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关于征求《浙江省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技术要求()》意见的函
关于征求《浙江省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各市环保局,各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浙江省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整治方案》(浙环发〔2013〕54号)的工作要求,全面推动我省挥发性有机物泄漏检测与修复技术改造工作,我厅组织编制了《浙江省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现征求你们意见,请认真研究并于7月8日前以正式文件的形式进行反馈。联系人:省环保厅污防处王静、陆连玉,联系电话0571-28020312、28020311;省环境监测中心谢黎明,联系电话:0571-88922670浙江省环保厅2015年6月日浙江省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2015年6月—4—前言在石化、化工、化纤(有聚合工艺,下同)、化学合成材料等企业装置运行过程中,其设备、管阀件等密封部位经常发生泄漏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逸散,这既导致污染环境,产生异味,引发信访,又造成安全隐患和物料损失,影响企业安全运行和生产效益。开展企业设备、管阀件泄漏检测与维修,消除泄漏隐患,控制VOCs无组织排放,对企业环境保护工作意义重大。2012年9月,国务院批复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中指出,石化企业应全面推行LDAR(泄漏检测与修复)技术,加强石化生产、输送和储存过程挥发性有机物泄漏的监测和监管,对泄漏率超过标准的要进行设备改造。国家有关部委相继发布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环发[2013]104号)、《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保部2013年第31号公告)、《能源行业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发改能源[2014]506号)等,均将LDAR(泄漏检测与修复)技术作为加强石化、化工等企业生产、储存和输送过程挥发性有机物泄漏监测和监管的重要措施。2014年12月,环保部印发实施《石化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方案》(环发〔2014〕177号)提出,2015年底前,全国石化行业全面开展LDAR工作。企业应将VOCs的治理与监控纳入日常生产管理体系,建立“泄漏检测与修复”、监测和治理等方面的管理制度。—5—2014年12月31日,环保部发布《泄漏和敞开液面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检测技术导则》(HJ733-2014),规定了设备泄漏和敞开液面等无组织排放源的VOCs的检测方法、仪器设备要求、质量保证与控制等。《浙江省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技术要求》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编制依据;3、术语和定义;4、组件建档管理;5、检测要求;6、管控要求;7、泄漏修复管理;8、档案管理要求。—6—1、总则1.1在浙江省行政区域内从事LDAR相关工作,应遵循本技术要求。企业自行开展LDAR作为内部管理的,参照执行。1.2本要求适用于:原油加工及石油制品制造(国民经济行业代码:2511)、有机化学原料制造(国民经济行业代码:2614)、化学药品原药制造(国民经济行业代码:2710)、合成材料(国民经济行业代码:2650)、初级形态的塑料及合成树脂制造(国民经济行业代码:2651)、合成橡胶制造(国民经济行业代码:2652)和合成纤维单(聚合)体的制造(国民经济行业代码:2653)等行业生产过程中全部或局部装置采用连续性生产工艺、涉及VOCs排放的企业,采用LDAR技术进行泄漏与修复管理。1.3间歇性生产的制药、农药等精细化工企业及油品和化学品码头、罐区,以及其他有VOCs无组织排放的企业可参照《泄漏和敞开液面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检测技术导则》(HJ733-2014)和本要求开展LDAR工作。1.4LDAR技术的管理和实施除应符合本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和规定的要求。各设区市环保行政管理部门可根据地方特点,另行制定本辖区内的技术要求,但各项技术要求原则上应严于本要求。—7—2、编制依据2.1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3)《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33号);(4)《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3〕37号);(5)《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试行)》(国办发〔2014〕21号);(6)《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环发〔2012〕130号);(7)《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保部公告2013年第31号);(8)石化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方案(环发〔2014〕177号)。2.2浙江省相关政策(1)《浙江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3-2017年)》(浙政发〔2013〕59号);(2)《浙江省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整治方案》(浙环发〔2013〕54号)。2.3参考技术文件(1)《泄漏和敞开液面挥发性有机物检测技术导则》(HJ733-2014);—8—(2)《石化装置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泄漏检测规范》(QSH0546-2012);(3)《挥发性有机物泄漏测定方法-火焰离子化侦测法》(台湾NIEAA706.73C);(4)《挥发性有机物泄漏测定方法》(台湾NIEAA706.72C);(5)美国EPAMethod21排放系数。—9—3、术语和定义(1)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在太阳光紫外线存在下,可与氮氧化物发生反应产生光化学氧化物;20℃下蒸汽压大于10Pa;标准大气压(101.3Pa)下沸点不高于260℃。不包含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硫化碳、碳酸、碳酸盐、碳酸铵、氰化物或硫氰化物等化合物。(2)挥发性有机液体指挥发性有机物成分占其重量百分比10%以上的液体。(3)轻质液指在正常的作业条件下,设备管线中工艺流体为液态,且满足:①293.15K时,有机组分蒸汽压大于300Pa;②流体在293.15K含蒸汽压300Pa以上的VOCs成分占其重量百分比20%以上。(4)重质液除气体/蒸汽和轻质液以外的介质。(5)真空设备组件指该设备组件于操作时,其所承受的绝对压力在96.3KPa以下者。(6)难以检测的设备组件指不易使用检测仪器进行一般性测量的设备组件,包括从地面进行检测时,安装位置高于地面五米以上的设备组—10—件;或从平台进行检测时,安装位置高于该平台二米以上的设备组件。(7)开口阀指阀座一侧接触有机气体或挥发性有机液体,另一侧接触大气的阀门,但不包括泄压装置。(8)无组织排放指污染物不经过排气筒的无规则排放。(9)响应系数指已知浓度的VOCs化合物的浓度值,与经相同浓度值的参考化合物校准的仪器读数的比值。(10)初检测值指检测某设备组件逸散的挥发性有机物原始读值。(11)净检测值指初检测值减去本底浓度值的净值。(12)泄漏修复定义值指在相关排放标准或法规中规定的,在泄漏源表面或敞开液面测得的,表示有VOCs泄漏存在,需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浓度限值(基于经参考化合物校准的仪器的测定读数)。(13)泄漏源指设备组件净检测值超过泄漏定义值,或目视﹑听觉﹑嗅闻等其他简易方式发现工艺流体自设备组件处滴漏者。(14)泄漏比例指装置内某类设备组件流经气体、轻质液或重质液工艺流体的泄漏源个数,占该类组件检测总个数的比例。—11—(15)密闭集气系统指可将设备或工艺流程设备组件排出或逸散出的挥发性有机物,捕集并输至污染防治设施,使传送的气体不直接与大气接触的系统。该系统包括集气设备、管线及连接装置。(16)污染防治设施指处理废气的热力焚化炉、催化氧化炉、锅炉或加热炉等密闭式焚化设施、冷凝器、吸附装置、吸收塔、紧急状况使用的火炬等。—12—4、组件建档管理4.1组件建档范围组件建档范围为生产过程中内部含挥发性有机物的物料且可能泄漏排放的各种设备和管线,包括阀门、法兰及其他连接件、泵、压缩机、泄压装置、开口阀或开口管线、取样连接系统、泵和压缩机密封系统排气口、储罐呼吸口、检修口密封处等。但下列设备组件不在建档范围内:(1)流经该设备组件的物料中,其挥发性有机物重量百分比小于10%的;(2)含挥发性有机物的物料存在时,系统保持负压状态的设备组件;(3)因埋于地下等原因无法测量的设备组件。4.2建档方式选择建档方式选择应满足以下条件:(1)应覆盖整个厂区或装置中所有可能的泄漏源,不得遗漏;(2)设备组件档案应具备直观、查找快捷等特点,并能够及时发现误建、漏建的设备组件;(3)所有可能的泄漏源应具有唯一性编码,编码方式应做到统一、简洁、可辨,检测时做到数据与检测点相互对应,现场检测应以电子信息化方式记录检测数据,避免纸质记录检测数据;(4)应避免受化工物料的腐(溶)蚀性影响和自然因—13—素(如台风、气温、湿度等)的影响而导致标识的损坏;(5)应充分考虑工厂或装置的操作和检修导致标识的损坏、遗失和混淆;(6)应充分考虑企业对于生产工艺等方面的保密性要求。—14—5、检测要求5.1检测环境条件现场检测应在仪器使用说明书规定的能正常工作的环境条件下实施。超出使用环境条件,应获得仪器制造商对使用条件的书面认可。雨雪或大风天气(地面风速超过10m/s)应禁止作业。5.2检测方法以具有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的可携式仪器对设备组件的挥发性有机物泄漏浓度进行定量检测。对于难以检测的设备组件,可采用红外线气体成像仪(OGI)进行定性检测。5.3仪器设备要求采用火焰离子化检测器进行检测时,应符合如下规定:5.3.1采样探头必要时加装可延伸采样管(外径不超过7mm,长度不超过5m),且采样探头仅允许单一端点开口进行采样,采样管前端应能保证能进入各类设备狭小缝隙进行检测,并应填塞玻璃棉或过滤器以防仪器受阻塞。5.3.2采样泵必需能维持每分钟0.10至3.0升的检测流量导入检测器。5.3.3火焰离子化检测仪器火焰离子化检测仪器必须满足以下要求:—15—(1)仪器度最小计量刻度应能读到1.0ppm,且须确认仪器的灵敏度符合仪器制造商建议值;(2)检测仪器测量范围必须包含泄漏定义值和管制值;(3)精密度(仪器示值相对误差)测试小于10%;(4)仪器响应时间﹑回复速率均小于30秒;(5)仪器动态检测范围应涵盖泄漏定义值浓度范围;(6)校正误差小于10%;(7)响应系数小于10;(8)测定量程其分辨率应保证在泄漏定义值的±2.5%范围内可读;(9)对在任何可爆炸环境中操作仪器,必须绝对符合国家标准。仪器不可除去任何安全措施,如排气消焰器。5.3.4标气(1)零值空气:指VOCs浓度应低于10ppm(以甲烷计)。(2)标准气体:购置(或经稀释后)浓度略高于泄漏管制值或定义值的VOCs气体。使用校正气体的浓度,应由标准气体制造商确认其准确度在±2%内,且须于保存时间内使用。若某一校正气体VOCs对参考化合物的反应系数可从参考来源得知或实验测出,且可换算成相当于参考化合物的浓度,则校正程序可使用该种VOC而不需用参考化合物。5.3.5采样前﹑后校正步骤(1)采样前仪器性能评估①按原厂仪器操作说明书启动和初始调节要求正确安—16—装并启动仪器。②仪器进行维护﹑保养﹑检查。③仪器执行采样系统检漏(含延伸采样管)。(2)仪器调校①使用浮子流量计,读得仪器采样泵流量,需符合每分钟0.10至3.0升的检测流量导入检测器。②精密度测定,需符合仪器示值相对误差小于10%。(注:校正精密度测试须在分析仪器使用前完成,在随后3个月期间内或下次使用时候,何者后到才进行测试,校正精密度须介于10%范围内,其作法为交替使用零值气体和特定校正气体共3次测试,记录仪器读值,计算仪器读值和已知校正值间差异的算术平均,将此平均差异除以已知校正值并乘上100,以百分比来表示校正精密度。)③响应时间测定:在分析仪器使用前完成,测试时,仪器需连同泵、稀释采样管(如需要)、采样探头(含延伸采样管)和采样探头过滤器组装同时进行,测试方法为将零值气体导入到仪器采样探头(含延伸采样管)中,待仪器读值稳定,立刻转换改另一特定浓度的校正气体导入,测量从转换到获得90%最后稳定读值所需的时间,连续做此测定3次并记下结果,计算
本文标题:关于征求《浙江省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技术要求()》意见的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690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