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六年级二单元“先学后导”导学案
单元教学目标(二)教学内容物质的变化目标要求教学目标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质的物理变化不产生新的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可以利用物质的变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经历简单的对比实验的设计和实验过程,培养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对观察研究结果进行简单整理,分析并概括总结,逐步形成科学概念。培养以证据说话的观念和行为习惯。认识到科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单元课时计划课序内容课时§1。1我们身边的物质1§1。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1。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1。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1§1。5铁生锈了1§1。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1§1。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1§1。8物质变化和我们1东谢匠小学“先学后导,问题评价”导学案班级六备课人侯苗青学科科学授课时间2014年月日课题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课时一课型综合解决课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过程与方法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的。重点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难点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类教学方法观察、讨论、交流、谈话等教师准备图片、铁钉、蜡烛、课件等学生准备图片、铁钉、蜡烛等环节(分)学生行为(学案)教师行为(导案)导学过程创设情境呈现目标任务驱动1-3分钟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深入探讨: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小结: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自主学习生成问题小组评价5-10分钟讨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1、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导学过程问题训练提升能力规范指导5-8分钟分组实验发现: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实验讨论: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和之前一样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比较前后两种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小组讨论合作评价拓展提高3-5分钟各种变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重点在自然产生的变化和人为产生的变化、变化速度的快慢、是否产生新的物质)3、过渡引申:我们说的是我们现有的物质,对于岩石、房屋、马路在变化么?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么?说出你的依据。在教师提供的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中,它们都会产生在怎样的变化呢?(学生的思维面不会停留在课本展示的变化中,要求学生作出适当合理的解释,教师适当补充,尤其是蜡烛的燃烧)问题归纳知识概括生成意义3-5分钟世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有些变化只是改变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就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下节课接着研究。板书设计导学反思东谢匠小学“先学后导,问题评价”导学案班级六备课人侯苗青学科科学授课时间2014年月日课题第二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课时一课型综合解决课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过程与方法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重点观察、判断物质混合后有没有发生变化。难点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教学方法观察、讨论、交流、谈话等教师准备图片、铁钉、蜡烛、课件等学生准备图片、铁钉、蜡烛等环节(分)学生行为(学案)教师行为(导案)导学过程创设情境呈现目标任务驱动1-3分钟倾听观看课件今天我们的课堂将以实验为主,但需要你细心的观察作为我们这节实验课的保障放映课件自主学习生成问题小组评价5-10分钟混合实验后观察豆子和沙子的变化。怎样观察的更清晰?分离实验:引导思考,用什么方法分离?怎样分离,根据所想方法选择实验品实验。观察比较:分离出的豆子和沙子和我们预存的实验前的样本进行比较,观察是不是发生了变化。(对于外部形态上出现的细微变化,教师要予以肯定,但要引导本质上的变化比较)1、实验前的观察:用豆子和沙子来做混合实验就要知道它们的本来面目,它们是什么样的呢?2、学生根据观察回答,师简要板书。尽可能利用各种感官感受描绘它们的特性。3、引导推测:如果我们将豆子和沙子进行混合,它们会发生变化么?依据是什么?怎么做来证实?建议:留取对比样本。4、混合实验。思考:豆子和沙子是否发生变化会和它们的搅拌程度有关么?导学过程问题训练提升能力规范指导5-8分钟1、相对于物理变化的是化学变化。观察白糖特点,记录表格中。2、预测:给白糖加热,会发生哪些变化?填在表格中。3、实验:说明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小结:类似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如同上节课我们的易拉罐和水结冰等的变化,都是物理变化。板书:物理变化及其特点小组讨论合作评价拓展提高3-5分钟从实验盒取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交流:你们都看到和记录哪些现象?引导明了:白糖在加热以后得到的物质还教师在巡视中指导观察和记录以及安全事项。问题归纳知识概括生成意义3-5分钟我们在对糖加热的过程还是蜡烛燃烧的过程,蜡烛的燃烧是怎样的变化呢?小结并引申: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板书:化学变化及其特点就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来看,是不是从加热那刻开始就是产生黑炭的化学变化的过程呢?(引导比较融化时是物理变化,后期才是化学变化)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板书设计导学反思东谢匠小学“先学后导,问题评价”导学案班级六备课人侯苗青学科科学授课时间2014年月日课题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课时一课型综合解决课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过程与方法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重点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难点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教学方法观察、讨论、交流、谈话等教师准备资料、图片、课件学生准备资料、图片环节(分)学生行为(学案)教师行为(导案)导学过程创设情境呈现目标任务驱动1-3分钟学生谈,激起课堂与生活的联系。观看课件我们每天都吃的米饭,你是否知道它的味道?放映课件自主学习生成问题小组评价5-10分钟试尝馒头或面包1~2分钟,什么味道?你觉得它们的甜味与什么原因有关。(一部分同学有这方面的知识)阅读课本30页资料。认可淀粉的存在、唾液的作用。要求每位同学都品尝,马上请同学边品边答味道。2~3分钟时间后,请同学说说。思考:米饭是甜的么?说明了什么?刚吃的时候怎么不是,后来怎么又甜的呢?3、导学过程问题训练提升能力规范指导5-8分钟实验感受淀粉特性:用滴管滴一滴碘酒,观察。一定提醒学生滴管头不能碰到实验品。思考:蓝色的物质还我们的米饭和淀粉么?是一种新物质么?这是一种化学变化。出示淀粉,观察感受淀粉。用滴管滴碘酒在米饭上,观察,说明了什么?验证了我们的资料。小组讨论合作评价拓展提高3-5分钟活动:我们有了碘酒可以鉴别淀粉的法宝,我们就可以鉴别许多的食物里是否有淀粉的存在了。推测并验证你们的食物吧,记录在31页表格上。问题归纳知识概括生成意义3-5分钟激趣拓延:神秘信件活动:在革命时期,需要要写一封无字密信传递信息,(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密信),谁能帮我们解读?课外活动:制作神秘无字信件板书设计导学反思东谢匠小学“先学后导,问题评价”导学案班级六备课人侯苗青学科科学授课时间2014年月日课题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课时一课型综合解决课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的一种气体。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重点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难点正确操作、证明二氧化碳气体的生成。教学方法观察,讨论,交流,谈话。教师准备图片、资料。课件学生准备图片、资料。环节(分)学生行为(学案)教师行为(导案)导学过程创设情境呈现目标任务驱动1-3分钟材料员领取教师事先准备好量的小苏打:观察特点,描述,记录特征,判断物品(事先不告诉是什么物品,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联系生活)板书:小苏打领取白醋,观察描述,记录特征,判断。板书:白醋放映课件指导自主学习生成问题小组评价5-10分钟学生讨论回答猜想。(可能有同学了解)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看究竟会怎样过渡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两中物质混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状况呢?为什么?说说理由。导学过程问题训练提升能力规范指导5-8分钟实验:A我们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呢?B混合的比例大约多少呢?可以参阅课本。C仔细观察发生现象(看、听、摸等)实验交流:在实验中,怎么做的?有什么现象发生?(重点引导气泡的产生、来源和性质)小组讨论合作评价拓展提高3-5分钟1、推测:究竟产生了什么气体?怎么验证你的设想?教师对于学生猜想和验证方法作出评价和调整。(重点是和空气的区别。颜色、轻重、是否含有氧气能等)2、引导实验一:燃烧的细木条放杯内,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3、引导实验二:将收集气体倒在正在燃烧的蜡烛上面。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4、根据实验所得信息,再次判断产生的气体,并说明为什么。5、小结并延伸阅读:并不是仅仅因为以上我们验证的两个特点就可以断定就是二氧化碳的本质,但是经过科学家的大量研究证明就是二氧化碳,它还存在很多地方。阅读33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确定气体成分的?问题归纳知识概括生成意义3-5分钟那么混合之后杯子里的物质会是什么呢?课外搜集。今天我们做了有趣的混合实验,通过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产生气体二氧化碳,相对于豆子和沙子的混合来讲,是一个有趣的化学变化。那么混合之后杯子里的物质会是什么呢?课外搜集。板书设计导学反思东谢匠小学“先学后导,问题评价”导学案班级六备课人侯苗青学科科学授课时间2014年月日课题第五课:铁生锈了课时一课型综合解决课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重点探究铁生锈的原因难点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教学方法观察、实验、交流、讨论、演示。教师准备生锈的铁片,铁钉,吸铁石,课件。学生准备生锈的铁片,铁钉,吸铁石。环节(分)学生行为(学案)教师行为(导案)导学过程创设情境呈现目标任务驱动1-3分钟看、听很多的铁制物品被锈掉了,影响了我们的使用,要控制铁锈就要了解铁锈放映课件自主学习生成问题小组评价5-10分钟提出问题,明了探究任务:铁锈是从铁变来的,那么铁锈是铁么?生答。怎样证明铁
本文标题:六年级二单元“先学后导”导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726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