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当前农业农村形势与新农村建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韩俊)
当前农业农村形势与新农村建设韩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我国“三农”政策取得重大突破(1)1998年10月,十五届三中全会:我国农业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由过去的长期供给不足,变为“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将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政策的基本目标;把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我国“三农”政策取得重大突破(2)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明确了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大政策思路;明确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指导思想;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制定了一系列旨在促进粮食生产、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措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大转机(1)粮食生产形势出现重要转机,2005年以来连续3年增产,增长总量超过1300亿斤;种植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逐渐形成;畜牧业生产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规模化饲养成为畜牧业主要发展方向;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平稳进行。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大转机(2)农民收入平稳增长。始自2004年的全面取消农业税改革,彻底终结了具有2600年历史的农业税,国家与农民的“取”与“予”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农村建设良好开局和起步。“三农”工作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农业发展正在呈现“供求紧平衡、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提高、价格整体攀升”的新格局;农村劳动力供给正在进入结构性短缺的新阶段;国家与农民关系正在进入逐步实现制度公平的新阶段。农产品供求关系正在发生重要的阶段性变化主要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的格局正在被打破,;农业发展正在进入一个“供求紧平衡、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较高、农产品价格整体攀升”的新阶段;2006年与1996年相比,粮食价格指数仅为1.0606,肉禽及其制品的价格指数为1.1284。新一轮生猪周期波动从2003年7月份开始,全国生猪价格一度高涨,吸引了大量社会闲余资本投资养殖业,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存栏量急剧增加;于2004年10月开始回落,一直持续到2006年上半年生猪价格陷入谷底;2006年第一季度毛猪收购价已跌至5.50元/公斤以下,比2004年8月全国平均收购价9.85元/公斤下跌了44%,比最高收购价11元/公斤下跌了一半多;2006年第一季度育肥一头100公斤的良种猪,按5.50元/公斤出售,每头净亏损也在130元左右。一般农民养殖生猪不计人工成本和自家地里的青料费,每头育肥猪净亏损也在115元以上。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全国生猪价格逐渐有所回升,在2007年4-5月份突然加速上升到近几年最高水平。奶业会不会大起大落?奶牛养殖效益大幅下降,奶农饲养奶牛的年利润从2002年的平均每头3000元以上,下降到现在的平均每头1500元左右,下降了50%。近年来饲料价格猛涨,而牛奶收购价格基本不动。奶牛养殖成本中饲料占65%左右。与2004年相比,每头奶牛养殖成本增加1000-2000元。目前养殖户有30%亏本,30%勉强保本,只有40%的能够赢利。一些奶农忍痛割爱卖掉奶牛。如果散养户大面积亏损的局面得不到扭转,势必会大范围出现持续频繁的杀牛卖牛现象,奶业生产将难以避免出现大起大落。适当提高牛奶收购价格是当前奶业摆脱困境的重要举措饲料和鲜奶的价格比一般为1:1.4。按照目前的饲料价格,鲜奶的合理收购价应为每公斤2.38元,而目前多数地区只有每公斤1.9元(含奶站等中间环节的每公斤0.2元)。一公斤原料奶提高0.10元,奶农一头牛1年下来就可增收400元,远比政府的一头牛几十元的补贴强。建立起奶农与乳品加工企业之间公平对话机制。农产品对国际市场依赖越来越高小麦和大米等口粮供求为基本平衡(紧平衡),玉米正在从供求平衡正向供不应求转化。大豆、棉花、羊毛、食用植物油、天然橡胶、原木、锯材和木浆等则需要依靠大规模进口才能满足需求。目前我国大豆和食用油进口均已超过国内消费量的60%,基本受国际市场左右。2006年进口量相当于国内产量的54%,我国棉花的消费规模和贸易已经接近全球的一半。2006年进口量相当于国内产量的比重,羊毛为70%,天然橡胶为300%,原木为53%,木浆为205%。农业的功能进一步拓展2006年美国用于燃料乙醇的玉米占玉米消费总量的22%,2007年美国继续出现玉米种植挤占大豆和棉花的趋势,预计到2010年美国用于燃料乙醇的玉米将达到60%。我国玉米加工需求旺盛,玉米调出量占全国80%的东北三省,将会很快面临无玉米可调出的问题。由于玉米不仅是饲料作物,也越来越成为能源作物,从全球来看,玉米需求将继续保持旺盛势头,玉米价格将继续坚挺。新一轮农产品价格上涨新特点有成本推动的因素;与农产品需求拉动有关;更受产业间比较收益变动的影响;生物燃料产品与粮食争夺有限的农业资源;在全球资源性产品价格普遍大幅度上涨的背景下,农产品价格的整体性适度攀升是必要的和合理的。新一轮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与特点新一轮农产品价格上涨是在农产品价格长期低迷的基础上发生的,带有明显的恢复性质;新一轮农产品价格上涨是对农业生产比较收益下滑的一种补偿,上涨幅度也在合理范围之内;新一轮农产品价格上涨与农业生产周期性波动有关,是正常的市场调节;新一轮农产品价格上涨与农产品需求拉动有关,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这轮农产品价格上涨直接受世界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传导,与国际市场价格走势基本一致。价格上涨给农民们带来利益农产品价格的合理回升,是市场对工农、城乡收入分配格局的必然调整,也是我国农业、农民和农村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必然反映;价格上涨给农民们带来利益要比国家给农民的财政转移支付的效果要好得多。价格歧视对农民利益造成的侵害往往被忽视。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压力是持续的从全球来看,世界能源价格坚挺.生物燃料对粮食的需求将继续扩张,它将继续对粮价形成压力。对生物燃料的需求已经导致玉米、大豆和小麦价格上升。目前,玉米和小麦价格已双双触及十多年来最高水平.生物燃料的发展不仅导致车与人争“口粮”,牲畜也开始与人争口粮。小麦、玉米价格“倒挂”的现象,小麦正在呈现出替代玉米成为饲料的苗头。农业部门错失一次良机?1998年以后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国家大幅度增加了对水利、林业等的投入,但特别建设国债直接用于改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投入很少;近年来国家实施惠农政策,目前已经形成“五项补贴”的政策体系,2007年“两项直补”总额达到了427亿元,较上年增加165亿元,增长63%,在中央财政支农资金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过了10%。但直接支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服务体系投入仍然不多。加大对农业投入的好时机“确保农产品供求平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完善农业服务体系”需要重大政策举措;在良种、农田水利、农技推广、质量安全体系、农机化、流通基础设施、信息服务体系、政策性保险、规模化养殖方式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对农业的大规模直接补贴刚刚开始?2007年中央财政农资综合直补276亿元。粮食直补资金达到151亿元以上。“两项直补”总额达到了427亿元,在中央财政支农资金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过了10%;以7亿多名农民计算,人均补贴57元钱。良种补贴、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具购置补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奶牛良种补贴、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等,资金总规模目前已达到89亿元。年国家将继续通过国债资金重点支持农村“六小”工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预算安排144亿元。国外农业直接补贴的经验和趋势从补贴对象来看,农业直接补贴政策在各国都不是针对全体农民、所有产品的,而只是针对特定产品、特定人群;各国农业保护政策由以价格支持为主的“黄箱”政策逐步向以直接补贴为主“绿箱”政策过渡;在增加农业直接补贴的同时并没有放弃价格支持政策;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对农民实行补贴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保持农业直补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胡锦涛总书记在四川考察工作时强调,一是定了和实行了的政策不能变,二是已经给农民的实惠不能收回,三是今后还应当逐步加强。保持直接补贴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完全必要,给种粮农民以定心丸,有利于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直接收入补贴不宜过快增长,规模不宜过大,而在良种、农田水利、农业技术推广、农机化、防疫体系、市场流通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体系、政策性保险制度、规模化饲养方式等方面,要增加政府投入强度。推进农民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土地使用权的流转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建立真正的“自愿、依法、有偿”的土地流转机制;农村土地流转应当主要在农户间进行,不提倡工商企业长时间、大面积租赁经营农户的承包地;应当鼓励和支持工商企业进入农业的产前、产后领域,为农民提供社会化服务,鼓励开发的非耕地农业资源。开展解决土地纠纷试点多数被调查村庄有出租土地的现象,比例达到79.9%,平均每个村出租户的比例为20.2%。东部省份土地流转率相对较高,有出租土地的村庄达到86.5%,每个村出租户的比例为27.4%,其中上海市所有被调查村都有土地出租的农户,土地出租户占全村农户的比重达到42.0%,而中、西部地区出租土地农户占全村农户的比重仅为11.8%和14.1%。可以看出,土地流转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城镇化水平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农户土地出租率较高,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农户出租率较低。农村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我国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2亿人左右。新增劳动力的数量已经呈现下降的趋势。80年代后期在2.5%左右,90年代至今维持在1.1%。2003年以来,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开始出现普通劳动力短缺现象。2005年用工短缺现象开始蔓延到内陆一些地区全国2749个村庄劳动力利用情况调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于2006年就农村劳动力利用情况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涉及17省(市、区)、20个地级市、57个县(市)、166个乡镇、2749个村庄。平原地区的占50%,属于山区的占27%,属于丘陵区的占22%。一般村庄占80%,乡镇政府驻地村庄占13%,中小城市郊区村庄占6%,大城市郊区村庄占1%。样本选择的方法是:每个调查省及地(级)市选3个县(区),每个县(区)选3个乡镇的全部行政村进行问卷调查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近一半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其中本地非农就业和外出打工各半。常年在外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占到了农村劳动力的近五分之一。举家外出的劳动力占到了常年外出劳动力的近三分之一。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正在由“亦工亦农”向“全职非农”转变,就业兼业性减弱;由“候鸟式”流动向迁徙式流动转变,转移稳定性增强;由城乡间双向流动向融入城市转变,在城镇定居的农民工逐渐增多农村劳动力常年外出和举家外出的比例23.55%13.69%13.60%4.71%4.99%6.61%0.00%5.00%10.00%15.00%20.00%25.00%东部中部西部分地区劳动力转出率分地区举家转出率农村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还能持续多久74.3%的村认为本村能够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已经出去了,这个比例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为71.6%,76%和76.4%。赋闲在家的青壮年劳动力全国平均比例为17.8%。分东中西部来看,东部赋闲率最低,为11.3%,中部其次,为20.4%,西部赋闲率最高,为26.1%。中西部农村尚有赋闲可转移的青壮年劳动力。虽然总体上青壮年劳动力仍存在过剩的现象,但经过二十多年的持续转移,越来越多的地区农村青年剩余劳动力的存量正在被吸纳殆尽。青壮年劳动力转出率高于80%村的比例00.050.10.150.20.250.3青海四川云南内蒙古陕西河北重庆上海湖南河南贵州浙江甘肃湖北山东江苏各地区赋闲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比例00.050.10.150.20.250.30.35甘肃贵州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内蒙古青海山东陕西上海四川云南浙江
本文标题:当前农业农村形势与新农村建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韩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69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