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1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2.进一步培养搜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3.培养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教学重难点1.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把握两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2.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学情分析《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一篇典型的科普说明文,两篇短文《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都和恐龙相关,但是说明的对象又有所不同。请结合班级情况和单元重点,在重难点上不必面面俱到,要重在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从而积累知识。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恐龙无处不在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大家看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吧,一定会被那奇特的想象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所震撼。那么,你们知道为什么恐龙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却在6500万年前灭绝了呢?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一遍课文,小组讨论: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明确: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2.复读课文:请各组各出一名代表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在听读的过程中在文中找出作者的问题。引出下面的讨论话题:(1)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2)什么是“泛大陆”?复述“泛大陆”分离成七大洲的过程。3.恐龙为生物学范畴,“大陆板块”理论为地质学范畴,它们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呢?明确本文的写作顺序及写作思路。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2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恐龙在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成四个部分——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说明顺序:逻辑顺序。三、研读课文,明确方法指导学生根据说明文的文体特点,找寻说明方法。说说下面几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1)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打比方)(2)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列数字)(3)“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举例子)四、细读课文,揣摩探究1.品味语言:“‘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这一句中“几乎”这一词语具有什么表达效果?教师先示范品析:“几乎”用在文中的意思是:“板块构造”理论基本上为地质界的所有问题都提供了答案,但并不排除还有极少问题不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决。这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的特点。2.学生试赏析下面这些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表达效果。(1)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2)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3.找寻说明方法:指导学生根据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在文中找寻说明方法。教师引导:本文用了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让学生在文中查找。教学板书设计恐龙无处不在生物学——南极发现恐龙化石地质学——“板块构造”理论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第二课时被压扁的沙子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阅读了短文《恐龙无处不在》,这篇文章与恐龙有关,但说明的中心却是由恐龙引出的另一个问题——对大陆“板块理论”的论证。这节课我们学习另一篇短文《被压扁的沙子》。从这篇文章的标题来看,似乎与恐龙毫无关系,况且沙子又怎么会被压扁?标题让人感到很奇怪,但读后你就会知道,它也是在解释一个恐龙之谜。二、筛选重要信息,整体把握主要内容默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1.本文对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提出了哪两种科学假说?假说一:“撞击说”。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管星对地球的毁灭性的撞击,是导致包括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3假说二:“火山说”。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使得包括恐龙在内的大量生物灭绝。2.文章是怎样引出“撞击说”和“火山说”的?找出有关段落并朗读。提示:由“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推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管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也许是导致所有包括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3.文章是怎样引出“火山说”的?找出有关段落并朗读。提示:“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4.“为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科学家们是怎样验证的?从文章中找出所列举的证据。明确:证据一:“斯石英”的化学、物理性质。普通的沙子在超高压的状态下变成为致密的“斯石英”,“斯石英”在自然状态下经历数百万年的反弹,又会恢复为沙子。在实验室里,用摄氏850度的高温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会变为普通的沙子。佐证:“金刚石”的形成与“斯石英”相类似。用人们较为熟悉的“金刚石”进行类比,使一般人明白这个道理。推断: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的撞击,形成过高压,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证据二: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佐证: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与恐龙灭绝的历史相同,研究者从里面检测到了斯石英相同的原子排列,证明这里有“被压扁的砂子”。推断:6500万年前地球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斯石英。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起到平流层中,造成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导致地球生物灭绝。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不可能发生过火山。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三、语言学习,体会补充说明的作用文章中一共有五处地方运用了补充说明,试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示例一:“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用人们常见的青蛙和蟾蜍来举例,体现了科普作品语言浅显易懂的特点。示例二:“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通过看地图证明南美与非洲的相离,更使人信服,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学生找出其他三处说说其作用。教师归纳:①“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这一句看起来有调侃的意味,但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作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②“即非常纯的沙子。”这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易被人理解接受,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③“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作者随笔幽默了一下,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四、比较阅读,理解两篇文章的异同41.与短文《恐龙无处不在》相比,两篇短文在行文思路上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提示:都是先提出问题,然后作出假设,经过推理论证之后得出结论。不同之处:第一篇短文由一个问题引出另一个问题;第二篇短文是提出两个假设,通过论证否定其中一个。2.两篇文章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思考问题的方式有哪些相同之处?提示:都体现出多角度、跨学科地思考、分析问题的思维特征。结束语同学们,这两篇科普短文,让我们见识了动物界的沧海桑田,让我们欣赏了大自然的神奇奥妙,让我们领略了科学家的敏锐聪慧……我们也要从中受到启发,平时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从而培养我们的创新能力。教学板书设计被压扁的沙子恐龙灭绝的原因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分布情况斯石英成因肯定“撞击说”严谨的求实的结论
本文标题: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577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