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初中思品课标(2011版)第四部分《实施建议》学习体会
初中思品课标(2011版)第四部分《实施建议》学习体会上饶县四十八中学陈礼科二0一三年三月二十日“实施建议”部分包括四方面内容: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及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其中,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与一线老师的教育教学密切相关,从整体上指导老师的教学、评价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具有一定的操作性。教材编写建议指导教材的编写,也有助于教师领悟编写意图,从而帮助教师使用好教材。第一节教学建议教学是落实本标准、达成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和基本环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应坚持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贯彻思想品德教学原则,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应以本标准为依据,遵循初中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以上教学建议导语,强调教学工作对于落实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达成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的重要性,并从三个方面阐明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第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二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第二、坚持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第三、以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两大规律。即既要和其他学科一样遵循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同时又要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标准在阐明了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后,对教学提出了以下五项具体建议。(一)准确把握课程性质,全面落实课程目标本项建议强调准确把握课程性质与有效达成课程目标的关系。教学应准确把握课程的综合性,以学生健康成长需要处理的主要关系为线索,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内容进行有机整合、科学设计,避免将这些内容割裂开来,分块进行教学;应准确把握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性,避免概念化、孤立化地传授和记诵知识,努力使知识的学习服务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需要。由于当前考试仍然是一种主要的评价机制,有些老师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把灌输、记诵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和学的主要方法。把考试分数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过于注重按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品德发展,这严重违背了思想品德课程目标。我们当然要重视知识传授,因为知识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载体。但思想品德却难以通过知识的传授自然形成,更难以通过教师“讲”和学生“背”而培养出来。试想,我们从牙牙学语开始就会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是我们的浪费却从未停止过。(小学生边扔馒头边唱“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学里的捡饭大军从来都是满载而归的。)所以思想品德教师要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与目标,着力探究“回归生活”的品德培养,努力使知识的学习服务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需要,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二)强调与生活实际以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本项建议强调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两个联系: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组织教学,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服务。思想品德课程实施者应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积极开发各门学科中的相关资源,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有机联系和融通,形成教育合力。(比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本节课所要教学的内容,让音乐、历史、地理、语文等走进我们的思品课堂)(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本项建议强调教学与教材的同构与异构的辩证统一关系。所谓教学与教材的同构关系,是指教学要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设计思路,把握好教材的内容、重点、难点,深入感悟教材资源,才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教材是老师贯彻课程标准、组织教学活动的重要媒介,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性资源。教师只有做到“吃”透教材、读懂教材,胸有教材,在教学中力求还原教材编写的本意,有效地利用教材中的信息和资源,引导学生体验探究,理解内化教材中内隐的或倡导的道德价值观,才能实现教材自身价值的最大化。所谓教学与教材的异构关系,是指教学要激活教材,超越教材。“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提倡超越教材,并不是否定教材的价值,而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是因为:教学是活的、容易变化的,不断有生成的因素;而教材是程式化的、较为稳定的,事先预设好了各种因素。教材需要激活,需要开发,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合理的增删取舍。尤其是思想品德课的教学,面对各不相同的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道德经验水平,要促使他们的道德认识、情感以及态度行为发生变化,促使他们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的习得和养成,只以能因人而异地创造性使用教材,才能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教材总是具有相对稳定性与滞后性,无法把最新的社会生活和不同环境下学生最鲜活的生活经验都容纳进来。因此教师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去丰富教材。比如,可以增加乡土教学内容,增加现实生活中最新的、典型的现象、党和国家最新的方针政策和重大的举措等(每年的两会、各届党代会的热点焦点话题等)。对那些已经落后于实践甚至背离了生活的内容,教师可以适当删减、替换。但教材中蕴涵的知识点及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点不能因材料的替换而漏掉或变更,这是对教材的尊重,也是考试评价的基本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教师要认真分析标准、教材和学生,找准三者之间的联结点,依据标准和学生情况,对教材进行取舍、整合,做到“心中的标准、眼中有学生”,使教材达到最优化。二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发更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资源,这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核心。三是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广度与深度。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自己能掌握、能感悟的知识点和理论,教师要精讲少讲。(如七年级的思品,基本上都是一些浅显易懂的道理,绝大部分内容完全可以指导学生自学去掌握。)四是要从现有课程资源出发。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依据学生情况和标准要求,灵活处理教材,设计出颇具特色的教学环节,促进教育目标的达成。(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本项建议强调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道德践行的能力。例如,有的老师在开展“孝敬父母”这一教学活动时,设计了一个特别而又新颖的环节,就是“生命教育——体验妈妈怀孕时辛苦”。孩子们将约4公斤重的沙袋和枕头绑在肚子上,通过模仿妈妈一天的活动体验妈妈怀孕时的辛苦。那些“大腹便便”的“妈妈”们通过睡觉、上下床、系鞋带、上下楼梯、洗衣服以及上下班挤公车等情节体验妈妈十月怀胎时的艰辛和不易。情节虽然简单,对于普通人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第一次挺着大肚子的“妈妈”们对于完成这些事情还是感到既新鲜又困难。在活动体验中,同学们发现,怀孕真的很辛苦,感觉肚子“突飞猛进”了,然后发现有一些原本很简单的事情突然变得复杂起来,甚至很难一个人独立完成。例如,挺着大肚子的“妈妈”不好弯腰捡好东西,睡觉不敢翻身,上下楼梯都非常不方便,走路走着走着就会腰酸背疼……。在分享环节,孩子们踊跃发言,分享生命中感人的、悲伤的、幸福的、温馨的爱的故事……教师把学生置身于某一生活情境中让其体验和感受,从而获得情感上的认同,认识上的提高。这比教师喋喋不休地说母亲如何伟大的效果要好得多。另一种道德学习方式是道德实践。道德实践是学生形成良好品德行为的最佳途径。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容易记住,做起来的才真正学会。卢梭认为知善不等于行善,他反对把道德教育理解为向儿童灌输道德成规戒律,反对让儿童记忆空洞抽象的道德概念,以免把儿童训练成为伪善的口头谈道德而行为则不道德的人,从小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可模仿别人善良的行为。可见,道德教育需要寓学于行、躬行践履。只有不断地将社会要求、标准、理想转化为个人的需要、准则、信念,并用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算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所以说,通过老师的说教,学生可能当场会记住。通过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得到的认识,学生终身受益。(五)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本项建议明确要求“教”要转向引导学生的学,增强学生道德学习的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埃德加●富尔先生预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指导学习,历来是为人之师的根本。我国古代的俗语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19世纪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差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如果使学生养成简单的领受性和被动性的习惯,那么任何方法都是不好的;如果唤醒学生的自动性,那么这是好方法。”今天,多媒体信息传输技术的迅速发展,将提供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广泛、更快捷、更灵活的学习材料,有哪一个老师能比互联网更“渊博”?老师的“教”越来越显示出其局限性,“教”转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更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二.评价建议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设计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方案时,应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体现学科评价特点,搜集学生学习的完整信息,客观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教师要总结与反思评价结果,改进教学,进而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一)评价目标思想品德课程的评价目标是,考查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程度,提高教学质量,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使评价成为促进教师教学、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与提高的有效手段。课程标准的这一段概述,明确了思想品德教学评价的目的。一是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与提高;二是促进教师改进教学,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显然,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选拔“优秀者”,而是促进学生和教师发展。从侧重选拔转向侧重学生的发展,这种转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二)评价方式思想品德课程倡导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六种。观察:教师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并记录下来,作为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引导的依据。项目评价:按照不同项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学生自主设计活动计划,学生可以围绕真实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收集、组织、解释或表达信息,如提交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等。师生可以对小组成果进行分析,将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考试:考试方式应灵活多样,如辩论、情境测验、开闭卷的笔试等。要加强思想品德考试命题研究,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道德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考试对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描述性评语: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学生在思想品德某一方面的表现,如态度、能力和行为等写成评语,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大部分学生成绩报告单上班主行评语就属于对学生的描述性评语)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心理动机,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因此要充分发挥描述性评语的激励和赏识功能,让学生从失意中看到光明,在成就感中勇往直前。教师用描述性评语评价学生时,要准确,有感情,在描写中应尽可能多使用一些个性化的语言,少一些概括性的文字;多一些形象具体的描写,少一些套话空话。评价应实事求是,凸现学生特点,特别对“问题学生”更要多一份宽容和理解。评价应体现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以鼓励为主,肯定主流的同时又要恰如其分地指出错误与不足。善意的批评、期待的话语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正视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比如:一位学生,在校经常打架,成绩一直是全班的倒数。老师他的成绩单上的评语是:该生动手能力强,成绩稳定……学生看了心里高兴,家长也不会感觉很难过。)谈话:教师通过与学生各种形式的交流和对话,获得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引导。这一招绝大部分老师都会使,对成绩好的、成绩不好的;听话的、不听话的,有时老师都会找一两个学生谈谈,以了解学生的学习及心理动态。(当年陶行知任育才学校校长时,有一天他看到一位男生欲用砖头砸同学,就将其制止,并责令其到校长办公室。等陶行知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
本文标题:初中思品课标(2011版)第四部分《实施建议》学习体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587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