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八年级下政治地理历史生物复习提纲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目的:筹备建国任务时间地点:1949年9月30日在北平举行。内容:1949年9月30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毛泽东在会议决定新中国的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为首都;采用公元纪年;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五星红旗为国旗;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会议还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意义:《共同纲领》展示了一幅宏伟的建设蓝图,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前,它具有国家临时宪法的作用,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遵守的大宪章。二、开国大典时间:1949年10月1日1、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召开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中南海召开第一次会议,决定接受《共同纲领》为政府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2、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有以来最伟大的事件,是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它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内外压迫者对中国的统治和国家战乱频仍,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人民梦寐以求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从此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民族之林。中国历史开始了新的纪元。三、西藏和平解放:时间:1951年5月;西藏代表:阿沛·阿旺晋美;5月23日,签署《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下放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实现和平解放。经过:1950年10月,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同时,中央人民政府通知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到北京谈判。1951年5月,经过谈判,西藏和平解放。昌都战役的胜利这西藏和平解放奠定基础.意义:至此,除台湾和少数海上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获得解放,标志中国大陆领土的全部解放。第2课人民政权的巩固一、整顿经济秩序1、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生的人民政权经受了军事、政治、外交、经济等多方面的严峻考验。工作重心由农村转身城市.2、采取措施:⑴严厉打击银元投机;⑵平抑物价,⑶统一财经。毛泽东称这一经济上的胜利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3、作用:稳定经济秩序之后人民政府用三年的时间,又顺利地完成了恢复和初步发展国民经济的艰巨任务,为全国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向工业化目标奋进,奠定了基础。二、抗美援朝(1950—1953年)1、参战目的:保家卫国,支援朝鲜人民。2、性质:反侵略的正义战争。3.内容: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彭德怀的领导下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军队并肩作战,承担起保卫和平的历史重任。与此同时,国内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3、英雄人物:志愿军指战员为维护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舍生忘死,慷慨奉献,发扬了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被人们誉为“最可爱的人”。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4、结果:1953年7月美军在战场上严重受挫,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朝鲜战争结束。5、意义:抗美援朝是巩固年轻的人民共和国的又一胜利。它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也使新中国的国际声望得到空前提高,为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考验了人民军队的现代化战斗能力。三、土地改革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时间:1950年6月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宣布废除地方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完成了土地改革。2、土地改革的伟大意义: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依靠在土地改革中形成的有组织的阶级队伍,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对旧乡村的改选,为以后在农村社会中推行党的各项政策奠定了基础。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3课向社会主义过渡1、时间:1953年,党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1949—1956年)。2、主要内容:规定了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选的目标和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1、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的基本任务:主要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和其他各项事业;为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奠定厚实的物质基础。实现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富强的必然要求。但中国原有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2、建设成就:到1957年底,各项主要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任务,取得了令人振奋的巨大成就。不仅工业基础得到极大改善,也初步改变了工业分布沿海的不合理布局,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步伐在扎扎实实地向前迈进。①1953年12月,鞍山钢铁公司兴建的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七号炼钢炉三大重点工程隆重举行了开工生产典礼,被称为“我国重工业发展中的巨大事件”;②1953年7月,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在吉林长春兴建,成为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1956年7月,第一辆国产“解放牌”汽车出厂,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有中国历史。③1954年2月,东起青海西宁市,西到西藏拉萨市,全长1943千米的青藏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④1954年,南昌飞机厂制造的第一架飞机试飞成功。1956年,新型喷气式飞机在沈阳试制成功。⑤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全长1670。4米,是长江上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桥,从此,“南北天堑变通途”。三、三大改造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通常被概括为“一化三改”,即社会主义工业化(简称“一化”)以及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三改”)。“三大改造”实质是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变革,使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的优势地位,为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经济基础。①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多种过渡形式,逐步将分散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经济,以适应工业化对农业生产的需要。②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有生产合作小组、供销合作社和生产合作社等多种形式。③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国家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通过有步骤地和平赎买的办法,将它们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使资本家私有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由此创造出一条适应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3、三大改造的意义: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比较顺利地实现了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社会变革。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时间内遗留了一些问题。但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完全正确的。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制定的目的:为了适应向社会主义过渡新时期的需要,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2、制定过程:1954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取代了已经完成历史使命的《共同纲领》。3、时代意义:《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总结了百余年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确认了新中国建立以来在政治、经济上的新成就;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基本政治制度和各项政策,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并以根本大法的形式,把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总目标确定了下来。宪法的颁布,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有了根本大法的保障。第4课“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背景: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说明对当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认识存在很大的盲目性。2、总路线(指导思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3、积极意义:这条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尽快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求富求强的强烈渴望。4、消极意义:由于过分强调“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但忽视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助长了浮夸蛮干的风气,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高指标、高速度的“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大跃进”首先在农业上发动起来,而后扩展到工业领域,掀起全民“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二、人民公社1、运动掀起的原因:伴随着经济战线上“大跃进”而来的,是在农村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根据“工农商学兵相互结合,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原则,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将农业生产合作社迅速转变为人民公社。2、运动的实质:大跃进在农村的翻版和扩大,急于求成,不切实际地提出向共产主义过渡,大刮“共产风”。3、运动的后果:大办人民公社超出了当时的生产力和群众的觉悟水平,搞平均主义,实际上损坏了群众的利益,最终造成了生产混乱和生产力下降。国民经济的调整从1959年起,特别严重是1960年夏以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严重后果逐渐显露出来,使国民经济陷入困境。1961年正式提出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在1964年底至1965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周恩来宣布:经济调整的任务已基本完成,我国将进入一个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目标的国民经济发展的新时期。不久,由于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一历史进程被中断。第5课奋发图强艰苦创业一、“铁人”王进喜:960年春,石油会战的成功,打破了“中国贫油”的悲观论调。二、“两弹元勋”邓稼先:1959年6月,为了增强国防势力,打破国际上的核垄断和核讹诈,在苏联政府终止合作协议的情况下,中央下决心自己制造原子弹。在以邓稼先为代表的一代核科学家的集体努力下,1964年10月,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意义:两弹的成功爆炸,表明了我国已具备核防御力量,这不仅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极大的鼓舞了民族自信心。邓稼先的评价:邓稼先长期工作在第一线,兢兢业业,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成功试制和爆炸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三、“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焦裕禄一身正气,廉洁奉公,处处为他人着想,为群众谋利益。他严于律己,鞠躬尽瘁,真正实践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被誉为“县委书记的榜样”。第6课“文化大革命”(1966.5~1976.10)一、发动1、原因:①制度建设方面:这是党和国家民主与法制不健全的表现。②个人发面:毛泽东错误估计了阶级斗争的形式,指导思想出现了偏差。2、性质:是一场由毛泽东错误发动和领导,被林彪和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和国家和广大人民带来灾难和损失的动乱,它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3、经过:1966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五一六通知》标志着“文化大革命”全面爆发。这场由“中央文革小组”操纵的运动,很快又从党内推向社会,破坏民主法制的社会动乱开始出现。二、升级:所谓的一月革命风暴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升级,进入全面夺权阶段。结束:1、文革造成的深重灾难:①国民经济发展缓慢,拉大了中国通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②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提高,社会动荡不安。③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政治运动接二连三,干部群众心情压抑。2、林彪叛逃事件:林彪因迫不及待地图谋提前“接班”,甚至还秘密策划反革命武装政变。阴谋败露后,林彪乘飞机仓皇外逃,于1971年9月工资3日,在蒙古温都尔汗坠机身亡。林彪叛逃事件的发生,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理论和实践的失败。3、周恩来、邓小平全面调整①目的:恢复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的正常局面。②成果:经过整顿,国民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社会趋于稳定。4、粉碎“四人帮”①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人民群众万分悲痛。但“四人帮”却发出种种禁令,压制人们的悼念活动,并加紧对邓小平进行“大批判”。②四五运动:1976年清明节前夕,首都百万群众聚集天安门广场,沉痛悼念周恩来总理,愤怒声讨江青等人的滔天罪行,4月5日,遭到“四人帮”的镇压。尽管如此,四五运动为后来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奠定了群众基础。③严峻时期:1976年9月,毛泽东逝世前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加紧了夺取
本文标题:八年级下政治地理历史生物复习提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564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