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交通运输 > 公共交通对区域居民交通出行的影响研究
新疆农业大学机械交通学院2015~2016学下学期《公共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课程论文2016年04月班级交工132学号220130742姓名李涵开课学院机械交通学院任课教师朱兴琳成绩__________1.论文题目:公共交通对区域居民交通出行的影响研究论文要求:1、根据所选择题目,选择一个点展开分析和讨论,包括基本原理、可能存在的缺点和改善措施、可能的应用前景等。2、可以使用文字叙述,也可以列出表格或者图像表达。3、要求有基本的结论。4、论文结构包括:题目,摘要,关键词,前言(引言),主题,结论,参考文献等。5、自己组织语言表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切不可人云亦云、抄袭现有文献资料;课程论文内容要体现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一定的创新性。6、字数3000-5000字,主要文献10-20篇。教师评语:教师签字:年月日附件2新疆农业大学机械交通学院课程论文评分标准及评分表评分内容评分要求参考得分论文结构50分论文层次分明,内容组织有序40--50分论文层次一般,内容组织一般30--39分论文层次不合理,内容组织不合理30分以下语言组织20分语言简练,通顺16--20分语言一般,基本通顺12--15分语言不通顺,有错字11分以下评述10分有综述,且有自己的评述,有理有据8--10分有综述,且有自己的一些简单评述4--7分有综述,罗列别人的评述论文0--3分格式20分非常规范规范16--20分基本规范8--15分一般规范或混乱0--7分公共交通对区域居民交通出行的影响研究作者:李涵指导教师:朱兴琳摘要:公共交通对区域居民交通出行的影响研究,为应对城镇化与机动化的快速发展以及日益恶化的交通出行环境,各大城市都强调公共交通在发展“宜居宜业”城市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建设可持续的、绿色生态的城市时,公共交通系统的规划与建设被视作是一项极为重要工作。通过对公共交通开通前后交通居民出行行为的对比研究可以看出,公共交通的建设开通和运营,对当前地区居民出行行为和交通影响极大。关键词:公共交通;出行方式;影响分析前言公共交通区别于个体交通(如步行、自行车、摩托车、小汽车等),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出行,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用事业。城市公共交通也是一项复杂的交通工程,是由多种公共交通方式(公交汽电车、轨道交通、出租车等)组合而成的公交网络体系。大力发展交通有利于建设一个更加和谐绿色的城市环境,有利于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共同承担着城市内部的一部分客运需求,两者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竞争关系,同时也相互依存。目前我国公共交通的建设大部分还处于刚起步的阶段,尚未形成完善的系统,因此只有借助现有的公交的网络覆盖优势才能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范围,充分实现快速公共交通运量成本较低、占地和能源消耗较低以及环境污染相对较少的优点。轨道与公共交通的有机结合,相互补充,对增强公共交通出行方式的比重,缓解大城市的交通压力,实现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的主导地位,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研究目的为应对城镇化与机动化的快速发展以及日益恶化的交通出行环境,各大城市都强调公共交通在发展“宜居宜业”城市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建设可持续的、绿色生态的城市时,公共交通系统的规划与建设被视作是一项极为重要工作。在公共交通建设速度较快的大城市,目前正在经历公共交通由中心城扩展至周边新城的高速建设期,公共交通线路向外围新城延伸,初步构成了与中心城联系紧密的城市公共网络,新城与中心城之间的联系,公共交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1研究内容(1)公共交通开通前后交通出行特征分析通过对居民出行调查原始数据,建立基于调查区域的居民出行调查交通数据库,实现交通调查数据的整理,存储,查询等功能,并根据居民出行调查的内容,实现对出行调查基础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同时,对两次出行调查的出行行为指标进行整理和分析,其中包括居民出行方式,出行率,出行目的,出行时间,出行时空分布,公交出行与公共出行选择等等指标进行对比和分析,根据量化的指标分析,得到公共交通开通前后的基本交通出行行为分析,以及相应的分析结果。(2)公共客流预测与影响分析对实际客流特征与预测客流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首先分析总结客流特征,找出其发展规律,从而对比分析客流指标,找出实际数值与预测数值偏原因,并进行进一步研究。通过基于TransCAD的模型建立,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库定量的指标与数据分析,测算公共交通开通前后道路交通流量变化,分析公共交通开通前后对道路交通所产生的影响与变化,从而进行、公共交通开通前后的区域道路交通流量变化分析研究。通过定量的数据与指标,对公共开通前后的公交线路进行客流分析,并根据评价指标,对公共开通前后公共交通线路运营与线路客流特征进行评价,实现公共开通前后公交客流分析。并针对公共交通的现状客流及居民出行特征情况,对近期、远期预测客流量进行修正。(3)对公共交通规划及运营工作的建议城市公共交通的实际运营效果以及城市公共交通网的整体布局受城市公共交通空间选择、线路走向的合理性影响较大。通过对亦庄公共线开通前后的出行特征研究及评估分析,提出下一步亦庄新城公共线路规划的建议及站点的优化措施,有效结合城市用地建筑物与城市公共交通条件,实现城市公共交通、公共交通、土地资源及其他影响因素的可持续发展。1.2技术路线研究居民出行调查结果,首先采用相同的出行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进而建立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库,得到居民以及就业人口的交通出行特征的变化情况,完成对该区域交通变化情况的总结分析。同时通过实际客流相关指标与客流预测结果的比较,评价客流预测的准确度并总结相关经验。其次,根据公共开通前后公交模型的理论和实际过程在准确把握公交需求强度、时空分布等特征的基础上,结合系统科学、现代交通规划、复杂交通运输网络等相关学科理论和方法,对公共与公交规划模型进行定量化分析研究,在TransCAD的基础上建立公交需求预测模型,确定公交客流分担量及各种公交方式间的衔接与转换。根据公共线与公交客流所占比重,对公交线网进行评价,建立公交线网评价模型。最后,在交通分析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公共公交网络特性数据,以公共交通开通前后为分析节点,以地区为分析范围,对道路交通流量,公共与常规公交客流与公共开通后交通影响范围进行分析与评价,得到定量的分析指标,从而确定公共交通开通前后对居民出行行为的改变与影响分析,并对城市的客流预测、公共线网规划、交通运营管理、交通枢纽建设等提出改进意见。居民出行研究2.出行特征构成要素城市居民一次出行的要素通常概括为:出行次数、出行时间分布、出行目的分布、出行方式分布、出行空间分布五个构成要素。居民出行是指居民出行时使用某种交通方式,耗用一定时间,从出发地经某一路径到达目的地的位移过程。居民出行方式具体指居民使用自行车、步行、摩托车、公交车、地铁、私家车、出租车等方式的出行。居民出行方式构成是反映城市交通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一般指城市居民日常出行采用各种交通方式(工具)的人数比例。居民出行强度一般是以居民人均出行次数和出行总量、居民出行时间和出行距离来表征的。2.1出行特征影响因素分析由居民出行行为各方面的特征能够看出,居民出行的决策是在特定的历史、经济、文化、自然、社会及交通条件下进行的。不同的城市、地区,居民的出行特征有很大差异:城市中心区的居民出行距离短、自行车或步行出行占一定优势,而相对偏远的郊区居民出行距离长,更倾向于小汽车出行。影响居民出行的因素有:社会特性、土地利用程度、城市结构、环境以及个人偏好等方面。公共交通的开通属于外因影响,其对出行特征的直接影响为出行空间、出行方式,间接影响为出行次数、出行目等。出行调查出行目的划分为上班、上学、回家、乘车或换回程、购物、休闲健身、出外就餐、看病、探亲访友、文化娱乐、工作外出、接送人以及其他(请注明)。居民出行是指居民出行时使用某种交通方式,耗用一定时间,从出发地经某一路径到达目的地的位移过程。居民出行方式具体指居民使用自行车、步行、摩托车、公交车、地铁、私家车、出租车等方式的出行。居民出行方式构成是反映城市交通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一般指城市居民日常出行采用各种交通方式(工具)的人数比例。居民出行强度一般是以居民人均出行次数和出行总量、居民出行时间和出行距离来表现的。居民出行目一般用出行目的分布来表示,也就是不同目的出行量占出行总量的比重。不同目的出行时间和出行方式往往也具有特定性,因此城市居民出行的需求模式及行为模式可根据出行目的分布来推断。城市居民出行行为及公共交通客流的研究与评估是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建设及运营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因此,对公共交通运营前后地区居民出行行为的分析研究及对公共交通客流的评估分析能够很好的修正客流预测结果,从而完善公共交通规划工作。本文对公共交通对居民出行行为及公共客流的特征进行了探讨,并利用交通规划模型的分析方法,研究了公共交通开通前后居民出行行为的变化规律以及客流特征。(1)居民出行行为研究方面:居民出行行为的改变是基于各种复杂条件变更的前提下产生的,由于缺乏收入、小汽车拥有率等数据资料,本次公共开通前后居民出行行为的研究只注重了公共交通条件的改变,其他因素考虑较少,今后随着出行调查数据的不断完善,应当补充除公共交通因素以外,其他相关的主要影响因素应统筹考虑。(2)公共客流预测方面:城市公共交通客流预测需依据丰富、准确的数据,以科学的预测手段为指导,对比评估公共通车前后居民出行行为的变化规律及公共客流,从而对公共交通客流预测进行优化完善。(3)放射型公共交通方面:根据实际情况重点考虑其服务范围的大小,以确保客流预测的准确度,为公共站点及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后期运营管理提供有效的帮助。2.2居民出行调查方式居民出行调查,是指对居民一天内出行的详细情况(目的、时间、距离、交通方式等)进行调查。调查的对象包括年满6岁以上的城市居民、暂住人口和流动人口。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社会经济属性(家庭地址、用地性质、家庭成员情况、经济收入等)和调查对象的出行特征(出行起终点、出行目的、出行次数、出行时间、出行路线、交通方式的选择等)。调查方式有:家庭访问法、路旁询问法、邮寄收回法等,但一般都采用抽样家庭访问的方法进行调查,抽样率则根据城市人口规模的大小在4%~20%之间选用。通过居民出行调查,可以了解居民出行形态,得到交通生成指标、居民出行规律及居民出行生成与土地使用特征、社会经济条件之间的关系。居民出行调查方法通常分为SP(StatedPreference)调查法和RP(RevealedPreference)调查法。RP调查指的是已完成的选择性行为调查,而SP调查则是在假设条件下对选择主体的选择意向进行的调查。3.结论公共交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一个高效的、优质的、整合的交通系统来适应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满足居民的出行,从而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的全面发展。认真分析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过程及存在问题,认真研究居民出行行为,从而引导公共交通的合理健康可持续发展,保持城市道路通畅是我们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一般情况下,交通设施越完善,居民出行选择公共交通的比率也会增加。合理的出行结构有利于充分发挥交通基础设施的作用,而不合理的出行结构则会使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意图事倍功半。为了优化交通出行方式结构,需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引导人们选择更加有益于社会、环境的出行方式,公交都市的建设、以地铁为主体、快速公交为骨干、普通公交为补充的公共交通体系的建设。参考文献:[1]汪光焘,陶斯亮,毛其智,等:中国城市状况报告(2012/2013)[J],外文出版社,2012.[2],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刘娜:城市公共交通客流后评估体系及指标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0.[3]周商吾:中小城市交通特征分析[J].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三届年会,青岛,1986.[5]徐慰慈:城市交通规划论[J],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6]曲大义,于仲臣,庄劲松等:苏州市居民出行特征分析及交通
本文标题:公共交通对区域居民交通出行的影响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581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