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关于价值评价及其特点的研究
关于价值评价及其特点的研究1.秦越存《对价值过程的阐释》,《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年7月2.刘黎明《关于价值、人的价值及其评价的几个问题》,《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6月3.陈宪章《关于价值的哲学思考》,《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9月4.武林双《价值·评价·认识》,《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7卷第3期5.于燕《价值观念与价值评价》,《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1年第4期6.秦越存《价值评价的本质》,《学术交流》2002年3月7.周玉明《价值评价的合理尺度》,《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8.高振岗《价值评价的客观性问题探析》,《攀登》1997年第4期9.刘继孟《价值评价的现实矛盾及调适思路》,《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年2月10.秦越存《价值评价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哲学与文化》2002.611.王良铭《价值评价探析》,《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1月12.秦越存《价值评价与社会发展关系探究》,《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年3月13.赵德兴《价值评价域及合理性问题》,《人文杂志》2000年1月14.秦越存《价值评价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的作用》,《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7月15.王平《价值生成与价值评价之我见》,《池州师专学报》2001年2月16.邬焜《价值事实、价值反映与价值评价》,《学术界》2000年6月17.朱志君《价值与价值评价:主客体关系的深层思考》,《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1月18.曹健华《价值主体与价值评价》,《湖湘论坛》2002年第6期19.刘玉莲《论价值评价的反映论本质》,《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20.孙伟平《论价值评价的主体性与客观性》,《求索》2000年6月21.李顺万《论价值砰价和价值选择》,《探索》1996年第6期22.杨曾宪《论价值取向评价与价值认知评价》,《天津师大学报》2000年第6期23.徐道稳《论社会工作的价值取向》,《求索》2002年6月24.徐志宏《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中的几个重要概念》,《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年第4期25.孙伟平《论实践在价值评价中的作用》,《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8月26.朱荣英《论实践在价值生成与评价中的作用》,《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5月27.孙伟平《论事实认知与价值评价的内在关系》,《哲学研究》1997年第1期28.张宏伟《试论价值评价的社会意义》,《甘肃理论学刊》1997年6月29.杨合起张同学《试论价值评价的特殊性与一般性》,《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3月30.周静朱河峰《真理检验和价值评价》,《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9月31.王志红钟玉海《主体性、价值评价及马克思的实践范式转向》,《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11月32.李连科《世界的意义——价值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33.郝立忠《价值:实践评价的唯一尺度》,《东岳论丛》1996年4月34.钟克钊《主体需要与价值评价》,《江海学刊》1994年5月35.郑庆林《也谈价值的哲学本质》,《哲学研究》1992年4月36.许丽平《邓小平价值观新探》,《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3年8月37.王良铭《论价值评价及其标准》,《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7月38.吴铁城《亦谈价值评价的本质》,《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39.冯东飞郑丽霞《论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一脉相承》,《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3月40.杨发《论邓小平理论的价值论特色》,《理论探索》2003年第4期关于价值评价及其特点的研究观点摘录一、价值评价的本质“反映论”价值评价实际上是价值,即客体与主体需要的关系在意识中的反映,是对价值的主观判断、情感体验和意志保证及其综合。价值评价作为一种意识反映,当然有主观随意性,有真有假,有对有错,但不应将它与价值本身混同起来。——李连科《世界的意义——价值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价值评价不是单纯的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而是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的结果中包含了主体的因素,这正是价值评价这种认识的特点。为了从表述上把这两种认识区别开来,我们不妨把科学认识叫做“知识性认识”,把价值评价这种认识叫做“评价性知识”。“知识性认识”和“评价性认识”都是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和认识,但知识性认识以反映客体本身的规律为主导内容,他们是客体性认识的过程和结果;评价性认识以反映主体本身的需要为主要内容,它是主体性认识的过程和结果。——刘玉莲《论价值评价的反映论本质》,《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认识活动论”价值评价是主体对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价值关系的反映活动,是主体对自身以外的客观事物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的认识活动。——郝立忠《价值:实践评价的唯一尺度》,《东岳论丛》1999年4月总之,价值评价是不同于知识性认识的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这种特殊性得以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其认识对象的特殊性。正是其特殊的认识对象,决定了其特殊的认识标准、认识结构和认识结果。这就使贯穿价值评价活动始终的,不仅有价值主体的需要,还有评价主体的情感和态度因素的影响。所以,在笔者看来,价值评价反映的是受评价主体情感、态度等因素影响的,为价值主体的需要所主导和决定的价值关系,价值评价是深深地打上了主体印记的特殊的认识活动。——秦越存《价值评价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哲学与文化》2002.6“评判论”笔者认为,不能简单地把价值评价看成主体的一种“认识活动”或“反映”。价值评价不仅是主体对主体与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反映,它也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改造活动,是主体将客体的属性纳入自己头脑中所进行的一种内在的改造。根据以上分析,我们也就可以给价值评价的内涵作一概要的表述:所谓价值评价,就是主体对客体属性的一种精神改造,是主体对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价值关系的评判。价值评价可以是肯定性的评判,判定一种客体的属性为正价值,也可以是否定性的评判,判定一种客体的属性为无价值或负价值。——王良铭《价值评价探析》,《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1月笔者认为,要科学全面地揭示和把握价值评价的本质,首先得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并以此进行综合考察,深入研究,才能真正把握。第一个问题是关于价值的基础和前提问题。价值评价作为主体对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效用关系的评判,必须建立在对客体的如实反映的基础上,以揭示客体的属性、本质和规律为前提。离开对客体的如实反映,不以科学的揭示客体的属性、本质和规律为前提,就无从进行评价。第二个问题是关于评价的目的和任务问题。价值评价最主要的目的和任务不是主体简单地反映客体本身,而是要通过评价揭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也即价值评价的本质问题。评价最终是为了达到改造客体,服务于主体的目的和任务。第三个问题是关于实现价值评价的途径和方法问题。无论是进行评价还是实现评价,都必须有正确的途径和方法,借助科学的思维方式。只有方法、途径正确,才能最终达到评价的目的和任务。这个途径和方法就是主体对客体的内在精神改造。经过这种改造,实现客体价值,体现主体价值。……根据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对价值评价的本质应作如下表述:价值评价是主体以揭示真理为前提,以实现价值为目的,以精神改造为途径的对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价值关系的评判。——吴铁城《亦谈价值评价的本质》,《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二、价值评价的标准既然人民是价值主体,那么,客体有无价值?其价值如何?邓小平对此提出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价值标准。这“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我们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这是以人民利益为宗旨的价值标准,是实事求是、讲求实效的价值标准。“三个有利于”是邓小平价值观念体系中最根本的价值标准或评价标准,集中体现了邓小平的价值评价观。“三个有利于”的价值标准是以社会主义社会、国家、人民为价值主体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利益的代表,以人民为价值主体的价值观必然表现为以社会主义社会、国家为价值主体。所以社会主义社会、国家、人民的利益是“三个有利于”的核心和基础。——许丽平《邓小平价值观新探》,《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3年8月由此观之,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一脉相承的在提出实践标准之后,有了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我们在实践中如何辨别、判定认识、理论、路线、方针、计划、政策等等的是非对错,就有了最根本的标准。事实证明、“三个有利于”标准并不是实践标准和生产力和“三个有利于”标准与实践标准并不矛盾,也不互相替代。毋宁说,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以实践标准为基础和前提标准,旨在解决实践标准所能解决的问题。实践标准是认识论标准,旨在解决谁为第一性的问题;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价值论标准,旨在解决对事物的价值判断和取舍同题两者互相补充,缺一不可。——冯东飞郑丽霞《论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一脉相承》,《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3月无产阶级所指认的价值评价,从来不把少数人的类群体凌驾于多数人的类群体之上而做为评价主体。这正是无产阶级政党历史进步性和力量内蕴性的最重要依据。邓小平作为无产阶级政治家,他认为价值评价的评价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他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无产阶级政党除了追求实现人民群体利益之外,再没有其它利益追求,更不会为少数人谋利益。立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以人民群众作为评价主体,是顺理成章的,是符合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邓小平价值观强调人民群众的评价主体地位,与“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是一脉相承的。在群众观点已经深入人心的情形下,理解评估主体问题较为容易。以人民为评价主体,决定了必须以人民利益为价值标准。更进一步说,价值标准的尺度就是看是否对人民产生实际效益、实际效果。对于经济工作的评价,邓小平认为,主要看经济效益,看人民是否得到实惠。对于经济政策,他说:“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准则。对于政治体制和政策的价值如何,他认为,主要以政局是否稳定、人民是否团结、是否促进生产力发展、人民生活是否改善为标准。对领导干部的评价,邓小平坚持看政绩,看对人民、对社会的贡献。——杨发《论邓小平理论的价值论特色》,《理论探索》2003年第4期一个客体能够满足主体的需要,它就有价值;能够满足主体的特定需要,就有特定的价值。所以,主体的需要就成为客体有无价值、有何价值的衡量尺度。——郑庆林《也谈价值的哲学本质》,《哲学研究》1992年4月价值评价的内涵和标准是我们在实践中进行价值评价的理论基础,为了在实践中准确地把握和体现价值评价的内涵和标准,我们还应坚持正确的价值评价的方法论原则,这里主要提出三条基本原则。第一,主体性原则。……因此,价值评价活动总是带有主体的指向性、目的性和计划性等主体性特征,表现出主体对客体一种主动的创造性。第二,实践性原则。……价值的创造和价值的实现是人类实践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内容,没有价值的创造,也就根本不存在主体对客体的价值所进行的评价;没有价值的实现(其实质就是主体对客体的价值评价),主体的创造价值的活动也就变得毫无意义。主体也就不可能获得满足自身需要的价值。这种实践与价值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决定了实践性原则合乎必然地成为价值评价的最根本的原则。第三,科学性原则。价值评价的科学性原则就是指主体对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的价值关系是否作出了客观、公正、科学的评判。——王良铭《价值评价探析》,《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1月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由于不同类
本文标题:关于价值评价及其特点的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750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