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013年中考·地理·粤教版·计算专题1/2初中地理计算专练一、专题内容: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七年级地理教材,特别是七年级上册教材中,就有不少数学计算题。从计算题型来讲,既有简单的四则运算和混合运算,也有较复杂的正、负数加减法、被除数为分数的除法及一元一次方程。由于相关内容的教学,地理学科与数学学科的教学进度不一致,即当地理科讲到相关计算题时,数学科尚未学习到这一内容或刚刚开始学习,学生对其尚未完全掌握,导致在解析地理计算题时产生很多困难和问题。因而,在初中地理总复习中,将地理教材中的各类计算题归纳起来,进行专题讲解,是很有必要的。(一)比例尺的计算:1.计算公式:①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公式推导:②图上距离=比例尺×实地距离③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2.例题:(1)已知AB两地的实际距离是150千米,现在地图上测得它们的距离为3厘米,那么该地图的比例尺为:A.1:500000B.1:200000C.1:5000000D.1:2000000解析:直接将已知条件代入计算公式①中进行计算,注意两个距离的单位必须统一,即需要将150千米换算为15000000厘米(强调:单位由千米换算成厘米,在原来数字的后面加上5个“0”)。列式即为:3厘米/15000000厘米=1/5000000,亦即1:5000000答案:C(2)A、B两地的图上距离是3.75CM,比例尺为1:500000,那么两地实际距离为:A.1875千米B.18750米C.75米D.1875厘米解析:根据计算公式③可列式:实地距离=3.75cm÷1/500000=3.75cm×500000=1875000厘米=18750米答案:B3.总结:(1)比例尺是指缩小程度,无单位。(2)进行计算时,必须统一实地距离(千米)与图上距离(厘米)的单位,最后计算出的实地距离单位一般为千米,不是千米的要换算为千米。(3)在地图中量算图上距离时,要注意有时可能不能直接量算直线距离,如两地点沿公路的距离,则需要用一小段绳子沿图中公路线进行比量再拉直量算直线距离。(4)公式③为被除数为一分数的除法,这一内容在当时的初一数学教学中尚未涉及,大多数学生可能存在困难。可简单教会学生这样计算:一个数除以一个分数,即乘以该分数的倒数,因为比例尺是分子为一的特殊分数,实际计算时可乘以比例尺的分母即可。(二)相对高度的计算:1.计算公式:①相对高度=高处海拔-低处海拔公式推导:②高处海拔=相对高度+低处海拔③低处海拔=高处海拔-相对调度2.例题:(1)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约为8848米,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海拔约为-11034米,两地的相对高度为__________米。列式计算:8848-(-11034)=8848+11034=19882(米)(2)已知某山脚下有一个湖,湖面海拔为300米,与山顶的高差为620米,则山顶的海拔高度是____米。根据公式②列式计算:300+620=920(米)3.总结:(1)首先要弄清楚海拔的概念,再分辨谁的海拔高,谁的海拔低,然后代入相应公式进行计算。(2)正负数的加减,对于初一学生来讲,还是一个难题。(三)气温的计算:1.计算公式:①日平均气温=当天各次观测到的气温之和÷当天观测的次数②月平均气温=当月每天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③年平均气温=12个月的平均气温之和÷12④气温年较差=气温最高月气温-气温最低月气温⑤年降水量=各月降水量之和2.例题:(1)某气象站测得该地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分别为15℃、24℃、16℃、13℃,则此地的日平均气温是。列式计算:(15+24+16+13)÷4=17(℃)(2)北京7月的平均气温26℃,1月平均气温-4.7℃,则北京气温年较差是。列式计算:26-(-4.7)=30.7(℃)3.总结:年平均气温一般是指某地多年的平均气温(四)海拔与气温关系的计算:1.规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公式:①海拔高处气温=海拔低处气温-(高处海拔-低处海拔)÷100×0.6②气温差=高度差÷100×0.62.例题:(1)某高山,山顶与山脚的高差约1000米,现测得山顶气温为5℃,山脚气温为______。列式计算:山脚气温=5+1000÷100×0.6=11(℃)(2)某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已知出发营地海拔3500米,气温10℃,当他们登上山顶时,山顶气温为。列式计算:10-(8848-3500)÷100×0.6=10-32=-22(℃)3.总结:要注意气温受海拔高低影响的一般规律,即海拔高处气温低,海拔低处气温高。(五)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密度的计算:1.计算公式:①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②出生率=出生人口数÷总人口数×100%③死亡率=死亡人口数÷总人口数×100%④人口密度=当地人口数÷当地面积(单位为:人/平方千米)2.例题: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占地面积为25平方千米,在2003年出生了婴儿15000个,同年有2000人死亡,该地2003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和2003年初的人口密度分别是:A.13%,40000人/km2B.1.5%,400000人/km2C.17%,4000人/km2D.1.3%,40000人/km2列式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15000/1000000×100%-2000/1000000×100%=1.3%列式计算人口密度:1000000/25=40000人/km2答案:D3.总结:(1)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均为百分率,而以前人教版中的为千分率。(2)人口密度的计算要注意单位的换算且要分清除数与被除数。2013年中考·地理·粤教版·计算专题2/21.美国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⑴海域:①大西洋②墨西哥湾⑵山脉:③落基山脉④阿巴拉契亚山脉⑶河流:⑤密西西比河,该河自北向南注入墨西哥湾,是世界第四长河。⑷城市:⑥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其附近的硅谷是世界最大的高新技术区,⑦休斯敦是新兴的宇航工业中心;⑧芝加哥,⑨纽约,其中⑨(填号码)是美国最大的城市。2.读“美国农业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6分)(1)按图中序号填农业带名称:①乳畜带;②玉米带;③棉花带;④小麦带;⑤畜牧和灌溉农业区。(2)图中反映美国农业的特点之一是地区专门化,这种农业生产方式的主要好处是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大规模使用农业机械,便于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生产效率。(3)④和⑥农业带名称相同,其农作物的主要区别是④为春小麦,⑥为冬小麦。(4)③农业带的气候类型与我国下列哪个商品棉基地较类似?(C)A.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B.南疆C.江汉平原D.黄淮平原(5)影响②带布局的条件是纬度较低、生长期较长,水热条件较好;靠近乳畜带,为乳畜带提供饲料,市场广大。(6)美国的种植业所属农业地域类型是商品谷物农业,畜牧业所属农业地域类型是大牧场畜牧业和乳畜业。21下面两幅图,回答问题。(1)右图中,表示上图中甲地气候类型特点的是B图(选择填空)。(2)北京的气温年较差为31.2℃,华盛顿(38.8ºN)的气温年较差为25.3℃,北京的年较差大于华盛顿的主要原因是北京D(选择填空)。A.受海洋影响大B.受暖流影响大C.受地形因素影响大D.受季风环流影响大(3)图中A、B、C三支洋流的水温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C、A、B。其中B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是有增温增湿的作用。(4)上图中的大陆西海岸地区多火山和地震活动,试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答:处于板块的交界地带(处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的交界地带)。(5)若在图示范围内自南向北沿大陆西海岸旅行,沿途经过的自然带依次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自然带的这种地域分布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本文标题:初中地理中考计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583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