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生态清洁小流域规划设计
XXXX生态清洁小流域规划设计0综合说明1项目背景1.1说明项目的来源,简要说明工程基本情况等。1.2设计依据:设计依据的标准、规范、规程,小流域综合治理及水土保持单项工程初步设计考虑主要因素等。2流域基本情况及分析2.1自然概况2.1.1流域概况:概述流域区的地理位置及经纬度、流域面积、流域形状,所属地貌类型区,海拔高程,相对高差等。2.1.2地质地貌:(1)说明流域地质构造、地表的地层岩性及其分布情况,重要单项工程的基础地质情况等。(2)说明流域主要地貌单元及分布。小流域的特征与形态,主要包括小流域的面积、流域平均长度、流域平均宽度、流域形状系数、沟道比降、沟谷裂度、沟壑密度、地面坡度组成等。2.1.3气象、水文:(1)说明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最大年降水量,最小年降水量,降水年内分布,多年平均蒸发量,年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的年活动积温,极端最高温度,极端最低温度,年均日照时数,无霜期,冻土深度,年平均风速,主害风风向,大风日数;(2)简述流域所属流域、水系,地表径流量,年径流系数,年内分配情况,含沙量,地下水位等水文状况。2.1.4土壤、植被:(1)说明流域地面组成物质,土壤类型及其分布,土壤厚度,土壤养分含量;根据工程需要,调查说明土壤质地,容重,孔隙率,有机质含量等要素。(2)说明流域主要植被类型,郁闭度(森林),覆盖度(草、灌木),主要树种、灌木、草种。2.1.5其他:根据工程需要,可补充说明水资源、矿产资源等情况2.2社会经济情况2.2.1行政区划、人口与劳力。说明流域行政区划,说明人口总数、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农业人口、劳力总数。2.2.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说明流域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流域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2.2.3农村经济状况:(1)简述流域农村经济状况,说明流域农村经济总收入及农村产业结构情况,人均粮食产量,农民人均纯收入。(2)简述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及工副业等生产现状,主要分析农业、林业、牧业的结构情况。2.2.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1简述流域交通路网等基本情况,重点说明田间道路(含机耕道)等情况。2简述流域水利设施现状,说明其数量、容量或长度、运行情况等。2.2.5其它情况。2.3水土流失状况2.3.1水土流失现状。2.3.1.1不同土地单元的土壤侵蚀分析利用USLE方程或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计算和评价不同土地单元的土壤侵蚀。2.3.1.2明确流域水土流失类型、土壤侵蚀模数、年土壤侵蚀量、水土流失面积及强度分布,以及有关山地灾害情况。2.3.2水土流失成因分析。分析说明造成流域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重点说明人为因素。2.3.3水土流失危害。说明流域水土流失对当地及下游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2.4水土保持工作情况2.4.1水土保持现状。简述流域已进行的水土保持措施的类型、分布、面积、保存情况,产生的效果,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等情况。2.4.2主要经验和存在问题。总结流域水土保持的主要经验,分析流域水土保持目前还存在的问题。2.5土地适宜性评价2.5.1评价原则2.5.2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2.5.3适宜性评价3流域规划布局2.1土地利用调整3.1.1土地利用调整的原则。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结论,确定流域土地利用调整的原则。3.1.2调整前后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说明流域调整前后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列表对比现状和治理期末的土地利用变化。3.2规划布局3.2.1三道防线划分3.2.2建设目标和规模4工程设计4.1生态修复区措施4.1.1封育保护4.1.2封禁标牌4.2生态治理区措施4.2.1梯田4.2.2经济林4.2.3水土保持林4.2.4节水灌溉4.2.5挡土墙4.2.6村庄排洪沟4.2.7村庄美化4.2.8生活垃圾处置4.2.9污水处理4.2.10生产道路4.3生态保护区措施4.3.1沟道现状4.3.2沟道治理设计4.3.3沟道清理…4.3.4护岸典型设计5小流域监测5.1监测内容和监测指标5.2监测点位布设和监测方法6施工组织与实施6.1工程量6.1.1汇总各类措施的数量及工程量。6.1.2工程措施的工程量调整系数按《水利工程设计工程量计算规定》(SL359-2006)执行,林草措施的工程量调整系数取1.03。6.2施工条件6.2.1阐述流域气候和水文条件对工程施工的影响。6.2.2阐述施工交通方案。6.2.3阐述苗木(种籽)、建筑材料、施工用水、电、风、油等来源和供应方案。6.3施工工艺和方法6.3.1明确各类措施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及要求。6.4施工布置和组织形式6.4.1明确施工组织形式,主要包括具有资质的施工单位施工、专业队施工、农民施工或多种形式结合。6.4.2对于治沟骨干工程以及较大的拦沙坝、塘坝、泥石流排导等应提出施工总布置,主要包括土石方平衡、取料场、弃渣场、场内道路、施工场地等。6.5施工进度基本确定工程施工进度安排。7环境影响评价7.1环境影响分析7.2措施8投资概算与经济评价8.1投资概算8.1.1简述工程简况,包括工程建设地点、建设规模、措施数量、主要材料用量、施工总工期、估算总投资、静态总投资等。8.1.2说明投资概算的编制原则、编制依据、项目划分、计算方法、采用的定额和取费标准以及价格水平年。8.1.3分析计算基础单价和工程单价,概算分项投资、工程静态总投资及动态总投资,测算分年度投资。8.1.4利用外资工程的内外资投资概算应在全内资估算的基础上结合利用外资型式进行编制。报帐型(式)需根据全内资概算结果按当时汇率将人民币转换为相应外币并考虑由于利用外资增加的相关费用。8.1.5应按《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编制投资概算附件。8.2资金筹措根据可行性研究阶段确定的投资分摊方式,确定资金筹措方案。8.3国民经济评价计算三个指标9效益分析9.1经济效益明确效益计算方法、主要指标及参数,明确效益定额、实物效益、农民收益,得出经济效益计算结果并进行评价。9.2生态效益9.2.1调水保土效益根据典型观测数据结合效益分析结果,确定各项措施的调水、保土定额,进而计算工程实施后的蓄水、保土效益并列表说明。9.2.2生态效益说明生态环境改善状况,主要包括林草覆盖率、减灾等。9.3社会效益说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群众生活水平、节能等方面的社会效益。10实施的保障措施10.1组织机构与管理保障10.2技术保障10.3资金管理保障10.4宣传附图附图1小流域土地利用现状图附图2小治理措施布局图附图3小治理措施典型设计图《从区域基础和地理位置的角度分析宜宾市的城市产生和发展》引言: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背景概要:宜宾市地处四川省南部,位于岷江和金沙江交汇地,是长江上游的开端,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城”的美誉。在地缘上属于四川盆地的边缘地带,气候宜人,上古时代便有人在此定居。据载,僰道是宜宾最早的行政称谓,公元前1022年,僰人助周武王伐纣有功,被封为僰侯,始建僰侯国,其时,人们就开始了茶叶种植业。同时,宜宾是中国西南开发较早的城市,早在西汉高后六年(前182年)已设城,至今已有2192年历史。曾是茶马古道和南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的驿站。正文:一.从区域基础角度分析宜宾市城市发展大环境1.自然地理条件宜宾市地缘上处于四川盆地边缘。四川盆地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面积17万平方公里,盆周山地海拔多在1000米~4000米之间;盆底地势低矮,海拔300米~700米,是第二级阶梯上相对凹下的部分。四川盆地地形闭塞,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最冷月均温5~8℃,霜雪少见,年无霜期长280~350天。盆地各地夏季始于5月底,夏长4~5个多月,最热月气温高达26~29℃,长江河谷近30℃。盆地受外部大气环境影响相对较少,气温稳定,适宜人居。2.经济地理条件从经济地理的角度看,宜宾市处在成渝经济圈的内环上。成渝经济圈是西部人口最为稠密、产业最为集中、城镇密度最高的区域。以成渝高速公路为轴线,构成了成渝经济圈形成和发展的城市群及交通网络载体。成渝两市在经济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成都在科技、金融、商贸、文化教育方面优势明显,对成都平原地区的中小城市起着重要的辐射与带动作用。重庆制造业基础雄厚,工业水平较高,又是西南交通枢纽和贸易口岸,向东可与武汉城市群相接,向南经过西南出海通道与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紧密相连,成为西南地区连接华中、华南地区的枢纽。二.从地理位置角度分析宜宾市在大环境中的个性1.自然地理位置——两江汇口,四地交界宜宾市地处四川盆地东南部,位于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的交界地带,岷江和金沙江在此汇合。有便利的交通条件,铁路、公路、水运、航空条件齐全。由于处在四个省市的交界地带,既是各个经济群体的辐射的交界,同时在联系各区域,促进相互之间的物流、信息流的流通起着很大的作用。并且,作为长江上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也起到了对外联系的积极作用。2.经济地理位置——成渝经济圈上一个重要的节点在区域战略层面分析,宜宾地处成渝经济圈的交接地带,与两地保持着密切的经济联系,近年来积极推动自身特色产业的发展和产业更新。形成了以酒类食品工业、清洁能源工业、化工轻纺工业和机械制造工业为主体的特色产业体系。在对外联系上,宜宾也积极参与成渝经济圈的建设,根据自身的经济地理位置,着力推进成渝经济圈的两大核心城市:成都和重庆物流、产业流和信息流的交互,并积极扩大成渝经济圈的辐射范围,力图凭借自身在区位上的优势,将宜宾打造成区域内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对外的门户城市。3.政治地理位置在新一轮国土规划中,宜宾被划入了限制开发的区域。由于西南地区生态环境品质较好,但环境承载力相对薄弱,且生态破坏造成的影响恶劣,所以,从国家层面来考虑,宜宾的生态环境不适合作大规模的开发。然而,这既是限制,更是机遇。凭借自身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优良的交通条件,并以成渝经济圈作为依托,大力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并积极推动以五粮液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业,以及清洁能源、机械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在保全生态的同时促进城市又快又好发展。三.基于现有条件关于宜宾市未来发展战略若干建议1.依天时——把握时代大趋势,加快节奏,促进发展2000年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后,宜宾市便凭借卓越的交通条件和独具特色的产业结构在西部大开发中崭露头角,全市经济水平有很大提高,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人民生活水平较以前有了很大进步。而今,随着建设成渝经济圈的战略逐渐明晰,宜宾又迎来了新一轮的机遇。首先,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交通条件就使得宜宾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四地交界,两江汇口”的独特区位使得其可成为整个成渝经济圈的门户城市,良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效益又使得其有实力发展为川南片区的中心城市。同时,在新时期、新机遇面前,宜宾市要准确把握形势,在大战略和小区域明确自身的定位,既要积极迎接两大核心城市的产业扩散,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式;又要继续推动传统的优势产业,并试图将五粮液集团、丝丽雅集团、天原化工等国有优良资本进行整合,把眼光放长远,放手发展,将其推到更高的发展平台2.就地利——体现门户价值,打造核心品牌由于宜宾在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政治地理上的独特区位,注定了其与众不同的发展方式。在地缘上积极发挥港口城市的作用,着力疏通航道,广开航务,重振长江黄金水道。在经济区位上,结合自然区位,在打造港口的同时,积极提升作为大区域内门户城市的地位,努力吸引物流、信息流,发展为区域对外的资源集散地。同时,又要牢牢把握自身的优势产业,将五粮液等优良资本做大做强,凭借自身的核心品牌,积极推动产业的更新换代。此外,还要努力推动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精密制造业、生态农业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努力成为独具特色的川南中心城市。3.通人和——推动旅游发展,改善投资环境,聚集人气,吸引资金在新一轮国土规划中,考虑到宜宾特殊的自然条件,被划入了限制开发区域,这注定了第二产业不会成为未来城市的主旋律。那么,坐拥优良的自然环境和浓厚的文化含蕴成为了宜宾发展生态旅游业和打造舒适城市生活的重要砝码。有了天然的资本,只要认清形势,积极进取,大力发展旅游
本文标题:生态清洁小流域规划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609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