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声现象单元分析单元概述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章讲述的是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全章教材共分为五节,重点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它是解释各种声现象的基础。课标要求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了解乐音的特性。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4.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章节分析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材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出发,提出声音是怎样发生和传播的问题。为阐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材安排了“发声体在振动”的实验,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如橡皮筋振动和摸自己的喉头等,以逐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得出结论后,又列举了人、鸟、蟋蟀的发声器官发声时都在振动的事例,既加深对实验结论的印象,又扩展学生的知识。声音靠物质传播这部分内容,采用真空铃的实验,告诉学生“真空不能传声”,声音靠空气可以传播,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来讲解液体、固体能够传声。类比石块激起水波讲了振动体在空气中激起声波,让学生对波动这种运动形式有个初步印象,对以后学习无线电波有好处。最后通过对回声现象的介绍,让学生知道声音的传播的速度,了解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速度不同。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通过图1.2-1结合生物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思想。通过“想想做做”使学生明确引起听觉的第二种方式——骨传导,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增加关于“双耳效应”及“立体声”的介绍,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让学生处于具体的立体声环境中加以体验,而不需进一步做知识上的加深。第三节声音的特性这一节介绍乐音三要素。这节教材的突出特点是概念较多,易混淆。音调跟频率的关系,教材安排了钢尺振动实验,得出音调由频率决定的结论以后,教材介绍超声波和次声波以及人和一些动物的听觉频率范围和发声频率范围,使学生对音调和频率了解得具体些,知道还存在着人耳听不到的声音。教材提到的狗、猫能听到人耳听不到的声音,能说明有时狗、猫突然竖起耳朵的常见现象,许多同学会感兴趣;响度跟振幅的关系,教材设计为探究性实验,要让学生初步学会物理实验的探究方法,了解增大或减小响度的方法,使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音色,在初中很难讲清它的物理本质,所以教材只简单地指出声音有这个特征,而未进一步探讨,实际教学中可以举例帮助学生理解例如:著名戏剧家、歌唱家艰苦锻炼保持优美音色,意在勉励学生刻苦学习。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在“噪声的来源”里,着重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说明什么声音属于噪声,特别指出了警惕自己成为令人讨厌的噪声的制造者,这是一个有教养的人应自觉注意的。在“噪声的等级和危害”中,介绍了“分贝”,这是因为这个单位在报刊杂志上越来越常出现了,介绍了某些分贝数的声音和人的感觉,使学生形成一些具体观念。在“怎样减弱噪声”部分,教材针对听到声音的条件(有发声体,声音要经过物质传播、耳朵要接收),提出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噪声是世界四大公害之一,我国已公布了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为了增强公民的环境意识,给学生以现代社会公民应该具有的常识。第五节声的利用主要介绍了自然界中的动物及人类在科学技术中对声的利用,声与信息介绍了人与动物通过声音获得信息的情况,使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声音与能量先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然后介绍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这个特点在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能量的概念在初二学生尚未涉及的概念,但是学生已经有感性的认识,这里不应对能量做过多的讲解,应注重介绍现象。对天坛的介绍可结合音像资料向学生介绍,对学生进行具体的爱国主义教育。总的看来,这一章介绍的都属于常见的声音现象,教材力求通过观察、实验和学生已有的感性知识,使学生认识这些现象和它们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学习、研究兴趣。光现象单元分析单元概述光现象在社会生活中有广泛的运用。如:激光掘进、平面镜、潜望镜、太阳灶、海市蜃楼、人体热谱图、验钞机、夜视镜、神奇魔术等等,大量光学知识贯穿其中,使物理学习充满魅力、充满活力,是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科学技术的兴趣的重要途径。本章的内容涉及的都是光学基础知识:有光的直线传播、光的传播速度、光的反射规律、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光的色散现象,以及看不见的光等。这些都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传统内容。由于本章的内容有“贴近生活、易于实验、知识浅、规律性强”的特点,大部分适宜在教学中设计成探究活动,在活动中突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参与、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科学探究的方法,形成准确的概念、规律,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提高学习的自信心。课标要求1.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2.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3.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物与像的关系。4.认识凸透镜的汇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5.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色光组成的,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章节分析第一节光的传播本节是学习光学知识的第一课。学生对光现象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在教学中要重视实验,使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为此,要做好关于光的直线传播(特别是光在玻璃和水中)的演示实验或设计成学生实验探究。本节要交待“光线”是为了表征光的传播路径而引入的一种表达方式,是理想模型,不是真实存在的。第二节光的反射本节的重点实验是探究光反射的规律。本实验是学生碰到的第一个探究数量关系的实验。教师要做好探究的计划,明确每个探究步骤地主要活动内容,要告诉学生应及时记录实验数据,不要等实验结束后才去回忆实验数据,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光路可逆是光学中十分重要的原理,教学中要充分予以重视。最好做一下实验,让学生看到现象。第三节平面镜成像本节包括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成像的原理和平面镜的应用。本节的重点是做好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找准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位置、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是学生认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关键。这个实验一定要让学生亲历整个实验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特别要重视:①找出像的位置的方法:等效替代法;②至少2——3次,这样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研究习惯,避免以偏概全。并且,只有建立了牢固的规律,才有可能让学生分辨表象下的道理,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现象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虚象”的概念是初中光学的一大难点,比较抽象。此处可通过成像原理图PPT,用做光路图的方法使学生加深理解。平面镜成像的作图要提醒学生注意辅助线画虚线,垂线处要标垂直符号。物像要关于平面镜对称。第四节光的折射本节内容要求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折射规律。本节重点是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由于演示折射现象的实验可见度不大,建议安排分组实验,使学生在猜想、实验、观察、总结中得出规律。教师要强调研究目标是研究“折射光线的规律”,所以规律描述时要把“折射光线”、“折射角”表述在前面。对光的折射现象,要求学生解释有些困难,只要学生能听懂老师的分析,能识别出生活中常见的折射现象就可以了。最好在现象分析中能让学生理解到“不管从水下往上看,还是从水上往下看,看到的都是被抬高的虚像。”这一规律,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折射现象作出更多的推断。第五节光的色散本节要点在于做好光的色散实验、色光的混合实验,给学生创造接近科学的机会,这样才利于学生始终对物理学习处于好奇探究的心理状态。第六节看不见的光红外线、紫外线已经广泛运用于现代社会,了解它们的基本知识对学生理解现代社会科技是十分必要的。由于本节的难度不大,适合学生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通过讨论交流的形式学习。教师可以尽量补充一些材料,使学生获得真实而丰富的学习信息。总之,本章内容中,无论探究什么内容,教师在整个探究过程中都要尊重学生的猜想,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尊重学生对规律的认识,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研究新问题的方法,为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透镜及应用单元分析单元概述这一章主要讲述透镜的初步知识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等光学仪器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是本章的核心内容,本章的所有内容都围绕这个核心展开的。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是日常中常见的光学仪器,学生应该对他们有所了解这些只是对学生了解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际应用,感受“物理是有用的”,以及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都是很有价值的。课标要求1.通过实验,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2.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3.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章节分析第一节透镜介绍了透镜的基础知识及其对光的作用是本章的基础,课本从透镜的外观及其对光线的作用两个方面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区别,使学生意识到把握事物的本质的重要性。在认识透镜上,教材设计了对比试验,通过对不同形状透镜的观察,总结出透镜的区别。然后通过数学做图的方式让学生巩固对透镜的认识,并介绍透镜的相关名词如光心、主光轴等等,最后再通过一个学生的动手探究实验,增加了学生对透镜的体验,使学生对这种重要的光学元件对光的作用了解得充分一点。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相辅,学生动手实验、教师演示分析、多媒体动画演示等,将整个对光线的作用通过慢镜头模拟展示,让学生比较轻松地将本节的重难点掌握。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介绍生活中的透镜,要让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透镜及其成像的情况在头脑中获得初步的、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这样做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以此为基础,带着问题去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例如学生能根据这些感性认识,提出与凸透镜成像的相关问题,能对凸透镜成像规律做一些初步的猜想,等等。教材先在课前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入到生活中进行调查,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对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的基本构造和成像原理有初步的认识,课上学生通过制作水放大镜、制作模型照相机、网上学习等方式,体验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的成像原理,课后利用兴趣小组对生活中的透镜进行深入和广泛的学习,并对课上的制作进行修改和完善,以制做展板和进行小制作展览的方式进行交流。经历学习过程,体验参与快乐,初步体会在解决实际问题是科学规律的作用,以及运用科学规律制作产品是科学技术的价值。这一节介绍生活中常用的透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做准备。第三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章的的重点,要让学生在通过自主研究、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培养科学研究方法,形成清晰的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学生在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后,可以再来研究照相机、投影仪以及放大镜的光学原理。本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要使学生初步了解实验——分析——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强化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猜想、初步设计方案,组织学生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利用学生的相互讨论与合作作为进行探究与创造的手段,并未探究与创造营造良好的氛围与必要条件。重视探究活动具有的培养情感领域的功能,即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感。第四节眼睛和眼镜介绍了眼睛是以前教材中没有出现的,课程标准总也没有具体要求。增加这个内容的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开阔眼界,同时让学生感觉到物理支点是与日常生活实际的练习是非常紧密的,物理是有用的,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本章把眼睛作为向照相机那样的光学仪器,深入浅出地介绍眼睛的成像原理,眼疾的原因及其纠正方法。使学生获得一些实际知识,了解大自然的美妙与和谐。通过近视同学谈亲身感受,以及戴上眼镜的不适,既可以让学生了解近视眼的成像特点,又能有意识地去注意保护好视力,再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近视眼带凹透镜纠正,远视眼带凸透镜纠正的光学原理,学生理解其中包含的科学道理,学会了如何利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动力和兴趣。第五节望远镜与显微镜介绍了显微镜和望远镜都是利用两个透镜的组合看物体,这里可以引导学生思维,用一个凸透镜看近处物体,放大的倍数有限,能否用两个透镜对物体放大两次呢?这就是显微镜原理;
本文标题:初中物理单元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605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