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一、“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留守儿童”就是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孩子被迫离开父母,厮守在当地读书的儿童。这些儿童由于过早脱离了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其生活、学习和心理都要经受前有未有的境遇。有的不适应,感到孤独无助,有的承受不了新的压力,诚惶诚恐,有的劳累过度,力不从心,等等。因此,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成了研究当今教育问题中出现频率较高话题。二、对策探悉1、成立自立组织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在于引导他们建立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锻炼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从而促进他们自然、顺利成长。据调查,这些儿童中有个别孩子很懂事,能正确看待自己的处境,认为父母不在身边,我们更应理解父母的难处,更应为父母减少担心,于是觉得,在家里累点苦点也很自然。因此,我们认为,班级应该成立“独立儿童小组”,学校要成立“独立儿童”委员会,要选用其中具有独立能力的孩子担当成员,从而扩大他们的影响,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让他们在老师、学校的引导下自己管理自己,从而保障自我锻炼。这样,既可增加心理倾述渠道,增进伙伴之间的友情,又可找到“家”的感觉,同时自己的组织便于随时请教,随时求助。2、建立专门档案从我们的调查看,现在的这些孩子最缺的除了极个别经济十分困难外,最缺的不是财物,而是情感,尤其是留守儿童。因此,不论是一个班级,还是一所学校,我们都应把他们作为我们教育的重点,在教育活动中,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多帮助她们解决实际困难,多站在他们的角度看待他们。但从现有状况来看,很多学校如我们调查情况相似,对其关注不够,有的甚至漠视了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认为,不管是班级还是学校必须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要跟踪他们的成长过程,从而保障对他们生活上的必须求助,对心理上的及时疏导。3、定期召开会议留守儿童问题应该是当今教育的新问题,也是当今教育面临的难点问题,而且学生所占比例大,涉及问题多。因此,不管是学校还是班级,每期都要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留守儿童问题,要形成会议制度,要通过会议形成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决议和制度。从而保证班级、学校在决策上的“政策”支持,同时,促使我们把握和突出“以生为本”的教育重心,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4、设立咨询机构留守儿童的问题并不全是共性问题,不同儿童往往其问题有着本质的不同,如果从组织的角度,以集体的活动形式去解决个性问题实际上是不现实的。因而,针对留守儿童的别个问题和个性问题,学校还要设立相应的咨询机构,一是便于作个别心理疏导,二是便于为遇事拿不定主意的孩子出谋划策,三是保证了专门途经,如:设立“学生请教处”(或者“独立儿童办公室”),成立“独立儿童热线”,确定接待时间(如课外活动),委派热心且懂心理的老师负责接待。5、师生互结对子按笔者调查统计,留守儿童、单亲、孤儿一共为18.3%,班额以60人计算,每班不超过11名。因此,要保证对这些儿童的关怀真正落实,我们不妨通过师生一对一的互结对子,实施帮扶。现在的中学,一般都是按20:1的比例配备的教师,而且大多数学校都超过了这个比例,因而,按这样计算,实际上每位教师结对的留守儿童都不会超过3名。也就是说,这种做法是既实际又能保证每位留守儿童得到帮助关怀的最后防线。总之,留守儿童是当今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新难题,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引起高度重视,都应做为其工作的重点之一去研究去解决。三、心理问题是留守儿童最易出现的问题。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心理教研室主任杨艳杰教授认为,这些孩子在成长中因为缺少父母的关注和呵护,情感丰富而脆弱--依赖性和独立性、冲动性和理智性、自觉性和任性并存,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以及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在她看来,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我封闭:性格孤僻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情绪失控:容易冲动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欠稳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他们还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行为。有些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倾向。认知偏差:内心迷茫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爸妈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他们,导致情感隔膜。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茫然。多数儿童进取心不强,纪律涣散,再加上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逐渐逃学、辍学,以致过早地流向了社会。在我们的社会中有这样一个群体——农村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自己却被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目前,这一特殊群体在我国已高达5800万人,且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因为缺乏父母的关注和相应的家庭教育,他们的内心变得敏感而脆弱。孤僻、冷漠、散漫……当这些带着灰暗色调的词汇集中在一些农村留守儿童身上时,其凸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就变得不容漠视。自闭抑郁、内向孤僻、认知偏差。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的对策和建议:为使农村留守儿童都能接受良好教育、身心健康成长,必须构建一个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四位一体的良好教育管理格局。(一)政府要高度重视一是要建立健全政策机制1、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应结合当地实际,从入学教育、学校建设、户籍管理等方面,健全政策和制度,逐步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进城就学问题,并从根本上杜绝城市学校对流动儿童歧视性待遇,确保流动儿童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政策的落实,解决一些有条件携带子女到城市读书的农村流动父母的后顾之忧。2、政府应组织力量,展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研,探索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新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让每一名留守儿童都能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健全经费投入机制,提供物质保证。建立起留守儿童档案卡和联系卡制度,并采取对监护人进行培训等措施,有效地建立起长期维护留守儿童权益的机制。3、应大力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寄宿条件,保证农村外出务工者子女“不但有学上,而且能够上好学”。要建立明确责任机制。坚持政府积极主导、部门分工协作的原则,共同担负起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重任。三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本地就业机会。大多数农民外出务工的主要原因是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因本地没有更多的就业岗位,只好外出务工。因此,只有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让农民就近务工,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4建立一个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服务机制,充分发挥乡(镇)政府在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服务工作中的基础作用。在乡(镇)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服务中心,建立劳务输出人员家庭档案,加强对劳务输出人员和农村留守儿童的管理服务”。5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政府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及全市精神文明创建的重要内容及考评体系,纳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系统工程,纳入城乡共建责任体系,和妇女儿童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全盘规划,统筹部署,统一督查考,加大经费的投入,总结和推广各地在此项工作中的做法和经验,要落实评价机制,政府应对有关部门承担的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服务工作进行指导和年度考核评估。(二)社会要主动关心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环境较差的问题,应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较好的外部环境。从严打击侵害农村留守儿童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积极为他们提供各种形式的援助。大力加强农村文化体育场所建设,突出整治好校园周边环境,重点加强网吧、电子游戏室等规范经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孩子们的精神污染。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农村留守儿童自理自护、自立自强,真正为农村留守儿童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发动社会志愿者利用寒暑假,对留守儿童进行辅导,这是我在农村无意中拍到的大学生志愿者与留守儿童亲密接触的照片。三、学校应该主动承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的重任。充分发挥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1、提高认识,纳入议事日程。充分认识到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自觉增强做好“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真正把“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纳入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2、强化领导,组建工作网络。为切实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正面引导。学校应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安排部署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3、健全制度,建立长效机制。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对“留守儿童”实行动态管理,使“留守儿童”底子清楚;建立“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制度。每位教师都要有“留守儿童”帮扶对象,积极解决“留守儿童”吃、住、学习、娱乐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应急机制,学校建立安全工作责任制和安全工作预案:“留守儿童”在校期间如遇突发事件,要依法迅速采取适当的救助处理措施,并立即告知“留守儿童”的委托监护和在外务工的家长,同时按规定及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4、设立心理咨询室,接待学生的心理咨询。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5、开通亲情电话:定期组织“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交流、汇报学习和生活情况,倾听父母声音,得到亲情关爱;6、坚持指导“留守儿童”用书信与父母沟通,帮扶教师每季度要指导孩子给父母写一封信,密切孩子与父母的沟通,感受亲情温暖;7、开展丰富多彩活动,陶冶学生性情。学校将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开展趣味性文体活动及各类竞赛活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让他们在活动中陶冶性情。评选表扬优秀“留守儿童”。正面引导教育“留守儿童”。学校定期组织教师深入社会、家庭了解孩子的校外表现,征求对学校教育的意见和建议,对“留守儿童”实施有针对性教育。并充分利用家长学校这一阵地,定期组织对“留守儿童”家长及委托监护人进行培训,使之转变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提高其教育和监护孩子的水平。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支持,广泛动员各部门参与。使全社会都来关注、关心、关爱、帮扶“留守儿童”,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8、纳入考核,强化责任。“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将成为学校一项常规性工作。把教职工落实“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任务情况作为学年度工作目标考评的具体内容。并依据工作开展情况实施考核评估,强化责任意识。为适应重庆“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发展战略,市政府推出“百万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重庆市的城镇化率由1997年的28%上升至2005年的43%,重庆作为一个劳务输出重要来源地,每年约有1/3外出打工,约620多万。大量青壮年外出,他们的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长时间不能和父母双方一起生活,成为留守儿童。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0.95‰抽样数据,留守儿童在全体儿童中所占比例为8.05%。而全国14岁及以下儿童总量为28452.76万人,留守儿童数量在2290.45万人左右。重庆占全国的6.22%,即142.47万人,同时,因各地人口规模及其人口参与全国流动的频率不同,从重庆的留守儿童占本地的儿童百分比来看,22.32%的高比例位居全国之首。我市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我们认为:没有重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进步,就没有重庆农村教育的发展,就没有重庆农村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也就只能成为一纸空文,深入实施“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发展战略就要受到威胁,重庆的大发展大进步也就只能成为遥远的梦想。所以,解决重庆市142.47万余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迫在眉睫,它是建设新农村、实现大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一、存在的问题1、亲子教育缺失,家庭教育功能弱化。留守儿童的教养方式多为隔代教养或寄养,亲子依赖不够,家庭教育功能被严重弱化。调查中了解到,留守儿童和父母的联系有95%都是通过电话
本文标题: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752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