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初中语文主体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策略研究
-1-《初中语文主体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策略研究》个人专项课题研究工作报告课题负责人:叶莉英2007年9月,本人申报的课题《“学导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策略的实践与研究》被立项为秀洲区第二批个人专项课题,自立项以来,我认真查阅资料,寻找理论支撑,对课题进行了开题论证,并将课题改名为《初中语文主体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策略研究》,然后开始了有计划、有步骤、有个性的学习、研究和实践、积累。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一年来本课题即将结题。现对本课题的实施过程及经费使用情况作简要汇报:一、有针对性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完善课题实施方案。2007年4月至10月,是本课题实施的“理论准备阶段”,本人经过多次理论学习,也向同行咨询,逐步修改了课题实施方案,使课题的实践有了明确的指导方向。(一)9月20日9月30日,为了论证原有的课题题目的表述的科学性与正确性,我有目的地翻阅了一些相关理论书籍,如《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赖宗扬的《试谈主体性阅读教学模式构建》(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田泽生的《试谈主体性阅读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李文俊的《“主体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山西教育,2000);李寰英的《语文教学怎样回答现实的挑战》(语文教学通讯,2000)等等,使我对自己的课题的命题产生了一些疑问,一是我所提出的“学导式”阅读教学的观点是否正确?我本来的目的是想在这样的模式中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实现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但与主体性阅读教学理论相矛盾的是,我所施行的“学导式”阅读教学模式,“明确学生自主阅读在前,教师相机引导跟上,师生平等对话,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作用。”其实,教师的“导”在前还是在后并不是关键,关键在于是否“适时”,是否“及时”,只要是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导”,只要是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导”,都应该是有效的,正确的。因此,通过学习后,我发现了自己原来课题题目的漏洞,决定将“学导式”阅读教学的提法更名为“主体性阅读教学”;二是“策略的实践与研究”提法是否妥当?我觉得策略本身就是一种实践,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所以这样的提法显得重复罗嗦了;三是标题中必要的因素也没有交代清楚。于是,通过反复论证与思考,我决定将课题更名为《初中语文主体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策略研究》。(二)2007年10月利用国庆长假至10月中旬,我进行了理论资料的查找和学习,并借助教研组的力量进一步修改完善了原课题《实施方案》。1、针对原稿理论部分欠缺的不足,补充了许多相关的教育理论:(1)“最近发展区”理论。(略)(2)“接受美学”理论。(略)(3)习惯培养重要性理论。(略)-2-(4)现代阅读教学理论。(略)(5)目标教学理论。(略)(6)主体性阅读教学理论。(略)2、将拟出的子课题实施方案修改稿递交语文组,请同组老师帮助论证,并提出修改意见。在某些方面达成共识,有些方面做出了明显的改进。二、有目的地开展主体性阅读教学中的引导策略研究,取得一定成效。2007年11月至2008年4月,为本课题实施的“教学实践阶段”。本人边学习边实践,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阅读教学课里实施相应的引导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舞台,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为了初步展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本人先后开设了两堂有关教师在主体性阅读教学中体现引导策略的公开课——中考复习迎考之《如何筛选和整合阅读信息》和《行道树》,获得了一致好评。我还在2008年4月结合子课题的研究撰写了相关的教学论文《摭谈语文主体性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引导策略》,并获得区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二等奖。三、整理积累的研究资料,总结课题研究成果。2008年5月至10月,在形成课题最终研究成果阶段,我主要做好以下几块工作:(1)整理各类课题研究的资料,包括课题相关的教案、随笔、论文等;(2)检验课题研究结果,分析诊断问题;(3)撰写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4)会同课题研究主报告,把这些论文、教案等附件材料加以整理、打印,并装订成册。(5)再次论证课题结题报告,发现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使本课题向本校语文教师辐射,研究其进一步推广的价值。四、课题研究中的经费使用情况本课题的研究所花经费大约1000元左右,主要用于购买教育教学理论书籍,订阅《语文教学通讯》等杂志,利用学校多媒体设备开设公开课,利用学校计算机、打印机打印教学资料,以及复印有关课题研究资料和打印课题结题报告及附件材料等等。2008年10月25日-3-《初中语文主体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策略研究》结题报告负责人:叶莉英一、问题的提出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的弊端在于颠倒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课堂上主要通过教师的灌输式讲解,学生的被动听讲来进行,教师占用了大部分时间,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对话,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似乎是知识的容器,等待教师的灌输。新课程实施以来,上述情况有所改善,但教师的教学行为仍有强烈的主导倾向:课堂上学生积极配合着教师的教学设计,不敢“越雷池一步”,教师则以所谓的巧妙的教学环节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这样的非主体性阅读教学模式确实普遍存在。如何走出这一怪圈?笔者以为,关键是重新调整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施行主体性阅读教学模式,明确学生自主阅读在前,教师相机引导跟上,师生平等对话,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要求告诉我们:学生首先是阅读的“主体”,他们的学习总要由自己去实践,别人不能代替,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阅读教学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合作进行的双边活动,学生对文本意义的建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的,二者同属阅读主体,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学生的主体发展,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我们往往把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看成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仿佛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然要削弱教师的引导作用;强调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就必然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明显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教师引导作用的有效性正在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萨特曾说过:“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早在3000多年前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罗塔戈就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培养有创造力的学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是时代赋予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现代阅读教学理论研究表明,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健康情感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都须依赖于教师引导下学生的主体实践。要改革阅读教学,必须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地位失重,学生主体地位失落的局面。应该还主体地位给学生,把出发点、立足点真正放在学生身上,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如何有效地发挥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引导作用,既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也是促成“教学相长”的关键。二、取得的研究成果及策略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将“主体性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引导策略研究”作为切入口,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反思和总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研究成果汇报如下:(一)有针对性地学习了教育教学理论,完善了原课题实施方案。首先,是对原课题《“学导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策略的实践与研究》的题目进行-4-了论证和修改。为了论证原有的课题题目的表述的科学性与正确性,我有目的地翻阅了一些相关理论书籍,如《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赖宗扬的《试谈主体性阅读教学模式构建》(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田泽生的《试谈主体性阅读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李文俊的《“主体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山西教育,2000);李寰英的《语文教学怎样回答现实的挑战》(语文教学通讯,2000)等等,使我对自己的课题的命题产生了一些疑问,一是我所提出的“学导式”阅读教学的观点是否正确?我本来的目的是想在这样的模式中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实现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但与主体性阅读教学理论相矛盾的是,我所施行的“学导式”阅读教学模式,“明确学生自主阅读在前,教师相机引导跟上,师生平等对话,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作用。”其实,教师的“导”在前还是在后并不是关键,关键在于是否“适时”,是否“及时”,只要是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导”,只要是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导”,都应该是有效的,正确的。因此,通过学习后,我发现了自己原来课题题目的漏洞,决定将“学导式”阅读教学的提法更名为“主体性阅读教学”;二是“策略的实践与研究”提法是否妥当?我觉得策略本身就是一种实践,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所以这样的提法显得重复罗嗦了;三是标题中必要的因素也没有交代清楚。于是,通过反复论证与思考,我决定将课题更名为《初中语文主体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策略研究》。其次,是进一步丰富了课题的理论支撑,完善了实施方案。(1)“最近发展区”理论。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即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发展水平)和在学习环境中通过教师的指导或与同伴的合作并经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能解决问题的潜在水平(第二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他认为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有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每个学生都能经过自己的努力,发挥自身的主体性,通过教师的指导和与同伴的合作达到第二发展水平,可见,教师在主体性阅读教学中的引导的必要性。(2)“接受美学”理论。据接受美学理论所言,文学作品一旦进入社会便与作者分离而成为一种客观存在,被不同的读者解读出不同的意义,因而体现出理解程度的差异性。清代学者赵翼在《闲居读书》一诗中写道:“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同作一文题,各自擅其妙。问此胡其然,各有天在窍。”可见,只有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才能减少这种差异性。因为正如接受美学家伊瑟尔所言:“文本的规定性严格制约着接受活动,以使其不至于脱离文本的意向和文本结构,而对文本意义作随意的理解和解释。”(3)习惯培养重要性理论。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在《论习惯的培养》一文中指出:“习惯是教育力量的基础,是教育活动的杠杆。”叶圣陶先生在《叶圣陶先生谈教育目的》一文中也指出了习惯的重要作用:“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他强调了教师的作用:“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够逐渐自求得之。”教师的主导作用集中的表现在不仅要教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规律、教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和学习的方法,并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运用,成为“会学习的人”。(4)现代阅读教学理论。现代阅读教学理论研究表明,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知识的获-5-得,能力的形成,健康情感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都须依赖于教师引导下学生的主体实践。要改革阅读教学,必须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地位失重,学生主体地位失落的局面。应该还主体地位给学生,把出发点、立足点真正放在学生身上,以学生为主体,实行主体性阅读教学。(5)目标教学理论。这一理论强调,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智能活动,绝不能为了消极的迎合学生而放弃既定的教学目标,否则,何以体现教师主导?课堂教学目标是确定课堂教学内容的尺度,它控制着教学的过程,检查教学的效果,目标明确可以避免课堂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6)主体性阅读教学理论。主体性阅读教学,即指在阅读教学中,把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和发展学生主体意识、能力、人格作为双重目标,以培养学生的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为核心,通过培养民主的师生关系,创设学生主体积极参与的情境,设置适当的教学活动,采取相应的策略方法等,有效的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一种阅读教学理念和阅读教学模式。简而言之,主体性阅读教学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阅读教学模式。(二)、实施了课题的行动研究,摸索出了引导策略的研究成果。
本文标题:初中语文主体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策略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633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