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课题比例的意义主备人姚清秀第1课时累计课时授课人第5周第节教学目的1.教学伊始,通过学生比较熟悉的国旗的不同数据,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从而引入比例的意义,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2.理解比例的意义。3.联系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教学重点认识比例,理解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是否构成比例。实施步骤二次备课课前编制提纲学生预习一、复习。1、什么是比?(1)一辆汽车5小时行驶300千米,写出路程与时间的比,并化简。(2)小明身高1.2米,小张身高1.4米,写出小明与小张身高的比。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12:1610:60.12:0.16二、预习32、33页,想一想,你又知道了些什么?课中自主尝试组间互动展示汇报一、检查预习,揭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二、幻灯片展示教材32页的主题图,出示四面国旗长与宽的具体数据。提出学习要求:1.生独立完成:写出学校里操场上的国旗和教室里的国旗长与宽的比,分别算出每个比的比值。2.组内交流:在写算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3.指明生汇报。4.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相等,所以我们可以把他们用等号连起来。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生齐读比例的意义。)5.设疑:比例事由几个比组成的?这几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否相等怎么办?(生组间互动,讨论交流。)6.指名生汇报,教师小结。7.讨论:比和比例的区别在哪儿?(指明生回答,教师小结。)三、全课总结应用提升1.完成教材33页“做一做”.2.用2、3、4、6组成不同的比例。课后巩固应用完成练习六1、2、3、4题。教学反思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6课题比例的基本性质主备人姚清秀第课时累计课时授课人第周第节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2.提高学生观察、计算、发现、验证和总结的能力。3.在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探索数学问题的乐趣。教学重点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正确地组成比例。实施步骤二次备课课前编制提纲学生预习1.复习:比的意义是什么?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比例的意义是什么?2.预习比例的基本性质,想一想:比例的各项名称是什么?比例的基本性质什么?课中自主尝试组间互动展示汇报一、检查预习。1.指明生回答复习中的问题。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二、教学比例各项的名称。1.设疑:通过预习,你知道比例各项的名称吗?2.出示比例:2.4:1.6=60:401.4:2=7:10①生交流预习中的发现。②把自己知道的比例的各项名称说给同桌听。③指明生汇报。④教师小结。三、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1.出示比例:3:4=6:8提出学习要求:学生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2.生交流自己的发现。3.指明生汇报。(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内项的积。)4.师质疑: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这个性质呢?5.分别算一算上面的两组比例的两内项的积和两外项的积,证明你们的发现吧。6.师小结:比例的基本性质。四、全课总结。应用提升1.完成教材34页“做一做”2.完成练习中的第5题。课后巩固应用1.完成练习六第4、6题2.完成《五洲导学》对应练习。教学反思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7课题解比例主备人姚清秀第课时累计课时授课人第周第节教学目的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2.培养学生用也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计算过程中,使学生养成验算的良好好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带未知数的比例改写成方程。实施步骤二次备课课前编制提纲学生预习1.复习: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2.预习教材35页的内容。思考: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课中自主尝试组间互动展示汇报一、导入。1.创设情景。2.揭示课题:解比例。二、出示8:X=2:71.教师:你们能试一试解出X吗?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完成,全班交流.3.展示汇报,指明生板演。4.教师板书解题过程。强调解比例中的注意事项。三、教学例二出示例2(小黑板展示)1.学生自己读题,分析题意,找出题中的关键句子,然后试着进行解答。2.通过学生的几种想法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即用比例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3.用比例解决的关键是找到关系式:模型高度:实际高度=1:10。学生找到关系式后自己独立解决,然后对照课本上的进行纠正。四、出示例三。(学生独立完成,再汇报结果,最后全班交流)五、课堂小结。教师: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学生回答)应用提升1.生独立完成教材3页“做一做”,师个别辅导。2.完成教材37页第7题,指明生板演,集体订正。课后巩固应用完成练习六8—13题。教学反思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8课题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练习课主备人姚清秀第课时累计课时授课人第周第节教学目的1.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并能实际应用。2.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练习中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学难点通过练习,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实施步骤二次备课课前编制提纲学生预习1.复习:比例的意义是什么?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2.独立完成练习六8—13题。课中自主尝试组间互动展示汇报一、复习。二、基本练习。1.用比的基本性质判断下列比能否组成比例。6:3和12:635:7和45:90.8:0.4和0.3:0.62.解比例。X:25=0.4:1X:4.8=7:101:X=1/3(生独立完成,指明生汇报。)三、生交叉检查练习六习题的完成情况,全班交流,汇集存在的问题,指明生汇报,集体评议。四、课堂总结应用提升玩具厂按照1:48的比生产了一批汽车模型。1.轿车模型长12.46厘米,它的实际长度是多少?2.公共汽车长11.76米,模型车的长度是多少?课后巩固应用完成《五洲导学》解比例。教学反思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9课题成正比例的量主备人姚清秀第课时累计课时授课人第周第节教学目的1.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2.培养学生用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使学生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3.用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初步渗透函数思想。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概括出成正比例的概念。实施步骤二次备课课前编制提纲学生预习1.复习圆柱体的体积。2.预习教材39—41页的内容,弄清什么叫做成正比例的量?什么叫做正比例关系?3.提出不懂的问题。课中自主尝试组间互动展示汇报一、检查预习,了解学生在预习中获得的信息。二、探究成正比例的量1.观察变量(1)出示例题图和实验报告单:水的体积与高度的统计表(2)引导观察:从这张实验报告单里,你能获得哪些信息?2.观察实验(1)观看课件:水的高度究竟是多少呢?我们来看看实验的情况,生注意记录每一个玻璃杯中水的高度。(2)小组讨论:它有哪几种量呢?体积和高度这两种量有变化吗?体积和高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3)汇报:水的体积增加,高度也相应增加。水的体积减少,高度会相应降低。3.引导研究定量(1)思考:看着统计表的这两种量,你还能想到什么?(2)出示水的体积与高度的统计表(3)提问:每个水杯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学生独立计算底面积,并填在数学书第39页统计表中。(4)汇报:每个水杯底面积的计算方法及算式。(5)介绍:体积和高度的比值,是底面积。在这里,底面积相同,数学上叫做“一定”。(板书:(一定))3.认识成正比例的量(1)再次观察统计表,小组讨论:现在统计表中有哪几种量?哪种是变化的量,哪种是不变的量?体积和高度这两种变化的量具有什么特征?(2)汇报明确:体积和高度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体积增加,高度随着增加;体积减少,高度随着减少。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3)质疑:具有是你们说的这些特征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0什么量呢?请到数学书第39页去寻找答案吧。(4)学生自学。(5)汇报交流:水的体积和高度有什么关系?水的体积和高度叫做什么量?4.揭题: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成正比例的量。(板书:课题)5.教学字母关系式(1)讲述:如果表中第一种变化的量用x表示,第二种变化的量用y表示,不变的量(即定量)用k表示,谁能用字母表示成正比例的两种相关联的量与定量的关系?(2)学生试列:=k(一定)(3)全班交流:根据正比例的意义以及正比例关系的式子,想一想,成正比例的两种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4)小结:两种量要有关联。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随着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随着减少。两种量的比值一定。三、引导举例,强化认识1.举例: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1)学生自由举例。(2)预设: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长方形的宽,所以长方形的面积和长成正比例。出示:长方形的面积和长统计表提问:如果有上面这样一种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和长成正比例吗?思考:刚才这句话怎样说才准确呢?2.讲述: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很多相关联的量,有的成正比例,有的相关联,但不成比例。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要看这两个量的比值是否一定,只有比值一定,这两个量才成正比例。四、小调查:小组合作探究--牛奶份数与总价是否成正比例?五、畅谈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应用提升1.完成43页“做一做”2.拓展练习。(1)正方形的边长和周长是否成正比例。(2)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是否成正比例。以上练习,引导学生利用数量关系是进行判断。课后巩固应用完成练习七1、2、3、4、5题。教学反思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课题成反比例的量主备人姚清秀第课时累计课时授课人第周第节教学目的1.使学生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能找出生活中成反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2.引导学生运用前面学习成正比例的量的学习方法学习反比例,从中感受学习方法的普遍适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点反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实施步骤二次备课课前编制提纲学生预习1.复习。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什么叫正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正比例关系。2.预习教材42、43页。弄清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什么叫反比例关系?课中自主尝试组间互动展示汇报一、复习。1.让学生说一说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规律。2.举例说明。3.揭示课题。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3。(1)、观察课文例题情境图。(2)、出示表格。请学生认真观察表中数据的变化情况。问:你有什么发现?(3)全班交流。(4)、归纳反比例的意义。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一定),反比例关系的式子可以怎么表示?学生探讨后得出结果。X×Y=K(一定)2.想一想。(1)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在教师的引导下,(2)学生举例说明。3.课堂小结。说一说成反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应用提升1.完成43页“做一做”。2.完成练习七第9题。课后巩固应用完成练习七第6、7、8题。教学反思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2课题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练习课主备人姚清秀第课时累计课时授课人第周第节教学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教学重点反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实施步骤二次备课课前编制提纲学生预习一、复习: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课中自主尝试组间互动展示汇报二、探索新知1.观察下表,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怎样想的,同时填空。表1路程(千米)51025100时间(时)12520表2速度(千米/时)10020105时间(时)21020402.总结路程、速度、时间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的比例关系。(生独立完成,请全
本文标题:六下电子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718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