少奇被错误地开除出党和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成为党的历史上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3民主法制的严重破坏:“文革”中,中国共产党的集体领导原则遭到破坏。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形同虚设。自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后,整整10年没有召开一次全国人大会议。第8课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经济形式的恶化和周恩来、邓小平调整经济:①自1967年起,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②林彪集团的覆灭:九一三事件。③周恩来的努力: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调整国民经济,解放干部,使各方面有了转机。到1973年,国民经济回升。④邓小平的努力:1975年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实行全面整顿,国民经济再度回升,但随“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国民经济又遭破坏。2、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和某些成就、“文化大革命”的结束①损失:“文革”十年,我国国民经济破坏严重,损失约5000亿元。②取得成就的原因:由于周恩来、邓小平等的努力,及广大群众、干部对“左倾”错误的抵制。经济建设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表现:工农业总产值保持一定速度增长,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完成,国防科技取得重大成就。)③“文化大革命”的结束: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清明节时出现“四五运动”,为后来党中央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1976年7月6日,朱德逝世;9月9日,毛泽东逝世;10月,“四人帮”被粉碎,标志“文化大革命”结束。本单元重点、难点知识问题释疑1、怎样认识文革的性质和后果?提示:性质是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对我国造成最严重挫折和损失的动乱,是“阶级斗争”为纲的产物。后果是①大批干部和群众遭受残酷迫害,民主和法制被践踏。②国民经济遭到巨大的损失③科学文化教育事业被严重摧残④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你认为体现在哪些方面?提示:①宪法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人民的权力。②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和民主集中制,充分体现了民主性。③宪法确立了我国向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④宪法还规定了公民享有广泛的民主自由权利以及应尽的义务等。3、想一想,你如何认识和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提示:这个问题可从三方面说明。第一,宪法的性质: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是我们党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二,宪法的特点: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都匀三中八年级历史半期复习资料6义原则,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第三,宪法的意义和作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中国人民革
本文标题: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岳麓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563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