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八年级物理知识总结(20161018)好
1*初中物理知识点(八年级)(2016.10.1)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一、温度:常用单位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②常用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二、物态变化*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1、熔化和凝固①熔化: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吸收热量)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萘、各种金属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熔化的条件:⑴温度达到熔点。⑵继续吸热。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熔化特点:吸热,温度不断上升。②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放出热量)举例:冬季在稻田、地窖放上水,水凝固变成冰放热,防止冻坏。凝固的条件:⑴温度达到凝固点。⑵继续放热。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2、汽化和液化:①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吸收热量)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速。作用:蒸发吸热,具有制冷作用。举例:教室洒水凉快,水蒸发吸热。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气压增大,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沸点降低,。*高压锅的原理:增大气压,使液体沸点升高。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放出热量)液化举例:雾、露水的形成、白气②液化:方法:⑴降低温度;⑵压缩体积。(如液化煤气:通过压缩体积液化)作用:液化放热。**易错点:”白气”不是水蒸气,是水蒸气遇到外界温度较低的空气时放热液化形成小水滴悬浮在空气中。3、升华和凝华:①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举例:结冰的衣服变干、樟脑丸变小。作用:升华吸热,,具有制冷作用。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应用:(1)人工降雨:利用干冰升华,从周围空气吸热,使水蒸气液化或凝华形成雨(2)制造舞台烟雾:利用干冰升华,从周围空气吸热,使水蒸气液化形成烟雾。②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举例:霜、雪、雾凇的形成、钨丝变黑----先升华后凝华**自然现象中的物态变化:雾的形成---液化;露水的形成---液化;霜、雪的形成---凝华;雾凇---凝华;冰花---凝华(窗户里边);太阳出来雾散去----汽化;烧开水冒白气----液化;冰冻的衣服变干----升华钨丝变黑----先升华后凝华;用铁水铸成铁锅----凝固;洒水变干---汽化或蒸发;冰雪消融----熔化;涂酒精降温:汽化樟脑球变小——升华第二章物质世界的尺度、质量和密度一、质量: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2、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常用单位:tgmg对质量的感性认识:一枚大头针约80mg一个苹果约150g一头大象约6t一只鸡约2kg气固液凝固放热熔化吸热液化放热汽化吸热升华吸热凝华放热蒸发沸腾体22、测量:实验室常用测量工具托盘天平,也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重,再通过公式m=G/g计算出物体质量。**使用托盘天平常见问题:(1)托盘天平使用时,应左物右码;加砝码要先大后小;称量过程中不能再调节平衡螺母。(2)物体和砝码放反时,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示数(3)砝码不规范:砝码粘有其他物质,会使测量结果会偏小;砝码磨损,会使测量结果偏大。二、密度:1、定义:某种物质组成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它等于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2、公式:3、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单位换算关系:1g/cm3=1.0×103kg/m3水的密度:1.0×103kg/m3=1g/cm34、测固体的密度:说明:在测不规则固体体积时,采用排水法测量,采用的科学方法是等效代替法。*5、测液体密度:⑴原理:ρ=m/V(剩余法测液体密度)⑵方法:①用天平测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③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质量m2;④得出液体的密度ρ=(m1-m2)/V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一、参照物机械运动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二、长度的测量:1、国际单位:长度主单位是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2、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1cm、铅笔芯的直径1mm、**长度测量时测量结果必须包括准确值+估计值+单位(估读到刻度尺最小刻度下一位)(*只有测长度时估读)三、时间的测量国际单位:秒(S)测量工具:古代:日晷、沙漏等现代:停表、钟表等。四、速度:1、定义:物体运动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的比值。它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2、国际单位:m/S;常用单位:Km/h。***换算关系:1m/S=3.6Km/h3、计算公式:v=s/t第四章声现象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注意:振动停止,发声停止,声音不一定停止,可能还在介质中传播)2、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空气中声音以声波形式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3、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声速与介质种类与温度有关。4、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声波。回声与原声差0.1s时,距离最短17m,才能听到回声。回声的利用:回声测距。5、人耳感知声音的途径:(1)空气传导(气体传声):声源---空气振动---鼓膜振动---听小骨等---听觉神经---大脑(2)骨传导(固体传声):声音---头骨、颌骨----听觉神经---大脑*二、乐音及三个特征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2、音调:人感觉到声音的高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1s内振动的次数)*探究实验: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拨打尺子,看到钢尺越短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拓展:发声体越短,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弦乐器(如吉它):弦越短、越细、越紧音调越高。ρmV=Vmρ=Vmρ=ρmV=原理3*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发声体距离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探究实验: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鼓面振幅不同,响度不同。听诊器、助听器能增大响度。*4、音色:也叫音品或音质,反映声音的特色。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探究音调和频率、探究响度和振幅关系**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三、超声波、次声波:1、人的听觉频率范围:20Hz----20000Hz.2、超声波:频率大于20000Hz.特点:定向性好,穿透力强9应用:声呐、B超、超声测距、超声探伤、超声清洗等。3、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特点:传播距离大,破坏性强应用:预报台风、地震、检测核爆炸。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环保角度噪声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2、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较理想的环境:30--40dB;影响睡眠、休息:大于50dB;影响工作效率:大于70dB;影响听力:大于90dB.3、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五、声的利用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传递信息:声呐、B超、听诊器等传递能量:超声波碎石、超声波清洗仪器等第五章《光现象》一、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应用及现象:①激光准直、射击瞄准②影子的形成③日食、月食形成、日晷计时、④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像形状与孔形状无关。像的大小与小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距离越大,像越大。光速: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二、光的反射1、光的反射定律: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光的反射现象:水中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自行车尾灯(*2、分类:⑴镜面反射: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如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⑵漫反射: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如电影银幕。探究实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3、平面镜: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左右相反、虚像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物体发出的光线在镜面上发生发射,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在镜后相交形成的。)作用:成像、改变光路*应用:潜望镜、自行车的角反射器。*平面镜成像实验:(1)研究方法:等效替代法。(*用玻璃板后蜡烛和像重合替代平面镜所成的像)(2)用玻璃板作用:便于确定像的位置。(*玻璃板既能透射一部分光又能反射一部分光)(3)玻璃板应竖直放置,否则玻璃板后的蜡烛不能和像完全重合。(4)玻璃板不能太厚,否则会在玻璃板后成两个像。(5)应在较暗的环境中做实验,物体应亮一点,如蜡烛。(6)人离平面镜越近,人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大小不变。易错点:错误认为像变大,应为视角变大。*平面镜成像作图:4(1)常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图:做轴对称图形(右图)(2)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图(左图)4、球面镜性质:凹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会聚应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性质:凸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凸镜所成的像是缩小的虚像应用:汽车后视镜**实像和虚像: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倒立、光屏上可看到(如小孔成像、照相机、幻灯机、投影仪)虚像: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正立、光屏上不能看到。(如平面镜成像、看水中鱼、放大镜、凹透镜成像、汽车观后镜成像)三、光的折射:1、光的折射规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的角大。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空气中的角大:指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或从水(玻璃)斜射入空气,都是空气中的角大于水(玻璃)中角*2、光的折射现象:水中筷子向上弯(虚像)、池水变浅、看水中的鱼(虚像)、海市蜃楼(虚像)、凸透镜成像(实、虚像)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都高。四、光的色散:1、光的色散现象:一束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的现象。如雨后彩虹是太阳光传播过程中经空气中的水滴色散而形成的。2、光的色散现象得出结论:(1)白光不是单色光,是由各种色光组成的复色光。(2)不同的单色光通过三棱镜时偏折角度不同,红光偏折最小,紫光偏折最大。五、光的三原色、颜料的三原色及不可见光:**1、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2、不可见光的应用:红外线的特点;热作用强、穿透云雾能力强。应用:遥控器、浴室暖灯、红外线夜视仪紫外线的特点:能杀死微生物、灭菌、荧光效应、有助人体合成维生素D。应用:验钞器、紫外线灭菌六、物体的颜色:1、不透明物体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红色物体只反射红光、白色物体会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物体会吸收所有色光。)*举例:红光照射演员的红丝巾、白上衣、蓝裙子,红丝巾呈红色、白上衣呈红色,蓝裙子呈黑色2、透明物体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红色玻璃只能让红光透过,其它色光都被吸收。)*第六章《常见的光学仪器》一、透镜1、凸透镜:会聚作用(对所有光线会聚,使光线靠近主光轴),又叫会聚透镜。凹透镜:发散作用(对所有光线发散,使光线远离主光轴),又叫发散透镜。**凸透镜越厚,会聚能力越强,焦距越短。*测凸透镜焦距的方法:(1)、太阳光聚焦法(凸透镜必须正对太阳光)。(2)、平行光源法(3)、二倍焦距法2、典型光路(三条特殊光线)(1)、平行主光轴的光线过焦点;(2)过焦点的光线平行;(3)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二、凸透镜成像
本文标题:八年级物理知识总结(20161018)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574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