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公共经济学主编唐任伍第12章政府宏观调控经济的财政政策12.1政府部门调节经济的职能及其目标12.2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12.3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学习目标了解政府部门的职能了解财政政策的局限性懂得政府运用财政政策调控经济的目标掌握财政政策的内容和政府相机抉择的方式理解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作用理解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方法及其效果12.1政府部门调节经济的职能及其目标12.1.1政府部门及其职能12.1.2财政政策的目标12.1.3财政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12.1.1政府部门及其职能政府部门是国民经济中最大的消费者,也是最大的生产者,政府部门消费与生产的职能与目的,是提供公共物品,行使公共职能,实现公共利益。具体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参与经济活动是为了履行下述功能:1“守夜人”职能。2公共物品职能。3宏观调控职能。4增进社会公平的职能。12.1.2财政政策的目标政府运用财政政策调控经济,就是指一国政府在运用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与控制时,所要求取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一般来说,政府财政政策的目标主要包括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物价稳定三个方面。12.1.3财政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由于在现实经济中,一国政府常常不是将一个而是将几个目标同时作为财政政策实施的目标,而这些政策目标之间常常存在着矛盾,因而政府就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和具体要求不断地协调财政政策。1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的矛盾。2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的矛盾。3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的矛盾。12.2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12.2.1财政政策的内容12.2.2扩张性的财政政策12.2.3紧缩性财政政策宏观财政政策是政府根据所确定的宏观经济目标,通过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变动调节总需求,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经济政策。财政政策是西方国家最主要、最常用的宏观经济政策之一,对促进经济正常运行、实现特定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12.2.1财政政策的内容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支出政策和财政收入政策两部分。财政支出政策包括一个国家各级政府的全部支出。根据支出的性质,可以将其分为三大类:一类是政府公共工程的支出;另一类是政府购买,表现为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第三类是政府的转移性支出。财政收入政策就是税收政策。税收是国家财政收人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政府调节总需求的重要手段。在税收中包括所得税(如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流转税(如营业税、消费税、关税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个人所得税与公司所得税。在现实中,政府的支出政策与收入政策往往会相互配合,同时发生变化,以使财政政策达到更为理想的效果。政府实行的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通常被称为“逆经济风向行事”,即在经济高涨时期进行抑制,使经济不会过度高涨而引起通货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进行刺激,使经济不会严重萧条而引起失业。通过这种“逆经济风向行事”的财政政策,就可以使经济实现既无失业又不会产生通货膨胀的稳定增长。12.2.2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用于减轻或消除经济衰退时,通常称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expansionaryfiscalpolicy)。在经济衰退、不景气时期,国民收入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水平,整个社会经济增长减缓,失业增加,总需求不足,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减少政府税收。1增加政府支出,包括增加公共工程的投资,增加政府开支,加大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同时增加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如提高各种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救济水平。2减少税收,包括降低税率,废除旧税,实行免税和退税等,就可以起到扩大总需求的作用。图12-1扩张性政府支出图12-2扩张性政府税收12.2.3紧缩性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用于减轻或消除通货膨胀时,通常称为紧缩性的财政政策(restrictivefiscalpolicy)。在经济过热、繁荣时期,国民收入高于充分就业的均衡水平,整个社会经济增长过热,货币贬值,存在过度需求,政府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政府支出,增加政府税收。1减少政府支出,包括减少政府公共工程的投资,减少政府开支,减少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同时减少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如紧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开支。2增加税收,包括提高税率,设置新的税种,取消免税和退税等政策,就可以起到缩小总需求的作用。图12-3紧缩性政府支出图12-4紧缩性政府税收12.3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12.3.1内在稳定器12.3.2自动变化的政府税收12.3.3自动变化的政府支出12.3.4财政政策的局限性12.3.5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12.3.1内在稳定器某些财政政策由于其本身的特点,依靠其本身具有的内在机制,自行发挥作用,自动调节经济,收到自动抵消经济波动、稳定经济的效果,因此被称为“内在稳定器”。所谓自动稳定器主要有三个含义:第一,税收的自动变化。第二,政府转移支付。第三,积极的财政政策。12.3.2自动变化的政府税收一般来说,当经济处于过热、通货膨胀时,政府往往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增加税收,缩小社会总需求;而当经济处于萧条、衰退时,政府往往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减少税收,扩大社会总需求。税收制度可以具有这种自动调节社会总需求的内在稳定机制。1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采用累进税率,且课征有一定的起征点,因此具有内在稳定作用。2公司所得税。公司所得税也采用累进税率,且课征同样有一定的起征点,因此也具有内在稳定作用。12.3.3自动变化的政府支出不仅税收具有内在的稳定作用,政府公共支出的某些项目也同样具有内在稳定的作用,特别是各种转移性支出项目。1失业救济金。2各种福利支出。3农产品维持价格。12.3.4财政政策的局限性财政政策具有直接调节总需求的特点,但其本身也有局限性。因此,在制定和执行财政政策时,要注意以下方面:第一,运用财政政策时,政府应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情况,分别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第二,财政政策效应的滞后性。第三,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又叫与民争利)。第四,政府投资的效率一般不高,因此,长时间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会造成全社会投资效率下降。12.3.5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在宏观经济管理中,政府要面对不同的经济形势,在采用相应的财政政策是,要与相应的货币政策继续配合,采取不同的政策组合,才能解决经济中出现的问题。这种组合或配合,构成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关系的基本内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组合或配合,人们通常以松紧搭配来概括,基本的搭配有“双紧”、“双松”、“一松一紧”。政府在进行调节时,根据国民经济中可能出现的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态势,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进行不同的政策组合和搭配。因此,究竟应采取哪一项政策,或者如何对不同的政策手段进行搭配使用,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政府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地决定。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⑴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⑵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表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类型及其适用的宏观经济环境政策类型财政政策松(扩张性)中性紧(紧缩性)货币政策松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商品价值实现普遍困难,生产能力和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失业严重社会总需求不足,供给过剩,企业投资不足,主要的经济比例结构没有大问题社会总需求大体平衡但公共消费偏旺而投资不足,生产能力及资源方面有增产潜力中性社会总需求略显不足,供给过剩,经济结构有问题,主要是公共消费不足,公共事业及基础设施落后(投资不足)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社会经济的比例结构也基本合理,杜会经济的发展健康.速度适中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经济的比例结构没有大问题,财政支出规模过大,非生产性积累与消费偏高紧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大体平衡(包括平衡关系偏紧),而公共事业、基础设施落后,生产力布局不合理社会总需求过大,有效供给不足,经济效益较差,已出现通货膨胀,但财政在保障社会公共需求上正常社会总需求大大超过社会总供给,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上述两种政策的配合在短期内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但长期实行,会对经济长期、平稳的发展不利。各国在政策实施中,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相配合,或者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与紧缩性的财政政策结合,这样一方面刺激社会总需求,另一方面则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在选择具体的政策措施时,首先要对经济运行状况进行测定,再根据萧条与通货膨胀的不同程度,对各项具体措施进行适当的搭配。关键术语守夜人宏观调控逆经济风向行事相机抉择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内在稳定器挤出效应复习思考题1政府部门的职能有哪些?2财政政策的目标是什么?3财政政策目标之间存在哪些矛盾?4财政政策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5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6为什么说财政政策是内在稳定器?7财政政策又什么局限性?8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怎样配合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讨论题1在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中,中国政府如何采取财政政策进行调控?2以“公共财政与和谐社会建设”为题,举行辩论赛。
本文标题:公共经济学_1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588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