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掩耳盗铃》教学设计
寓言《掩耳盗铃》说课稿一、说教材《掩耳盗铃》是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课《寓言二则》中的第一则寓言。《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了一个盗铃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家的铃铛,结果被当场发觉的故事。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自己欺骗自己的人,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骗自己。教材叙事条理清楚,结构完整,短小精炼,对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有着积极的意义。二、说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地诵读这则寓言。(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则寓言蕴含的道理。(3)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正确处理类似现象的能力。教学重点:了解寓言这种文体,感悟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树立正确人生观。教学准备: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铃铛三、说学情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大多数学生在课外已有所了解,四年级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转折期,学生好奇心让他们对语文学习抱着较高的兴趣和热情,这对语文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是十分有利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最初的优势,并努力让他们继续保持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语文课既要尽量满足学生的期待又要注重学生最初语言文字学习的良好习惯和课堂规范的养成。要鼓励多角度思维和发表不同见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四、说辅助手段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再现了故事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意,引起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五、说教法、学法1、教法分析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氛围。2、学法分析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自读自悟,质疑问难,合作交流、联系实际、教师点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六、说教学程序(一)激趣导入,揭题解题。播放动画,激趣导入。兴趣是获取知识的巨大推动力,尊重学生爱好用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动画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用阅读期待产生探究的原动力。形象直观地动画更有利于学生理解题目意思,体会寓意。(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读通全文是理解问题的基础,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生字的书写,理解并运用词语,能用简短的话概括课文的内容,达到初步感知,理清条理。教师给予及时评价,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树立学生学好课文的自信心,从而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三)深入理解,体会寓意。深入课文,多方式诵读。通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的方法,来突破课文的重难点,把握文章的内容,初步体会寓言故事所说表达的寓意。并能运用关联词语造句,体会语句之间的关系。学习抓住人物心理,动作的描写来突出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引导体会人物表现出的特点,及时进行朗读指导。明确文章的结构,是按起因、经过、结果的叙述顺序。让学生充分投入到阅读中,把问题留给学生,给他们较大的思考空间,用多种方式参与课堂,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有所收获。(四)、揭示寓意,拓展延伸。首先通过创设真实情景进入角色,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对话涌动生命的灵性,是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的过程。教师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活动机会,在活动中讨论和解决问题,构建了自己的知识、情感、价值观。其次,生活中类似“掩耳盗铃”的事情很多,引导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感想,这个问题看似平淡,实则是课堂上的又一次小高潮,将学生的认知与实践相结合,才会有体验与感悟,最终回归生活。我们学习寓言故事不只是要读懂内容,领会寓意,更主要的是要会运用。之后,通过赏析古文《掩耳盗铃》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妙,激发对中国古文的兴趣,为后继学习奠定基础。最后借助学生对寓言兴趣高涨的机会,向他们推荐相关书籍,激发阅读兴趣培养爱读书的好习惯。(五)、总结收获,作业布置。总结个人收获,延伸课外练习。通过必选作业巩固基础知识字词句的掌握,和锻炼复述课文能力。通过自选作业,让学生根据自我能力选择写作练习,发挥想象力提高写作能力,加深对寓言的理解运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地诵读这则寓言。(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则寓言蕴含的道理。。(3)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正确处理类似现象的能力。【教学重点】:了解寓言这种文体,感悟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树立正确人生观。【教具准备】:1、铃铛2、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题解题。1、看图片说说这些故事的名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寓言故事,都是从一个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寓言两则》中的第一则。响铃声引出课题《掩耳盗铃》(板书)。从课题上同学们就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3、看动画,解疑问,说说讲了个什么故事。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我们课本把这有趣的故事写了出来,打开书自由地读一读。提出自学要求:①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②勾出生字词,多读几遍。③在不懂的字词或句子后面做上记号。④思考题目“掩耳盗铃”的意思。⑤完成学习任务后同小组交流。2.检查自学情况。①出示字词投影片检查字词的读音及词语理解。②指读课文。(正音通句)四、深入理解,体会寓意。1、读了这则寓言,你知道了些什么?2、学生交流汇报(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板书:想偷铃铛)(2)“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读出来(勾画明明知道这句话),他还明明知道什么?(发觉后会被…)。用“只要……就”练习说话。体会再读这句话。(3)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在书上找一找,并勾一勾)。学生回答,并板书:掩住耳朵这是个什么句式?改成陈述句。用“只要……就”说句子。(4)面对他这种想法,你想告诉他什么?(你能捂住自己的耳朵,但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指导朗读,读出自以为是的语气。(5)、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板书:被人发觉)(6)、指导朗读。(我们再配乐读一读课文,就会领悟更深刻的道理。)五、揭示寓意,拓展延伸。1、我们来演一演这则寓言,怎么样?2、对于这个偷铃人,干了这件蠢事,多少年来一直生活在人们蔑视的眼中,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想对他说,让他明白一些道理吗?偷铃铛的人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说。3、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在实际生活中,看看我们身边有这种现象存在吗?(学生自由举例。)5、简短的故事,却蕴藏了深刻的道理。本文选自《吕氏春秋》,作者是战国时期秦国宰相吕不韦,这部著作涉及政治、军事、教育、文艺、天文等,内容丰富,语言简练。让我们一来欣赏一下古文的魅力。出示原文,师朗读并说明:古代的人写文章语言非常简练,我们读起来感觉不太明白,用现在的话翻译过来就是今天同学们读的故事,以后我们还会学习很多的古文,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语言文字的简练、精准之美。6、推荐书目《伊索寓言》《中国寓言故事》《克雷洛夫寓言》六、总结收获,作业布置。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2、作业超市:必选:(1)抄写生字词语,并造句。(2)把这则寓言用自己的话,讲给爸爸妈妈以及朋友听。自选:(1)这个偷铃铛的人后来怎么样了?续写《掩耳盗铃》。(2)自编语言故事,用一个简短的故事向大家说明一个道理。(三)板书设计:《掩耳盗铃》想偷铃铛—————掩住耳朵—————被人发觉自作聪明自欺欺人《掩耳盗铃》教学反思《掩耳盗铃》是一篇成语故事,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常用来比喻蠢人自己欺骗自己的行为。这个故事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学生不难理解,不过对其寓意的把握还需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思维的窗口。我教学从课题切入,利用动画帮助学生理解题目意思,为下面的教学铺路搭桥。新课标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在深入课文这一环节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围绕他们提出的疑问展开讨论,合作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自己读课文,抓住课文中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在引导学生理解寓意的过程中,我并没有直接把含义告诉学生,而是先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如:偷铃的人认为把耳朵掩起来就听不见铃声了,对吗?铃铛一碰就会响,偷铃人知道这个常识吗?他最后偷到铃铛了吗?你觉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逐步把故事的寓意突显出来。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能说出偷铃人很愚蠢,很笨,是个自作聪明的人。这样不仅了解了故事的内容,而且通过板书,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前后贯通。在教学的过程中,读议结合,品味感悟。同时,我不忘帮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设计了改变句子的说法,句义不变及两个关联词的造句,将语文课程的词句训练落到实处。在体会寓意这一环节中,用表演形式切身体会寓言所包含的道理,联系实际生活说说身边类似的事情或人,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正确处理问题的能力。以课文故事引出古文原著,欣赏古文之美,也是为后续学习语文打下良好的基础。以课内拓展到课外,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学无止境,孜孜以求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读书习惯。总的来说,这堂课上的比较顺利,学生也理解了寓意,不过课后想来,我并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整堂课,虽然我的讲解并不多,全是让学生探讨交流,可是每一环节的问题是我设置的,学生还是被我牵着鼻子走,处于被动地位。如果上课伊始,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质疑,提出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思索,探究的过程,我相信效果会更好。寓言《掩耳盗铃》说课稿西韩岭联校马辛庄小学四年级语文韩肖利
本文标题:《掩耳盗铃》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729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