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复旦大学能源研究中心简介
能源经济能源金融能源政治能源环境复旦大学能源研究中心简介IntroductiontoEnergyResearchCenteratFudanUniversity能源经济能源金融能源政治能源环境一、中心建立的国际国内背景近年来,能源问题已逐渐成为各国政府、学术界乃至广大公众所共同关注的重大热点问题。由于能源产业与能源科技的发展周期长、投资大、风险高,能源问题十分需要持久的战略研究、统筹的顶层设计与前瞻性的部署。复旦大学能源研究中心是在充分整合复旦大学在能源经济、能源金融、能源政治、能源环境等领域的学术研究力量的基础上建立的跨学科学术研究平台。该中心将致力于开展能源科学领域的学术研究与国际合作,并为政府、企业提供政策、决策咨询。能源作为一种可耗竭的战略性资源,在一国的经济发展、国家安全与环境保护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爆发的两次能源危机以及随后伴生的主要原油消费国经济发展的迟滞充分证明了能源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既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也可能成为其掣肘。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能源供需格局、产业模式、价格体系与交易机制等开始经历新一轮更为深刻的变革。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的发达国家能源需求的增长速度虽然趋于放缓,但其对国际能源产业与能源资源的控制力却日益加强。而对工业化程度日益加深的中国而言,能源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潜在瓶颈。过去近三十年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是资本与劳动力的胜利,然而却是以资源特别是能源的低效利用为代价的。2003年以来世界原油价格高位运行,我国国内原油价格、成品油价格以及天然气、电力等能源价格也迅速攀升,给宏观经济带来巨大压力。由于能源产品涉及的产业链长,能源价格持续走高对能源需求总量持续膨胀、能源生产率低位徘徊的中国而言,其影响将是长久而深远的。过去的2006年,能源消费没有实现“十一五”提出的五年内节能20%的目标,能源问题的紧迫性再次凸显。对上海而言,目前其六大支柱产业中两大产业是能源密集型产业,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化,建筑、交通、商业等部门的能源消费也在持续上升,这一切都进一步加剧了高油价格局下经济运行的风险。本研究中心旨在推进中国的能源经济、能源政治、能源环境以及相关领域研究。复旦大学拥有实力雄厚的经济学、金融学、政治学和环境科学的研究队伍,不同学科领域从各自的视角对能源问题给与了诸多关注,但长期以来,复旦大学并没有建立系统性的能源研究平台。随着中国能源市场化改革的逐渐深入,能源产品的价格波动和供求冲击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市场性而非计划性的特质,而以国际金融中心为未来发展定位的上海,更开始成为中国能源期货交易的主战场。纵观国内各大能源研究机构,以能源经济和能源金融为主要特色的仍十分鲜见。能源经济学、能源金融学的发展显然已经滞后于市场的需求。针对这一趋势,复旦大学能源研究中心将充分利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学术资源,开展以能源经济学和能源金融学为核心的能源研究,使之成为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新的学科增长点,并为政府政策制定和企业决策咨询提供支持。能源经济能源金融能源政治能源环境二、中心建立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能源问题错综复杂,涉及经济、政治、环境、科技等各个方面,但从能源的本质属性而言,它首先是一种资源性商品;从金融学角度来看,它还是一种金融衍生品。能源产品涉及的产业链长,其经济学属性极其特殊:绝对的稀缺性、地缘政治敏感性、短期价格弹性刚性、长期价格弹性不确定性等等,这一系列的属性都要求经济学家们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数理工具对其进行深刻解读。然而长期以来,能源一直游离于主流经济学框架之外,在经济学家们讨论各种经济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影响时,能源往往被认为是可以被其他生产要素所替代的,能源可以影响但无法决定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两次石油危机以来,能源产品市场化交易程度深化,能源的经济学属性日益凸现,特别是世界经济格局对能源供需格局的形成和演变,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因此从经济学视角透视能源问题,无疑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同时部分发展经济学家、环境经济学家已经注意到经济学家们长期以来所期待的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对能源的替代速度根本跟不上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能源消费的膨胀速度,能源匮乏已经成为世界性问题;而科技界一直以来所大力发展的各类可再生能源也无法对传统能源形成替代,而只能作为十分有限的补充。因此能源应该也必须进入到主流经济学家的视野,这既是突破经济增长极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我国经济安全、国家安全的需要。70年代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给世界经济所带来的重创极大地促进了世界范围内能源经济学的发展,由于能源价格的波动会影响消费者对能源产品、能源服务的需求,引导其在能源与资本、劳动力之间寻求替代。因此能源价格对经济运行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经济总量到经济增幅、从经济结构到产品结构,从资源配置到收入分配。这样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必须要用一般的而非部分均衡的市场经济模型加以拟合分析。因此能源经济学全面飞跃是在近年来计算机技术不断深化的基础上实现的。而我国能源经济学研究起步较晚,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相对滞后,尚无法就我国能源供给与需求体系的优化与重构、原油价格高位运行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影响程度、规避高油价风险的经济产业政策等一系列问题给出科学理性的思考。由此可见,能源研究无论从理论意义而言,还是从现实意义而言,都是十分重大而深远的。能源的经济属性在现实市场运行中往往会受到扭曲,这种扭曲力主要是来源于能源的政治属性与环境属性。能源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其价格波动、供需渠道等都与国家安全、外交政策、国际关系等密切相关。以原油为例,其价格短期波动的直接动因往往来自于地缘政治形势的动荡,而国家的战略石油储备更具有高度的地缘政治敏感性。然而能源的地缘政治归根到底还是能源的地缘经济利益的反映。因此能源政治研究是与能源经济研究密不可分的。能源经济能源金融能源政治能源环境能源消费的环境外部性十分显著,能源的价格和替代也因此受到环境政策的直接影响。能源结构的调整,其动力除来自于产业结构调整外,环境负荷超过生态承载能力也是重要动因。SO2的超标排放促使煤炭清洁化;NOx的超标排放促使车用能源清洁化;CO2的超标排放则促使可再生能源加快发展。能源消费的环境外部性问题之所以会发生,从根本上是缺乏对能源稀缺性的真实判断、对资源环境产权的界定不清晰,可见能源环境的核心还是能源经济问题。因此本中心将以能源经济为核心,全面关注能源政治、能源环境、能源科技与教育等重要相关领域,从多学科、多视角对能源问题进行深刻解读。能源经济能源金融能源政治能源环境三、中心主要研究方向。本中心希望运用专业系统的经济学工具,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政策,从全球到区域,对能源经济运行与相关政策载体展开深入研究。结合目前能源经济与政策领域的焦点、热点问题,本中心将设立以下三大研究方向:(一)能源经济方向-重点关注经济产业政策、汇率采购政策、金融期货政策。本研究方向将从三个子方向切入。(1)能源经济方向:将从宏观经济增长模型出发,探讨能源价格波动、能源经济政策对经济周期波动、经济总量、福利水平、货币供给、金融市场、国际贸易、产业升级、就业等的影响。能源价格的形成机制、可再生能源的市场导入机制、社会成本收益分析等都属于这个研究方向。这部分研究是能源经济学领域近年来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也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全新的学科增长点。本研究方向与国家的税收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就业政策等息息相关,将为国家制定和调整与能源相关的经济产业政策提供决策咨询。(2)能源风险方向:将着重探索能源市场的发展与风险管理,为我国能源期货交易市场、现货市场的建立完善提供决策咨询。全球能源交易模式正在从传统的各大能源公司主宰向能源巨头与金融巨头共同主宰过渡,能源期货市场发展迅猛,随之伴生的是巨大的市场风险。传统的金融风险管理的理念与技术必须在透彻研究能源产品特性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该领域的研究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能源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中国的能源期货市场才刚刚起步,交易品种和对国际市场影响力都十分有限。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将为我国能源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有力支撑。(3)能源贸易方向:将着重研究能源贸易对我国汇率波动以及国际采购政策的影响、中国能源贸易的国际环境、贸易模式、空间分布、贸易效应等。一般产品贸易所衍生的能源消费的跨国界转移也隶属于本研究方向。随着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的逐渐提高,能源贸易对我国贸易的影响日趋加深。目前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几近空白,这部分研究将成为一个新的学科增长点和政策载体。(二)能源政治方向-重点关注国家安全政策、能源外交政策、战略石油储备政策。本研究方向将重点关注能源生产、运输、进出口、消费等各个环节与国家安全、国际关系等的相互作用机制。目前拟从两个子方向切入:(1)中国战略石油储备(SPR)体系的构建。战略石油储备是各国在对其石油供给能力合理预期的基础之上构建的石油应急储备,其规模的动态能源经济能源金融能源政治能源环境化研究、构建时机、构建成本、构建渠道、风险管理等等与国家安全和国际关系密切相关、本研究方向将重点就我国的战略能源储备(SPR)展开定性定量研究,这将对我国的能源战略决策产生深远影响。(2)亚洲能源合作机制。国际油气供需格局从来都是由供方和需方两个方面构筑起来的。当今,一方面,油气生产的主力国家-波斯湾各国、里海沿岸各国都在亚洲,俄罗斯的主要产油地也在亚洲(同时它也是沿里海国家);另一方面,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中国、世界第三大石油进口国日本以及世界第六大石油进口国韩国和日益兴起的另一个石油进口大国印度都在亚洲,亚洲势必将成为国际油气供需格局的重心,他连同非洲、美洲油气产地将会形成一个多元化的国际油气供需大格局-泛亚油气地缘经济格局。其中,无疑俄罗斯和中国都将举足轻重。因此,建议本研究方向以亚洲为着力点展开,并以定量化的研究方法作为创新。目前能源消费国之间的区域合作滞后,原因在于各国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政治上不互信,那么如何在客观上为亚洲能源消费国提供地缘经济通道和准备地缘政治环境将是本研究领域需要突破的重点。(三)能源环境方向-重点关注气候变化政策、新能源政策、节能减排政策。拟从以下两个子方向切入:(1)城市化进程与新能源政策。城市化进程是工业化进程的必然产物,而城市化进程对能源供给与消费模式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城市意味着人口大量集中、产业密集生产、产品密集消费,而这种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背后是能源大量消费、污染物大量排放。本研究方向将重点关注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能源供需模式的转变,研究在交通、建筑、服务业等领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导入,研究如何在产业、地区甚至更广层面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全球化石燃料燃烧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到了全球排放总量的80%以上,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使其稳居全球第二大CO2排放国,预计到2015年更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CO2排放国。中国虽然早已成为京都议定书的缔约国,但目前尚不承诺任何没有减排任务。但这已经成为美国不加入京都议定书的最大口实。2012年进入后京都议定书时代,对中国而言,是否承诺具体减排目标,还是在现有京都议定书框架下通过清洁发展机制等参与国际减排,是需要有系统严密的经济学工具加以全面分析比较的。中国的节能减排潜力到底有多大,需要怎样的财政税收政策的支持,这些都亟待研究。能源经济能源金融能源政治能源环境四、中心发展宗旨中心发展将秉承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理论性与政策性相结合的发展宗旨。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是指:1.通过中心的学术研究活动,推动复旦大学能源科学的学科建设,使之成为我校经济、政治、环境学科的新的生长点;2.通过中心的学术研究活动,构建一系列本土化的能源经济数理模型,如能源价格预测模型、能源政策评价模型、能源风险管理模型等,使之成为国家、行业政策决策的有力工具;3.通过中心的学术研究活动,锻炼培养一批能源经济、能源政治、能源环境领域的专家、科研梯队,加速建设复旦大学能源科学研究的“生力军”。4.通过中心的学术研究活动,构建能源经济与政策研
本文标题:复旦大学能源研究中心简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66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