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关于延吉市社区建设的社会实践马哲1
关于延吉市社区建设的社会实践--以丹进社区为例学院:医学院临床学院专业:临床医学年级:2012级班级:姓名:学号:关于延吉市社区建设的社会实践【实践时间】:2014年10月19日【实践地点】:吉林省延吉市丹进社区【实践目的】:了解延吉市社区建设现状【实践组员】:【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社区建设也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延吉市社区建设也在近几年来发生的很大的变化,社区工作的开展也越来越丰富多彩。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员流动的加剧,尤其是延边地区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流动人口增多也给社区建设带来一些问题。加强延吉市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建设,建立文明和谐的社区环境也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关键词】:延吉市;社区建设;问题分析;对策社区是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而提出来的,是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而日益兴旺起来的。居住在同一地域内的人类有着共同的生存需要,有着共同的生活服务设施,共同的文化,共同的风俗,共同的利益,共同关心的问题。这六个“共同”,自然会频频发生互动,或直接互动,或间接互动。互动的结果便形成了地域性的“社会共同体”——社区。社区建设得好,便会把这六个“共同”进一步升华为三个共同体:道德共同体、信念共同体、情感共同体。我国城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的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中国整个社会格局正由“大政府、小社会”向“小政府、大社会”转变,“国家制”正日益向“社会制”演进。从微观角度看,城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是适应人们由“单位人”向“社区人”的转变以及建立科学有序、先进高效和结构合理的社区管理新模式的先决条件。是政府和公民的一个交流平台,是解决城市下岗与失业、扶贫、帮困、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第一道“防护网”,也是防止突发事件一道“防火墙”。一、社区建设现状--延吉社区的发展历史延吉市位于吉林省东部,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首府。东与图们市长安镇相邻,西接安图县,南与龙井市接壤,北与敦化市、汪清县毗邻。全市土地面积1748.3平方公里。“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东三省,建立了伪满洲国,在1932-1935年间制定了一系列城市规划,延吉也属于其规划点。城内一共设了12个区,公园一片为一个区,河北10个区,河南为一个区。抗战胜利后,直到1958年,延吉的规划又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工业分布在河北区东部,仓库分布在西部,居民及文教卫生设施分布在公园及河北,政府机关分布在河北和河南地区。然而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后,城市及社区的发展又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城市化的布局受到了很大的破坏。1976-1980年间第一部城市规划诞生,随着延吉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小区的发展也得到了极大的促进。在近十几年来,旧区拆迁与重建,高楼林立,各社区各种公益活动丰富,人们的生活也丰富了许多。延吉市现下辖河南街道、建工街道、进学街道、北山街道、新兴街道、公园街道等6个街道61个社区和小营镇、依兰镇、三道湾镇、朝阳川镇等4镇54个行政村。北山街道位于延吉市区北部,面积6.6平方千米,人口51867人。辖丹延、丹山、丹明、丹英、丹虹、丹岭、丹华、丹春、丹光9个社区。办事处驻新村路。其中我们社会实践所去的“丹进社区”即隶属于北山街道。过去,在经济相对较落后时,社区工作者们没有属于自己的办公地点,没有办公用房,没有居民们活动的固定场所,而且参与社区工作的也都是些年纪相对较大的人群几乎没有会使用电脑等先进设备的,干的相对较多的也是业务方面的事情,而现在,社区工作人员都有属于自己的公用房,小区中也多了各种健身器材,以及专供社区居民看书、下棋、练舞等集体活动的地方。现在许多社区工作人员都是大学毕业生,他们不仅学历相对过去有很大的提升,而且多才多艺,能歌善舞。每个社区也都有属于自己的办公设备,配备了电脑、传真机、打印机、电话等,并有十二个社区已经开通了宽带,能够与镇政府实现网络互通,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办事效率。几乎每个社区的活动用房配备了活动器材,极大的丰富和促进了社区文化的发展。各社区也设置了居委会自己的宣传栏,为加强政策宣传、外来参观的引导提供了便利。现在社区工作者也更多走进了居民繁琐的生活当中,如解决夫妻间矛盾,处理邻里间关系等的问题。我们的社会实践基地“丹进社区”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丹进社区成立于2011年7月,地处光进沟以东、市委党校以西、爱丹路以北,辖区下设22个行政小组,共有居民1366户,2282人,其中朝鲜族867人,占总人口数的38%。社区党总支下设3个党支部,在籍党员13人。辖区内有延吉市委党校、延边州民政局等6个驻街单位。社区有16名工作人员,其中8名为80后大学毕业生,社区班子成员平均年龄为29周岁,是一支充满活力的年轻队伍。自“五有一创”工程实施以来,社区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抓住有利契机,新建面积530平方米的办公用房。社区办公用房建设项目,自今年4月19日开工以来,仅用120天就完成了主体建设和内部装修,成为全市新建、改扩建社区办公用房中,第一个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社区。丹进社区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以党建工作为统领,以创新社会管理,扎实为民服务,努力创建“五好社区”为目标,深入开展“双好”、“三帮扶”等工作,根据辖区人口分布特点广泛开展“流动人口帮扶结对”、“关爱农民工”,“幸福‘1+1’”等活动,切实为特殊人群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城乡共建、资源共享。作为延边州首家“党史教育示范社区”,社区充分利用党史教育平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党史教育活动,并联合延边大学校团委,成立由80余名延边大学学生组成的五色花义工队伍,有效利用辖区内民政一条街,开展“敬老助残”、“关爱流动留守儿童”系列活动,让孤寡老人、流动留守儿童感受到家的温暖,全力唱响了“真情服务群众,真心引导群众、真正幸福群众”的群众工作三部曲。现在的社区会有如此快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是一大重要原因。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凭借朝鲜族独特的人脉优势,延边出国劳务经济迅猛发展,每年都有大批人员赴日本、韩国以及欧美国家劳务。充裕的民间资本,促进了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使延边成为金融保险业的市场竞争之地。从1992年国务院批准珲春开放以来,延边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目前,全州已有几十家企业在俄罗斯和朝鲜投资建厂,涉及食品、卷烟、服装、水产、木制品加工等多个产业和领域。同时,独特的地理区位,吸引了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40多家外资企业在延边置业发展。正是因为经济的发展为咱们社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近年来又提出了创建“信用好的诚信延吉、创业好的繁荣延吉、秩序好的平安延吉、环境好的美丽延吉、心情好的快乐延吉”,是延吉市委、市政府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延吉市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不断推进“五好延吉”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特别是,2012年以“迎州庆、创五好”为目标,全市上下团结奋斗,推动经济发展,提高民生质量,构建社会和谐,共同奏响了科学发展的时代最强音,城市步入了全国政治经济“双百强”,历史载入了人民创“五好”辉煌业绩。而创建“五好延吉”的具体实施措施便进一步落实到了社区工作者的头上,需要他们无私的奉献,带领着社区人民共同达到目标。二、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社区建设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通过对延吉市丹进社区发展现状的了解我们总结了延吉市社区建设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社区经费不足、设施不够健全,成为影响社区建设快速发展的瓶颈。例如像丹进社区为了积极响应延吉市社区建设“抓党建创五好做表率树形象”的号召,开展很多活动,如:组织“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关爱农民工,情系新市民”活动、为辖区居民发放预防煤烟宣传单、举行小广场文艺活动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有些则需要一定经济力量的支持,国家的拨款现在还远远不足以满足需求,经费不足、设施不够完善这无疑直接加重了社区建设的困难。2、社区管理体制不顺,职能不清,使组织实施社区建设的街道办事处职能作用被削弱。主要是原有条块分割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导致“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使作为社区建设主要组织实施者的街道办事处缺乏必要的综合协调权和组织实施权,对社区的管理不系统、不规范。有些社区的辖区与政府部门的执法区不一致,造成跨区执法现象,给社区管理带来不便;街道办事处经济压力过大,造成部分街道办事处把相当一部分精力投入到发展街道经济上,削弱了其管理和服务的职能。一些经济发展比较薄弱的地区,街道为了解决干部职工的吃饭问题,过分强调经济效益,因而一些违章建筑、马路市场以及乱收费、乱罚款现象仍然存在。在我们实践的丹进社区,社区不是执法部门也不是行政部门,它主要起桥梁与纽带的作用,服务居民的作用。有些居民的实际问题解决不了,如社区居民要求饮用自来水不用地下水的要求,以及49路一段公交路需要修建的问题,这些问题,社区只能进行调节没有办法去实施解决,还需要行政与执法部门的配合。3、社区服务单一,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不能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生活需求。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基础,但由于有关社区服务业的优惠政策相对较少,已出台的有关规定又不能得到很好地落实,限制了社会各方面对社区服务业的投入,使我国目前的社区服务业发展比较单一,多依靠政府投入,福利性、事业性服务项目占大多数,基本上属于政府行为,向社会化、产业化、实体化转变的步伐不快。4、宣传教育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共住共建的良好氛围,社区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社区建设是社区成员参与的过程,反映社区各阶层包括政府、社团组织、志愿组织、非营利企业、驻区的企事业单位和中介组织及公民个人,对社区事务的关心、支持和投入。目前大部分社区居民、成员单位、社团等组织对社区的认可和参与程度不高。社区建设的主体是社区成员,社区成员的参与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是社区建设的生命力所在。由于忽视对社区成员在社区内容、意义等方面的宣传,社区建设工作中出现了“上热下冷”的局面。有些社区成员对社区建设这一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作知之甚少,缺乏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没有被激发、调动起来,使大量的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地利用。同时城市流动人口的增加对社区的管理进一步增加了难度,如何调动社区成员的参与度与关心度也是社区工作者的一大问题。三、社区建设展望及建议社区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其范围可大可小,小至一个村庄、一个居委会,大至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都可以看作一个社区。我们又把社区定位于或锁定在一个区域范围,比如像目前大多数社区建设实验区所做的那样,把社区定位在大于居委会、小于街道办事处的某个范围。而社区建设的总体理论是社会社区化或社会人文化。所谓社会社区化,其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它揭示了社会发展向社区发展转移的必然趋势,复兴在现代化过程中被遗忘的落后社区;二是它反映了用社区共有原理或社区人文精神来建设大社会的客观要求,使整个大社会变成一个人际关系和谐、充满亲情、友情和人情的温馨社区。根据社区建设实验区经验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社区的定位:小于街道,大于原居委会;2)单位应参与社区建设及参与机制;3)构建完善的社区自治组织体系及选举规则;4)完善社区服务,提升功能;5)政府应主动推动社区建设及领导机制;6)必须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社区自治。我们认为社区建设中应该树立“三个理念”科学发展的理念、社区服务的理念和社区群众参与的理念。改变基层组织重管理轻服务的现状,把加强和完善公共服务作为城市社区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提升居民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引导群众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各种维权类、服务类、文化娱乐类的民间组织,由过去单一的、临时的活动发展成为有组织的、经常性地活动;同时在社区建设中要坚持走市场化、社会化之路,引入各种中介组织提供保洁、保安、医疗等社区公共服务,引导城市居民形成“社区是我家,活动靠大家”的意识,增强他们对社区的认同感、责任感和归属感,从而自觉、自愿地参与农村新社区建设。坚持党的领导、村民自治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坚持整合资源、多方参与原则。同时还要注意优化组织结构,提高社区工作者素质,培养一批优秀的社
本文标题:关于延吉市社区建设的社会实践马哲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687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