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六年级春S第三讲阅读提升之理解词句分析人物形象2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名师堂精品小学语文组1名师堂精品中心暑假讲义年级:六年级姓名:第十八讲阅读能力提升——理解词语、句子,分析人物特点【常考题型】一、理解词语:1、知道词有“三义”:本义、比喻义、引申义。2、理解词语三法:拆词法:弄清这个词语中关键字的意思,然后考虑整个词语的意思。一个词语中一般都有几个单音节词,只要学生理解这个词语中的一个关键词的意义,然后再把这几个单音节词的意思合并在一起,整个词语的意义就能解决。如:爱不释手:联想法:有些词不能光从字面上去理解,要注意它们的比喻义或引申义。如:心腹:回归法:要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所谓语境,就是词语所处的上下文。任何一个词语,都有其本来的意义,但很多词语的词义在文章中往往会因为上下文的关系而有所变化。我们在理解时必须要结合上下文意,经过仔细的思考,才能准确地把握其含义。如:请理解“地下革命党”中的“地下”。地下:3、解释词语的思路:本义+文中义二、理解句子:(一)理解句子的方法:1、理解句子方法之一——抓词法(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关键词,是在句子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词语。关键与否,看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地位,它们常常揭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重要信息。母亲已经老了,头上寻不见一丝黑发。母亲在满头乌发时代讲过的一些故事,至今仍在我心中绿油油的。怎样理解“母亲在满头乌发时代讲过的一些故事,至今仍在我心中绿油油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名师堂精品小学语文组22、理解句子方法之二——回归法对文章中具体句子含义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句子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义。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句子,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或者是原句,或者需要稍微变通一下,用自己的语言组织一下答案就可以了。答题要点:⑴要从前后句中找准所能答题的句子,切不可来个全句照抄,认为只要多答,就能答到点子上。⑵在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答案时,一定要语言简洁、扼要、连贯,切不可有语病。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四面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选自《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试着理解这句话吧!3、理解句子方法之三——修辞法我经常收到学生送我的礼物。那些礼物实在不值什么钱,但对我来说却无比贵重。因为当他们送礼物时,可以从他们微笑的脸上看出,那满得快要溢出来的爱,正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黄金。请你说说本文最后一句“那满得快要溢出来的爱,正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黄金”这一句的含义。(二)理解句子答题思路:1、形式上看:①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对偶、引用、借代、双关、反复等)。②描写方法(写人的五大描写方法;正面描写、反面描写;听觉上的描写、视觉上的描写、嗅觉上的描写)。③表现手法{烘托(衬托)、对比、借景(物)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联想、想象)寓情于景、融情入景、讽刺、象征、联想、想象、以小见大)}。2、内容上看:①句子的表面意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名师堂精品小学语文组3②句子的深层意思。3、表达效果:①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说明了什么观点或现象(围绕中心思想来答)。②在文章的谋篇布局上有什么作用。如:为后文埋下伏笔(或奠定了什么感情基调)、与后文或前文中的某部分内容相照应。(注意:有些句子可以抓关键字、词来理解。)三、分析人物形象方法:①通过分析人物描写方法来把握人物的形象。(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活动描写)②通过分析人物做的事件来理解人物的个性品质。③分析写作手法。例如:对比、欲扬先抑、侧面烘托等④分析人物所在的环境。⑤文中的评价词。【显显身手】(一)牵着母亲过马路周末下午携妻儿回家,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一定要上街买点好菜招待我们。母亲说:“你们回来,妈妈给你们煮饭,不是受累,而是高兴呀!”我便说:“我陪你去吧!”母亲乐呵呵地说:“好,好,你去,你说买啥妈就买啥。”到菜市需要走一段人行道,再横穿一条马路。正是下班时间,大街上车来车往,川流不息的人群匆匆而行。年龄大了,母亲的双腿显得很不灵便。她提着菜篮,挨着我边走边谈些家长里短的生活琐事。树老根多,人老话多,母亲这把年纪,自然絮絮叨叨,别人不愿听,儿女们还能不听?穿过马路,就是菜市了。母亲突然停了下来,她把菜篮挎在臂弯,腾出右手,向我伸来……一刹那间,我的心灵震颤起来。这是一个多么熟悉的动作呀!上小学时,我每天都要穿过一条马路才能到学校。母亲那时在包装厂上班。学校在城东,厂在城西,母亲担心我出事,每天都要送我,一直把我送过马路才折身回去上班。横穿马路时,她总是向我伸出右手,把我的小手握在她的掌心,牵着手走到马路对面。然后低下身子,一遍遍地叮嘱:“过马路要跟着别人一起过……”20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小手已长成一双男子汉的大手,昔日的泥石路已经变成柏油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名师堂精品小学语文组4昔日年轻的母亲已经皱纹满面,手指枯瘦,但她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她一生吃了许多苦,受了许多罪,这些都被她像捋头发一样捋散,但永远也抹不去爱子的情肠。我没有把手递过去,而是伸出一只手从她臂弯上取下篮子,提在手上,另一只手轻轻握住她的手,对她说:“小时候,每逢过马路都是你牵我,今天过马路,让我牵你吧!”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笑容荡漾开来,像一个老农面对丰收的农田,像一个渔民提着沉甸甸的渔网……1.第一自然段中,年近花甲的母亲为何“喜不自禁”?2.第三自然段中,过马路的时候,母亲为何要“突然”停下来?3.第四自然段中,使作者心灵震颤起来的是怎样的一个动作?为何使作者的心灵“震颤”?4.最后,我并没有把手递过去,但母亲“眼里闪过惊喜,笑容荡漾开来”,为什么?5.你觉得文中的“我”和母亲分别是怎样的人?(二)藏在拐杖里的爱父亲是一个粗线条的人,脾气有些暴躁;母亲则是一个细致入微的人,性格又很固执。这样的两个人在一起,总有吵不完的架。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父亲在一起意外事故中摔伤了腿。事故并不是很严重,但父亲却有一段时间不能行动自如,必须拄着拐杖走路。我看见他在一瞬间消沉下去,苍老了许多,脾气也收敛了一些。而母亲也变了,从没看见她照顾一个人如此细心:每天给父亲端茶送水,陪父亲聊天;天气晴朗的时候,还会搀扶着拄拐杖的父亲到屋外散散步。母亲用她温柔执著的耐心一点点化解了父亲心中的失意。对于父母前所未有的和平状态,我看在眼里颇为惊讶。心想,或许因为父亲是整个家庭的支柱,他不能倒下的原因吧。医生曾说,一个月之后父亲就可以离开拐杖的支撑了。可是一个多月过去了,父亲的腿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名师堂精品小学语文组5伤似乎仍不见好转,离开拐杖他就无法走路。母亲着急了,怕是伤口恶化,非要带父亲去医院检查。父亲这才悠悠地说:“拄拐杖的这一个多月,我好像又回到了年轻时与你相处的岁月。真希望每天在你的搀扶下去黄昏的夕阳中漫步,跟你平静地说说话。其实腿伤早好了,只是害怕丢掉拐杖就失去了你的搀扶。”我看见母亲的眼圈红了,我的心也湿润了。原以为吵了几十年的夫妻之间哪里还有爱情可言,它原来就深深地藏在父亲的拐杖里。第二天,母亲精心地收藏好那支弥补了裂痕的拐杖,在温馨美好的夕阳中,又和父亲走在了屋外那条小路上。父亲步伐稳健,面带笑容。而母亲的手,正搀在父亲的臂弯里。1.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词语的意思。固执:失意:2.“父亲是一个粗线条的人”一句中,“粗线条”的意思是3.文章第一段中“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父亲在一起意外事故中摔伤了腿”中“这种状况”指的是4.文中“从没看见她照顾一个人如此细心”中的“如此细心”指的是附各类修辞的作用:比喻:将什么比喻成什么,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夸张:突出特点,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抒情强烈。借代: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引人联想,而且可以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意或同音的条件,使语句具备双重意义,造成言在此而意在彼、意在言外的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名师堂精品小学语文组6谐音双关: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条件使词语或句子语意双关。如: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道是无晴还有晴”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内含感情的“情”。语意双关: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在特定语境中形成双关。如: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
本文标题:六年级春S第三讲阅读提升之理解词句分析人物形象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733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