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初中地理时事热点试题
初中地理时事热点一、嫦娥奔月1、为了我国载人飞船“神舟”七号飞船发射成功,飞船返回着陆时,应选在周围居民少,开阔平坦的地区,以便出现意外时搜救,请你为“神舟”七号选择着陆地点()A.内蒙古高原B.青藏高原C.云贵高原D.黄土高原2003年10月15日9时整,“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它绕地球飞行14圈后在内蒙古中总安全着陆。据此完成2----3题。2、“神州”五号选择在内蒙古高原降落,主要原因是()A地面崎岖,峰岭众多B地面坦荡,地广人稀C远看是山、近看成川D千沟万壑,支离破碎3、当“神州”五号发射升空时,纽约(西五区)的时间是()A10月14日20时B10月15日22时C10月14日22时D10月15日20时北京时间2005年10月12日,我国“神州”6号载人飞船在甘肃酒泉卫星中心成功发射,飞船在太空中飞行了5天后,在内蒙古中部的四王子旗安全着陆,据此完成4-5题4、选择在酒泉卫星中心发射是因为这里()A.海拔高,接近飞船轨道B.纬度低,接近地球同步轨道C.气候干旱,晴天多D.地区经济发达,设备先进5、返回舱主着陆场选择在内蒙古中部的主要原因是()A.地形平坦开阔B.交通便利C.人口稠密D.盛行西北风2005年10月,“神州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2007年还将启动“嫦娥登月工程”,回答6~7题。6、完成这些任务的三大卫星发射基地有酒泉、西昌、太原,三地所在的地形区分别是()A.黄土高原、河西走廊、横断山脉B.河西走廊、横断山脉、黄土高原C.河西走廊、黄土高原、华北平原D.河西走廊、四川盆地、横断山脉7、你若是宇航员,在太空看地球,你会发现()A.地球是不规则的球体,上面有无数交叉的经纬线B.应当称“地球”为“水球”,因为从哪个方向看地球,海洋面积都大于陆地面积C.能用肉眼看到长城和金字塔这两个人类最伟大的建筑物D.地球的绝大部分地区被太阳光照射,由阳光移动方向可以判断地球自转方向[参考答案]1、A,2、B,3、A,4、C,5、A,6、B,7、C注:酒泉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得名于“城下有泉,其水若酒”,是“敦煌艺术的故乡”,是“中国航天的摇篮”。二、西南干旱西南地区干旱形成的条件主要有两点:一是降水持续偏少,二是气温偏高。一个地区的气候变化,往往与本地生态系统的改变有紧密的联系。文章认为,此次西南旱灾中的一些“人祸”因素的蛛丝马迹应当引起足够重视。一方面,为了经济效益,西南一些省份一直在砍伐原生态林,大力种植橡胶林和桉树林,而这两种速生丰产林都被形象地称之为“抽水机”,大面积种植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涵水能力很差。另外,西南地区的水电站建设近年来密集上马,这将对流域生态带来重大改变,并且,水电站对水资源的“挟持”,这成为旱情加剧的一大原因。三、青海玉树地震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北纬33.1度,东经96.7度)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公里。截至15日23时,地震监测部门一共记录到的余震总数为890个。其中,3.0级以上余震9个,6.0-6.9级地震1个,4.0-4.9级地震3个,3.0-3.9级地震5个。玉树地震与汶川地震相关,是地壳应力释放所致。玉树地震与汶川地震一样,也是发生在欧亚板块的板内地震,来自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地理时事热点一、专题体系展示重大工程:①南水北调②西气东输③西电东送④青藏铁路⑤川气东送重大事件:①生态环境问题②杭州湾跨海大桥全线贯通③“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④2008年初,南方雪灾、冻雨灾害⑤第29届奥运会火炬传递、成功举办⑥四川汶川大地震世界地理:①人口、资源、环境问题②中东问题③自然灾害④亚非大陆桥⑤2007年12月15日“巴厘岛路线图”⑥第三亚欧大陆桥二、专题综合检测(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旱涝灾害,发生比较频繁的原因是A.纬度高低不同B.夏季风强弱不同C.海陆位置的不同D.冬季风强弱不同某地区在中、小学推行课本循环使用,一学期就少订课本3万册。据此完成2~4题。2.课本的循环使用,对下列哪种资源具有直接的保护作用A.煤炭B.森林C.土地D.石油3.这种资源在我国分布最多的区域是A.东北地区B.西北地区C.西南地区D.东南地区2010年1—4月地理最新时政热点中考预测一、智利、海地大地震1.美国地质勘探局报告称,智利南部康塞普西翁市2010年2月27日发生里氏8.8级地震,当地有剧烈震感,同时造成首都圣地亚哥部分地区停电。据美国地质勘探局报告,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27日凌晨3时34分,震中位于智利首都圣地亚哥西南320公里的马乌莱附近海域(72.7°W,35.8°S)震源深度约60公里。此前,美国地质勘探局报告地震强度为里氏8.3级。距离震中约115公里的智利第二大城市康塞普西翁人口稠密。地震发生后,又连续发生多次6.0级以上的余震并引发海啸,波及包括澳大利亚在内的多个国家。截止27日晚,地震已经造成至少750人死亡。这次地震是海地地震的120倍。智利总统巴切莱特已召开紧急会议,宣布国家进入“灾难状态”。根据上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地震发生时,下列现象可信的是()A北京地区正烈日当空B长城沿线桃红柳绿C墨累—达令盆地正忙着剪羊毛D该季节南极地区科考繁忙(2)康塞普西翁所在地破坏严重的植被是()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C温带落叶阔叶林D温带草原(3)与1月12日海地地震相比,智利地震震级更高,但破坏程度较轻,死亡人数相对较少,其原因不可能是()A震源距离大城市较远B地处板块内部,地壳相对稳定C建筑物抗震能力较强D人人经历过地震应急训练加勒比岛国海地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16时53分(北京时间13日5时53分)发生里氏7.0级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海地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下午发生里氏7.3级强烈地震),首都太子港及全国大部分地区受灾情况严重,目前震后海地平民的具体伤亡情况有待考证。此次地震中遇难者有联合国驻海地维和人员,其中包括8名中国维和人员遇难。地震发生后,国际社会纷纷伸出援手,表示将向海地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据此回答1~3题:1.对本次地震进行灾后救援的主要技术是()A.RS和GISB.雷达和网络技术C.GPS和RSD.GPS和GIS2.地方救灾办公室能迅速、准确地掌握受灾范围、面积等情况,所利用的技术手段主要是()A.遥感技术B.全球定位技术C.地理信息技术D.卫星通信技术3.在营救地震被困人员的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利用的现代地理技术主要是()①GIS技术②GPS技术③RS技术④“数字地球”技术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2010中考地理时事热点之:丹麦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丹麦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一】相关资讯哥本哈根会议概况当地时间2009年12月7日10时40分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开幕。本次会议的正式名称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本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讨论在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后的温室气体减排安排。在一段呼吁重视气候变化的开幕表演之后,丹麦首相拉斯穆森首先致开幕辞。他介绍说,截至目前已有110个国家的领导人表示将出席本次会议,这为哥本哈根会议取得成功提供了重要机遇。本次大会预定到18日结束,将有来自全球190多个国家的超过1.5万名各界代表与会。哥本哈根会议的宗旨及预期目标官员们将达成一个新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协议,并以此作为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阶段结束后的后续方案。根据UNFCCC秘书长德波尔的表述,在此次会议上,国际社会需就以下四点达成协议:1.工业化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额是多少?2.像中国、印度这样的主要发展中国家应如何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3.如何资助发展中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4.如何管理这笔资金?会议的焦点问题焦点问题主要问题集中在“责任共担”。气候科学家们表示全球必须停止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并且在2015到2020年间开始减少排放。科学家们预计想要防止全球平均气温再上升2℃,到2050年,全球的温室气体减排量需达到1990年水平的80%。但是哪些国家应该减少排放?该减排多少呢?比如,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最近已经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译注,链接文章中的图见下,卫报)。但在历史上,美国排放的温室气体最多,远超过中国。而且,中国的人均排放量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左右。中国政府争辩说,从道义上讲,中国有权力发展经济、继续增长,增加碳排放将不可避免。而且工业化国家将碳排放“外包”给了发展中国家——中国替西方购买者进行着大量碳密集型的的生产制造。作为消费者的国家应该对制造产品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负责,而不是出口这些产品的国家。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将影响到COP15能否成功。同时,还有人怀疑现在采取的任何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可能都显得微不足道、为时已晚。卫报的一份问卷调查显示,近9成的气候学家不相信通过政治手段能避免全球平均气温再上升2℃。根据欧盟定义的级别,2℃,意味着“危险”。中国开始积极应对世界气候问题从全球来讲,共有192个国家参加了全球气候保护协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于1997年签订了《京都议定书》,承诺在2012年前共同削减温室气体排放、并帮助脆弱地区应对变暖带来的灾害。而中国也已经从科学和社会发展等多方面认识到了气候变化的巨大影响,并且开始进行着积极的应对。我国于2005年通过了第一部《可再生能源利用法》。在这个积极政策的引导下,截至2008年底,我国风电发电量128亿度,比上年增加126.79%。风力发电已经成为这场能源革命中的主要力量。我国也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产业基地,去年太阳能发电量达到1.1GW,占全球太阳能发电总量的27.5%。此外,我国还提出了到2010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到2010年努力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20%、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争取达到16%等一系列目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英文:UnitedNationsFrameworkConventiononClimateChange,UNFCCC或FCCC)是一个国际公约,于1992年9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由世界各国政府首脑参加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制定的。目的是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尽量延缓全球变暖效应。但没有对参加国规定具体要承担的义务,具体问题体现在以后的《京都议定书》中。公约参加国有189个,有5个国家以观察员身份出席。公约将参加国分为三类:1.工业化国家。这些国家答应要以1990年的排放量为基础进行削减。承担削减排放温室气体的义务。如果不能完成削减任务,可以从其他国家购买排放指标。美国是唯一一个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工业化国家。2.发达国家。这些国家不承担具体削减义务,但承担为发展中国家进行资金、技术援助的义务。3.发展中国家。不承担削减义务,以免影响经济发展,可以接受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援助,但不得出卖排放指标。《京都议定书》(英文:KyotoProtocol,又译《京都协议书》、《京都条约》;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NationsFrameworkConventiononClimateChange,UNFCCC)的补充条款。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的。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1997年12月条约在日本京都通过,并于1998年3月16日至1999年3月15日间开放签字,共有84国签署,条约于2005年2月16日开始强制生效,到2009年2月,一共有183个国家通过了该条约(超过全球排放量的61%),引人注目的是美国没有签署该条约。条约规定,它在“不少于55个参与国签署该条约并且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附件I中规定国家在1990年总排放量的55%后的第90天”开始生效,这两个条件中,“55个国家”在2002年5月23日当冰岛通过后首
本文标题:初中地理时事热点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586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