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关于农民工子女的心理状况问题的调查报告
2013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题目:关于农民工子女的心理状况问题的调查报告系别专业班级: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姓名:山中玉学号201100901071姓名:高磊学号201100901028姓名:齐金峰学号201100901046第一作者联系电话山中玉:18266185815关于农民工子女的心理状况问题的调查报告———以济南、德州、临沂、青岛四地为例一、社会实践目的1.1摘要:本文从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的标准入手,通过调查,对于农民工子女的基本情况、心理问题的表现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解决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的建议。1.2关键字: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调查;思考1.3引言:改革开放以后,二元制城乡结构中户籍限制政策逐步放松,大批农村青年离开农村走向城市谋求生计。在农民工流动的过程中,单身流动逐渐被家族式流动所取代,而成为农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式。目前,农民工的数量已经超过1亿以上,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学生总数中占相当一部分比重。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农民工子女的发展势必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我们针对以上情况对德州、临沂、济南、青岛四个地区,本文通过对各地区中小学农民工子女的问卷调查,了解了他们的基本情况,分析了他们心理问题的表现及成因,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解决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的建议。二、社会实践内容2.1调研地的选择本次调研的地址选在德州、临沂、青岛、济南,调研地包括了内陆、沿海以及乡镇周边的农村地区,农村类型丰富,涉及范围广,代表性强。各调研地根据地域类型等具体条件的差异,分别具有不同农民工子女的心理状况的问题,而且由于各地经济状况不同,地区特征不一样,农村经济多样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对促进我们这次调研活动的全面开展有很大帮助,也可以如实的反映出农民工子女的心理状况的问题的现状。2.2调查研究方法本次调查拟采用问卷调查、随机访谈等多种调查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来开展。1、问卷调查:为了深入地探讨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的实际状况,我们采用以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咨询研究中心修订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为测量工具。该量表由学习焦虑、身体症状、交往障碍、孤独、自责、过敏、恐惧、冲动8个心理健康因素和1个测谎因素构成,信效度较高。比较适合我国小学生实际情况,在使用该量表的测查结果表明:用这张量表对学生进行测查能比较客观和真实地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我选用了郑日昌等编译的《学习习惯与应试技能自我测查表》对农民工子女的学习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2、个别访谈: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我们拟定了统一、具体的访谈问题,对调查中出现的个例进行访谈,旨在对问卷调查中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通过个别访谈、交流,从谈话、交流中获得有关信息。3、数据分析:对农民工子女的心理状况的问题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4、影像采集:在调研过程中随时用相机记录下农民工子女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等问题现状。5、文献研究法:笔者广泛的阅读国内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文献,借鉴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故文献研究法是贯穿文章始终的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笔者寻找、确定该领域研究的薄弱点,确定文章研究的切入点;引用学者的观点,支撑本文的研究,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合理性。2.3调研对象本次调查研究主要采取抽样调查和实地调查两种具体方式,以德州为例,我们分别抽取德州郝王庄中学、广运中学、武城二中、广运小学,通过对各地区中小学农民工子女的问卷调查,了解了他们的基本情况,分析了他们心理问题的表现及成因,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解决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的建议。三、社会实践结果3.1基本情况以德州市为例:3.1.1家庭情况:72%的学生父母从事贩卖水果蔬菜、废品回收等社会地位偏低的服务业或建筑业,88%的学生租住周边的民房且居住条件较差,28%的学生随父亲或母亲一方生活,虽然不是单亲家庭,但在日常生活、学习方面同单亲家庭没有多少区别。3.1.2学习情况:81%学生初级教育都在自己家乡的小学完成,这类学校基础设施差,学校的师资水平落后,学校也缺乏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使得这些学生的学习缺乏系统性,导致学习基础较差。频繁更换学习环境,接触不同教师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学习方法没有系统性和科学性。另外,家长忙于生计,对待子女的学习不够重视,这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习惯。所以大多数的民工子女基础差,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3.2心理问题的表现及成因3.2.1情感缺失,孤独无助。依恋关系是孩子身心健全发展过程中的基础,依恋关系可以帮助孩子形成对社会安全、信任的基本态度,但民工子女与父母间依恋关系的正常发展过程却被中断了。大多数农民工子女都曾是留守儿童,从小就离开父母和爷爷奶奶生活,本来就对父母不够亲近,而且69%的农民工子女家里有2个或3个孩子,父母对孩子重视不够,再加上进城务工的父母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艰辛,劳动强度高,空闲时间少,没有时间和精力与子女进行情感沟通,有的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哪个年级、哪个班,开家长会时往往找不着地方,对孩子的情况漠不关心。当孩子想找父母的时候找不到或者得不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帮助和关心,使许多民工孩子多数时候只能独自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挫折和挑战。根据调查,超过86%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家庭里生活感到很孤独,72%的民工子女在心烦时不向监护人诉说,选择藏在心里,或偷偷哭一场,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感到孤独无助,缺乏安全感。3.2.2性格孤僻,自卑怯懦。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烦恼与冲突需要倾诉的对象,需要有人能够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而由于学生父母长期忙于打工、经商,与子女感情联系较少,有的甚至很难与子女交流。而在集体生活当中,大多数农民工子女由于家庭贫困,与城里孩子相比悬殊太大,总觉得别人是城里人,自己是乡下人低人一等,往往沉默寡言,独来独往,表现得自卑、怯懦、不合群。案例:王某,女,13岁,初二学生。该生内向、倔强,不与其他同学玩耍交流,常常自言自语,上课时总是发呆或摆弄着手触及的东西,不认真听课,成绩较差。经常对同学们的言行产生猜疑,对同学的过失行为更是不能容忍,受不了一点委屈,常与同学闹矛盾,生气时大喊大叫,在家里不服父母管教,有时还会咬父母。该生从小由爷爷奶奶代大,属于留守儿童,小学一直在农村上学,初一时父母接来在城里上学之后变得越来越孤僻,只有在爷爷奶奶跟前才会有说不完的话,她认为父母对她不好、不管她,老师同学瞧不起她,所以心里很孤独、很自卑。3.2.3学习困难,价值观错位。进城务工潮使许多民工孩子间接失去了监护人,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位,因为打工艰辛,农民工没有时间去关心孩子的学习,即使有时间也没有能力担负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因为大多数家长文化水平较低,有的甚至不识字,这就决定了他们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于是有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家长因为自己终日奔波劳碌,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因此宁可苦了自己也不能苦孩子,对孩子的各种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都一概满足,无形中使得孩子养成乱花钱、好吃懒做的坏毛病,部分孩子还产生了厌学情绪,认为读书无用,开始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热衷于吃喝玩乐,在学习中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甚至部分农民工子女陷入了“进城上学—中学毕业—辍学打工—成为第二代农民工”这一怪圈。3.2.4行为偏差,人际关系紧张。由于忙于生计,孩子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的态度,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使部分民工子女纪律散漫,在家里不听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人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在集体当中由于自身的原因造成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与家长关系都比较紧张。四、社会实践结论或体会农民工子女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发展成才,既涉及这些特殊群体的权益保护,更是牵动着千万个家庭以及整个城市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需要学校、家庭、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一种责任,一项义务共同担当起来。5.1教育部门的管理和重视。虽然农民工子女在我市就读,已经取消了高昂的借读费及其他一切歧视性的收费,但农民工本身是一批经济收入比较低下的社会群体。城市过高的生活成本及教育支出使农民工难以承受,而有的地区按照现行的法律规定,学生要在原籍参加中考和高考。这样一来,农民工子女初中毕业后就面临两条路:回老家中考或辍学打工。回原籍参加中考,就面临教育不接轨的问题或父母迫于生计不能回原籍,使他们再次成为留守少年,这样就再次加剧了他们的心理问题,这样一来,他们学习就没有了动力,势必会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从实际出发,从管理体制上破除城乡分割,保证教育投入,维护教育公平,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教育的和谐发展。5.2学校、家庭、社会三管齐下,共同促进弱势群体子女健康成长。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结合,对特殊孩子的行为塑造和心理辅导尤为如此。首先要从学校入手,开设弱势群体子女学生心理辅导课,由专任心理辅导老师,利用隔周一次的健康课,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让他们学会倾诉,克服心理弱点,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有条件的学校要建立心理辅导室,接受学生的咨询,进行个别辅导,同时在日常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鼓励,重视教学中情绪的调节,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的生存、抗挫、适应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及行为矫正能力,使学生的心灵在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其次在家庭中家长要正确地教育引导,家长在家的时候不要经常抱怨自己工作中的不满,让孩子承受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同时要以自己勤奋的工作态度,勉励孩子努力读书学习,让他们知道只有付出了才会有收获,劳动光荣等思想意识,让他们在主观上消除自卑感。家长要经常与学校老师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细心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知道他们的学习情况,及时与孩子沟通,然后与老师共同“对症下药”。另外还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和配合。社会是个大课堂,是学生学习生活、学习做事、学习做人的重要课堂,也是学生磨砺意志、体验自我的极好场所。学校须很好地结合社会力量,联合街道、社区、妇联等各方面力量,给予民工子女特别的关怀,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让他们参与“城市小卫士”“爱心助残志愿者”等集体活动,担当“城市卫士”“志愿者”等角色,让他们觉得自己也是城市的一分子,在各种活动中辅导学生的心理问题,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我国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全局性的特点,虽然心理健康教育仅仅是一个方面,但必须认真对待。无论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应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关爱他们的心理健康,给每个农民工子女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使他们得以健康地茁壮成长,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5.3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首先,在活动的初期,虽然大家对整个活动进行了颇为完整的计划,在进行活动的过程中可以说大部分的活动都是在计划之下进行的,而且大部分的计划都有较强的实效性,但是也有由于对自身的条件估计不够准确,以至于在活动中,有些具体项目实施有所拖延,不够理想,甚至难以实现等现象。比如,在联系学校方面,当时就完全是按我们自己想法去联系,而没考虑的学校方面是否方便配合我们的活动,是否需要上级单位的批准等等因素。在活动正式开始前一天,正好是周日,在联系单位方面都开来很大不便,以至于第二天正式活动时只能兵分两路,我们去当地教育局开证明,余下等人去学校开展活动。好在大家及时认识到这种情况的严重性,在以后几天的活动中没再犯类似的错误。5.4活动的经验与成效总结本次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的指导思想上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践来尝试着接触社会,回报社会,不能仅仅局限于感知实践,要尝试向参与实践发展。在组队方面,为
本文标题:关于农民工子女的心理状况问题的调查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75224 .html